新晋 A 股王者寒武纪:凭啥站上巅峰?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8 月 28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定格下一个时代符号 —— 寒武纪 - U 以 1587.91 元 / 股的收盘价,将盘踞 A 股 “股王” 宝座 2786 天的贵州茅台甩在
8 月 28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定格下一个时代符号 —— 寒武纪 - U 以 1587.91 元 / 股的收盘价,将盘踞 A 股 “股王” 宝座 2786 天的贵州茅台甩在身后。这只仍带着 “未盈利” 标签(股票简称后缀 “U”)的芯片股,用两年半涨 25 倍的疯狂轨迹,不仅创下 A 股第一高价股纪录,更撕开了资本市场的估值裂缝:当一只滚动市盈率超 5100 倍的公司登顶时,中国股市的定价逻辑正在发生怎样的重构?


一、从 “200 元震荡” 到 “1500 元狂欢”:股价狂飙的三重推手

时间拉回 2023 年,寒武纪的股价还在 200 元附近徘徊。彼时,这家成立仅 7 年的 AI 芯片公司已累计亏损 55 亿元,机构研报里充斥着 “技术落地存疑”“商业化能力不足” 的谨慎评价。转折发生在 2024 年 “9・24” 之后 —— 美国对华 AI 芯片出口限制升级的一纸禁令,意外为国产替代按下加速键。
政策东风接踵而至:2025 年《“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明确 2030 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 90%,工信部在算力大会上直指 “突破 GPU 芯片关键技术”。行业环境的剧变,让寒武纪的股价驶入快车道:2025 年 2 月突破 800 元,7 月从 520 元启动第二轮暴涨,30 个交易日内狂涨 140%,8 月单月涨幅更是高达 123.81%。
资金的涌入将这场狂欢推向高潮。8 月 28 日,寒武纪单日成交额达 260.24 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 4.43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被动型基金成为重要推手:随着寒武纪纳入上证 50、科创 50 等指数,华夏上证 50ETF、易方达科创 50ETF 等被动产品不得不跟进配置,仅半年报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就有 4 席来自指数基金。主动基金则呈现 “多空博弈”:259 家增持的同时,119 家选择减持,有人如华安基金胡宜斌将其火速推为第一大重仓,也有人如万家基金莫海波坚守两年后清仓离场。
业绩的 “惊天逆转” 成为最后一把火。2025 年半年报显示,寒武纪营收 28.81 亿元,同比暴增 4347.82%,净利润从去年同期亏损 5.3 亿元转为盈利 10.38 亿元。高盛随即把目标价上调至 1835 元,给出 “中国 AI 供应链重估” 的乐观理由,这让市场热情彻底点燃。


二、逆袭密码:技术基因与时代机遇的共振

寒武纪的崛起,从来不是偶然。创始人陈天石带着中科院计算所的 “DianNao” 架构(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创业时,便埋下了技术伏笔。2016 年公司成立之初,元禾原点、科大讯飞等机构就敢下注,正是看中其 “智能时代生命大爆发” 的技术野心。
精准卡位赛道让寒武纪踩中了时代节拍。2025 年被称为 “AI 推理元年”,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推理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寒武纪的思元 590 芯片采用 7nm 工艺,能效比肩英伟达 A10,且针对金融、医疗等场景优化,恰好填补了国产替代的缺口。半年报显示,其云端芯片贡献了 99% 的收入,印证了商业化路径的打通。
资本的耐心在此刻得到回报。从 2016 年天使轮融资到 2020 年科创板上市,寒武纪用 “烧钱” 换来了技术积累:即便连续 8 年亏损,仍坚持每年将超 30% 的营收投入研发。这种 “硬科技” 底色,在国产替代的强预期下,突然从 “风险点” 变成了 “加分项”。


三、王座上的荆棘:高估值、技术代差与盈利拷问

狂欢之下,隐忧如影随形。寒武纪 5117 倍的滚动市盈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57 倍;113.98 倍的市净率,更是让市场直呼 “看不懂”。公司自己也在风险提示公告中承认,股价已 “脱离当前基本面”。
技术代差仍是最大挑战。尽管思元 590 表现亮眼,但与英伟达最新一代芯片相比,在算力密度、生态兼容性上仍有差距。一位券商电子分析师坦言:“寒武纪的优势在于‘能用’,但距离‘好用’还有距离,一旦海外限制放松,竞争压力将陡增。”
盈利的可持续性同样存疑。上半年净利润转正,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补贴与订单集中释放。有机构测算,若剔除政府补助,寒武纪的核心业务仍未实现盈利。高盛 1835 元的目标价,已透支了未来 5 年的增长预期,一旦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估值泡沫可能破裂。


四、时代转向:从 “酒香” 到 “芯跳” 的估值革命

当寒武纪站上 A 股之巅,其意义早已超越一只股票的涨跌。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从 “消费驱动” 向 “科技引领” 的象征性转折 —— 过去十年,贵州茅台以稳定的现金流代表传统价值;如今,寒武纪以 43 倍的营收增速,诠释着资本对 “算力即信仰” 的押注。
这种转变并非孤例。美国股市从美孚(能源)、可口可乐(消费)到 “科技七巨头” 的演进,印证了经济主线切换的必然。在中国,当 “人工智能 +” 上升为国家战略,当算力需求成为新基建核心,寒武纪的高估值背后,是资本对 “硬科技突围” 的集体下注。
多位机构投资者指出,短期波动难掩长期趋势。宏利基金孟杰认为,AI 投资已进入 “业绩兑现期”,真正的赢家需具备 “稳定订单 + 技术壁垒 + 做实业绩” 三大特质。兴证资管郑方镳则断言:“AI 是未来十年的产业主线,算力建设的节奏只会加快。”


尾声:里程碑之后,是荆棘还是星辰?

寒武纪的登顶,或许只是科创时代的序幕。它像一座里程碑,标记着 A 股从 “看盈利” 到 “看未来” 的估值逻辑转变;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科技突围的决心与焦虑。
王座之上,荆棘与荣光并存。对于投资者而言,狂欢过后更需冷静 —— 这家年轻的芯片公司,能否用持续的技术突破消化高估值?能否在全球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答案或许要交给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从 “酒香” 到 “芯跳”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