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蓝海:老年人应用的商业机遇与价值挖掘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一位 72 岁的印度老人打开手机,无需眯眼找 “小图标”,不用反复确认 “是否点错按钮”,就能一键连线医生、加入老友的瑜伽社群、安全接收子女的转账 &md
当一位 72 岁的印度老人打开手机,无需眯眼找 “小图标”,不用反复确认 “是否点错按钮”,就能一键连线医生、加入老友的瑜伽社群、安全接收子女的转账 ——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印度适老应用 Khyaal 为 300 万用户打造的日常。
全球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银发浪潮”: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前全球 60 岁以上老人超 9.6 亿,2050 年将突破 21 亿,每 5 人中就有 1 位老人。但数字时代的 “隐形门槛”,正将无数老人挡在便利之外:复杂的界面、频发的网络诈骗、“为年轻人设计” 的交互逻辑,让他们既 “不会用”,更 “不敢用”。
而 Khyaal 的崛起,恰是一场针对这些痛点的 “精准破局”。它从疫情中的一个线上社群起步,短短数年成为印度 “银发第一 APP”,甚至让每 4 位印度上网老人就有 1 人选择它。这份成功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胜利,更撕开了全球老年数字服务的 “价值缺口”—— 老年应用不该是 “年轻人产品的简化版”,而应是 “从老人视角重构的专属生态”。


一、破局:Khyaal 如何接住 “被数字抛弃的老人”?

2020 年印度疫情封控期间,无数空巢老人陷入双重困境:子女无法探望,出门买药、看病成了难题;社交断绝后,孤独感比病毒更难熬。彼时,连续创业者赫曼舒・简与品牌专家普里提什・内勒里发现:老年人不是 “拒绝数字”,而是 “数字世界拒绝了他们”。
他们最初搭建的线上社群,只是想通过专家讲座、健康互动缓解老人的孤独 —— 却没想到,几个月内用户就突破万人。这让两人意识到:老人需要的不是 “临时陪伴”,而是一个 “能解决所有生活问题的数字家园”。
于是,Khyaal 从 “社群” 进化为 “一站式银发平台”,每一步迭代都精准踩中老人的 “痛点”:
  • 解决 “不会用”:重构交互逻辑。摒弃年轻人熟悉的 “多入口、深层级” 设计,界面只保留 “健康、社交、出行、支付”4 个核心模块,字体放大 3 倍,支持语音操控,连 “确认支付” 都有语音播报提醒,避免误触。
  • 解决 “没人陪”:打造强粘性社群。除了瑜伽、书法等兴趣课程,还设计 “祖孙互动任务”(比如老人分享老照片,子女在线点赞),甚至组织线下茶话会 —— 让数字平台成为 “现实社交的延伸”,而非替代。
  • 解决 “不敢用”:把安全嵌进产品基因。与 Truecaller 的合作不是偶然:平台内置 “诈骗电话识别系统”,自动拦截可疑来电;支付时需子女 “远程确认”(可选功能),还开设 “防诈骗小课堂”,用方言讲解常见骗局。
  • 解决 “用得值”:整合刚需服务。用户在 APP 内就能预约上门体检、购买平价药品(与当地药房合作)、预订 “老年友好” 旅行团(慢节奏、配医护),甚至能在线咨询理财顾问(平台严选持牌机构)—— 不用在多个 APP 间切换,真正实现 “一个 Khyaal,搞定晚年生活”。
截至 2024 年,Khyaal 注册用户超 300 万,估值突破 2000 万美元,更拿下 Google Play “年度最佳应用”。它的成功本质,是 “把老人当‘用户’,而非‘需要被照顾的群体’”—— 不刻意 “简化”,而是 “适配”;不只提供 “服务”,更给予 “尊重”。


二、全球对照:老年应用的 “三条路径” 与共同困局

Khyaal 的崛起,并非孤立的 “印度案例”,而是全球银发经济探索的一个缩影。不同国家因老龄化特点、社会需求差异,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老年应用发展路径 —— 但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如何覆盖 “全维度需求”,而非只解决单一痛点。

