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蓝图骤碎:土地权属遗留问题斩断扩张路
2024 年 12 月,安阳钢铁(600569.SH)曾向市场抛出一份 “向上游突围” 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 通过与控股股东安钢集团的资产置换,将上游铁矿石资源纳入麾下。彼时,这场重组被视作公司强化原材料保障、对冲成本压力的关键布局,一度承载着市场对其 “产业链纵向整合” 的期待。根据 2025 年 1 月 25 日披露的方案,安阳钢铁计划以 “置出 + 置入” 双向操作推进重组:将持有的永通球墨铸铁管(下称 “永通公司”)、豫河永通球团(下称 “豫河公司”)全部股权及部分环保资产作为 “筹码”,置换安钢集团所持河南安钢集团舞阳矿业(下称 “舞阳矿业公司”)的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舞阳矿业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差额部分以现金补足。从 1 月到 7 月,公司连续发布多份进展公告,反复向市场传递 “项目有序推进” 的信号,让这场 “铁矿石资源掌控战” 的预期不断升温。

9 月 2 日的投资者说明会上,公司虽再次强调 “土地房产权属遗留问题” 是直接诱因,但始终未披露问题的具体细节(如涉及土地面积、权属争议类型、解决周期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于 9 月 3 日致电公司证券部,对方仅表示 “问题系审计中发现”,留下联系方式后便再无回应。信息透明度的缺失,让这场重组 “骤停” 更添一层迷雾。
值得注意的是,安阳钢铁在说明会上承诺 “1 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但对 “未来是否重启” 仅给出 “视行业、资本市场及资产情况择机推进” 的模糊表述,未给投资者明确预期。

二、战略急转:出售亏损子公司成 “现金流急救方案”
重组计划搁浅后,安阳钢铁迅速推出 “B 计划”—— 将原拟置出的永通公司、豫河公司股权,以现金方式直接出售给控股股东安钢集团。相较于原重组方案,新方案不仅砍掉了 “资产置入” 环节,交易标的范围也有所收缩(仅出售永通公司 78.14% 股权,而非全部),由此不再构成 “重大资产重组”,流程审批难度大幅降低。公司在公告中反复强调此举的 “积极意义”:“加快交易进程、优化资产结构、补充流动资金、改善经营状况”。从财务数据看,这场出售的确是安阳钢铁的 “及时雨”——2025 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虽由负转正至 1.28 亿元,但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 5.33 亿元,高端化、智能化、特钢转型的战略推进正面临资金压力。控股股东以现金收购,恰好能为其注入一笔即时可用的资金。
但从标的资产质量看,这场出售更像是 “甩包袱”。永通公司 2024 年净利润为 - 1.09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虽扭亏为盈(204.31 万元),但盈利稳定性存疑;豫河公司则持续亏损,2024 年净亏 3171.89 万元,2025 年上半年再亏 1445.90 万元。将两家盈利乏力的子公司剥离,短期内确实能美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减少亏损口径、增加现金流入),但长期来看,是否真正实现 “资产结构优化” 仍需打个问号 —— 毕竟,永通公司的球墨铸铁管业务、豫河公司的球团业务,原本是公司产业链中游的重要环节,剥离后是否会影响业务协同性,公司尚未给出合理解释。

三、隐忧待解:控股股东高负债下的交易不确定性
这场 “关联交易” 的核心疑问,还集中在控股股东安钢集团的支付能力上。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安钢集团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 583.00 亿元,负债总额却高达 466.28 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 80%(79.98%);盈利层面,其 2024 年全年净亏损 32.04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虽实现 1.20 亿元净利润,但盈利规模远不足以覆盖高负债压力。在此背景下,安钢集团能否拿出足额现金完成收购,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落地,以及安阳钢铁 “补充现金流” 的目标能否实现。
当记者就此询问安阳钢铁证券部时,对方仅表示 “后续关注公告”,未作进一步说明。更值得警惕的是,截至目前,此次股权出售的审计、评估工作仍在进行中,交易合同尚未签署;后续还需履行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程序,若交易金额达到一定标准,还需提交股东会表决 —— 多重未落地环节,让这场 “