路径 1:日本 “健康优先”—— 功能价值的极致延伸

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9%),日本老年应用的核心是 “医疗护理”,聚焦 “让老人能自主管理健康”。
典型如软银的 “软银健康管理”:用户佩戴的手镯传感器,实时监测血压、心率、甚至步态(预防跌倒),数据同步给家庭医生和子女;若指标异常,系统会自动推送 “紧急就医建议”,还能一键呼叫救护车。此外,针对日本流感高发的特点,APP 内置 “地区感冒风险指数”,提醒老人增减衣物、避免去人群密集处。
优势:精准解决 “慢病管理”“紧急救助” 等核心痛点,与医疗体系深度绑定;
局限:过度聚焦健康,忽视情感社交与数字赋能 —— 老人用它 “看病”,却不会用它 “交朋友”。

路径 2:欧美 “金融安全”—— 安全价值的优先保障

欧美老年应用的核心是 “资产保护”,源于老年人对 “金融诈骗” 的高度警惕(美国每年有超 300 万老人遭遇金融诈骗,损失超 300 亿美元)。
银行与保险公司是主要推动者:花旗银行的 “老年版网银”,界面只有 “余额查询”“转账”“账单缴费” 3 个功能,转账时需回答 “预设安全问题”(如 “你第一只宠物的名字”),还会自动拦截 “非常用地址” 的转账;保险公司则推出 “防诈骗课程”,通过社区讲座教老人识别 “钓鱼邮件”“虚假投资广告”。
优势:击中 “不敢用数字金融” 的核心恐惧,强化老人的 “经济自主权”;
局限:服务场景单一,多集中在金融领域,难以满足 “社交”“学习” 等更高层次需求。

路径 3:中国 “超级应用困境”—— 功能覆盖的 “大而不精”

中国互联网的 “超级应用”(微信、支付宝)几乎包揽了老人的日常需求:买菜、缴费、挂号、视频通话…… 但 “大而全” 反而成了负担:
  • 界面复杂:微信 “关怀模式” 虽放大字体,但仍有 “朋友圈”“小程序”“服务” 等十几个入口,老人找不到 “挂号” 按钮是常事;
  • 底层架构不适配:支付宝 “老年版” 简化了功能,却没改变 “需要手动输入密码”“验证码时效短” 等设计 —— 老人手抖输错密码,就可能被锁账号;
  • 情感需求缺失:这些 APP 解决 “能用”,却没解决 “愿用”—— 老人不会在微信里 “找同好”,也不会在支付宝里 “学新技能”。
    即便部分 APP 推出 “老年模式”,也只是 “字体放大版”,而非 “从老人视角重构”—— 这也是中国垂直老年应用难以发展的核心原因:超级应用 “占了赛道”,却没 “做好服务”。

三条路径的共同启示:

日本、欧美、中国的探索,分别在 “功能”“安全”“覆盖广度” 上做了极致,但都没像 Khyaal 那样,同时覆盖 “功能(能用)、安全(敢用)、情感(愿用)、赋能(想用)” 四个维度。而真正能留住老人的产品,需要的是 “全维度适配”—— 这也是 Khyaal 给全球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三、老年数字需求的 “金字塔模型”:从 “能用” 到 “想用” 的四层进阶

为什么 Khyaal 能在印度脱颖而出?核心是它精准契合了老年数字需求的 “金字塔模型”—— 底层是 “能用”(功能价值),中层是 “敢用”(安全价值)与 “愿用”(情感价值),顶层是 “想用”(赋能价值)。这四层需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层,产品都难以长久。

底层:功能价值 ——“能用” 是入场券

这是最基础的需求:老人用 APP,首先要能 “解决现实问题”,比如看病、缴费、出行。没有功能价值,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比如 Khyaal 的 “出行服务”:老人输入 “想去医院”,APP 会推荐 “无台阶、有轮椅通道” 的路线,还能预约 “老年友好出租车”(司机经过 “照顾老人” 培训,会帮忙开门、拿轮椅)—— 这就是 “解决实际问题” 的功能,也是老人愿意下载它的第一个理由。

中层 1:安全价值 ——“敢用” 是信任基石

老人对数字产品的最大恐惧,是 “被骗”“信息泄露”。没有安全保障,再好用的功能也没人敢用。
Khyaal 与 Truecaller 的合作,本质是 “安全价值的强化”:除了识别诈骗电话,平台还会定期推送 “诈骗案例”(用方言配音的短视频),比如 “有人假装‘子女同事’借钱,要先打电话确认”;支付时,老人可选择 “子女远程授权”—— 只有子女在自己手机上点击 “同意”,转账才能完成。这种 “双重保障”,让老人敢放心用它 “花钱”。

中层 2:情感价值 ——“愿用” 是粘性核心

孤独是现代老人的 “隐形痛点”。数字产品若能解决 “孤独感”,就能让老人从 “被动用” 变成 “主动用”。
Khyaal 的社群设计极具巧思:每月举办 “老照片分享会”,老人上传 “年轻时的工作照”“全家福”,其他用户点赞评论;还开设 “祖孙共读” 板块,老人可以和孙辈在线一起读绘本 —— 这些功能不是 “刚需”,却是 “渴望”:老人用它 “交朋友”“找陪伴”,自然会每天打开。

顶层:赋能价值 ——“想用” 是长期吸引力

老人不是 “只能被照顾的群体”,很多人仍有 “学习新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的渴望。赋能价值,就是让老人从 “数字消费者” 变成 “数字参与者”。
Khyaal 的 “银发课堂” 就体现了这一点:开设 “手机摄影”“短视频剪辑”“英语基础” 等课程,老人学会后可以在平台分享 “自己拍的风景照”“用英语说的祝福语”;甚至有老人通过平台的 “兼职板块”,成为 “社区健康顾问”,给其他老人分享 “慢病管理经验”—— 这种 “被需要” 的感觉,让老人觉得 “数字时代没有抛弃我”。
这个金字塔的核心逻辑是:功能让老人 “不得不下”,安全让老人 “敢长期用”,情感让老人 “每天想打开”,赋能让老人 “觉得有价值”。只有四层同时满足,老年应用才能真正 “留住用户”。


四、银发商业的 “底线与上限”:不做 “收割者”,要做 “陪伴者”

老年应用的盈利模式,一直是行业难题:老人消费更理性,对 “付费服务” 警惕性高;若过度依赖广告、推销,又容易陷入 “诈骗争议”—— 如何在 “赚钱” 与 “信任” 之间找到平衡,决定了产品的 “生命线”。
Khyaal 的探索,给出了一个 “兼顾商业与社会责任” 的范本,也为全球老年应用的盈利模式划定了 “底线” 与 “上限”。

盈利模式的 “三大可行路径”(均以 “信任” 为前提)

  1. 会员订阅制:让老人觉得 “花钱值”
    Khyaal 的 “Premium 会员”(半价后约合人民币 25 元 / 月),不是 “解锁更多功能”,而是 “提供现实收益”:会员可享 “合作药房 8 折购药”“体检套餐立减 300 元”“旅游团优先报名权”—— 这些 “看得见的实惠”,比 “专属表情包”“高级界面” 更能打动老人。此外,会员到期前,客服会用方言电话提醒 “会员能省多少钱”,而非 “不续费就不能用”,降低老人的付费压力。
  2. 跨界合作:严选伙伴,避免 “劣币驱逐良币”
    Khyaal 与医疗机构、旅行社、保险公司的合作,有严格的 “准入标准”:合作医院必须是 “印度国家医疗委员会认证” 的,旅行社必须有 “老年团 5 年以上运营经验”,保险公司的产品需 “无隐藏条款”。平台会在合作页面明确标注 “合作方资质”,还会收集用户反馈 —— 若合作方出现 “推销高价产品”,立即终止合作。这种 “严选模式”,既保证了服务质量,也避免了 “利用老人信任赚钱” 的风险。
  3. 社群经济:让 “情感连接” 转化为 “可持续消费”
    Khyaal 的社群不是 “免费聊天群”,而是 “价值共创平台”:兴趣小组(如书法社、合唱队)会组织 “线下作品展”“公益演出”,用户可自愿缴纳 “活动费”(用于场地、物料);平台还推出 “银发达人计划”—— 擅长烹饪、手工的老人,可在 APP 内开设 “小课堂”,收取少量 “学费”(平台抽成 10%)。这种模式的核心是 “基于情感的自愿消费”,老人花钱是 “为兴趣买单”“为认可买单”,而非 “被诱导买单”。

盈利的 “底线”:绝对不能碰的 “三条红线”

  1. 不搞 “隐性扣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 “主动点击确认”,且有 “语音播报”“短信提醒”,避免 “误点扣费”;
  2. 不推 “高价垃圾产品”:保健品、理财、康养器材等,必须经过 “权威机构认证”,禁止推荐 “三无产品”“高风险投资”;
  3. 不泄露 “用户数据”:健康数据、消费记录等,必须 “匿名化处理”,且仅用于 “服务优化”,不向第三方出售。



五、对中国的启示:老年应用不是 “简化版”,而是 “专属版”

中国有 3.1 亿老年人口(2024 年数据),1.61 亿老年网民(网络渗透率 52%)—— 这是一个 “未被充分满足” 的庞大市场。Khyaal 的成功,给中国老年应用的发展提供了三个关键启示:

启示 1:放弃 “蹭超级应用流量”,做 “垂直专属平台”

微信、支付宝的 “老年模式”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它们的底层架构是 “为全年龄段设计”。中国需要的是 “从 0 到 1” 为老人打造的专属平台:比如整合 “社区养老服务”(上门理发、助餐)、“适老化购物”(大字体商品介绍、送货上门)、“银发社交”(同社区老人聊天、兴趣小组)—— 让老人不用在多个 APP 间切换,真正实现 “一站式生活”。

启示 2:把 “情感社交” 放在与 “功能” 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国空巢老人超 1.2 亿,“孤独感” 比 “看病难” 更普遍。未来的老年应用,需要像 Khyaal 那样,把 “社群” 作为核心模块:比如设计 “邻里互助” 功能(老人帮邻居看孩子,邻居帮老人买东西)、“祖孙互动” 板块(在线教孙辈写毛笔字)、“怀旧主题活动”(播放老电影、组织同学会)—— 让 APP 成为 “老人的数字朋友圈”。

启示 3:政府与企业 “协同发力”,筑牢 “安全防线”

中国老人对 “数字安全” 的信任度更低,需要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可牵头建立 “老年应用认证体系”,对符合 “防诈骗”“数据安全” 标准的 APP,授予 “适老化认证标志”;企业则可与公安部门合作,接入 “诈骗电话数据库”,自动拦截可疑来电 —— 只有 “政府背书 + 企业行动”,才能让老人 “敢用”。


结语:让数字时代,对老人更 “温柔” 一点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主角是年轻人:我们追逐 “快”“潮”“新”,设计出的产品让年轻人 “越用越爽”,却让老人 “越用越慌”。但银发经济的本质,不是 “赚老人的钱”,而是 “帮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
Khyaal 的成功告诉我们:老人不是 “数字时代的旁观者”,只要产品足够 “贴心”—— 界面适配他们的视力,功能解决他们的痛点,安全打消他们的顾虑,情感满足他们的渴望 —— 他们完全可以成为 “数字时代的参与者”,甚至 “创造者”。
未来的老年应用,不该是 “年轻人产品的简化版”,而应是 “比年轻人产品更懂需求的专属版”。当我们能让一位 70 岁的老人,用 APP 轻松约到医生、交到朋友、学会新技能,甚至通过自己的经验赚钱时,才算真正实现了 “快乐变老”(Ageing is fun)—— 这才是银发经济的终极价值。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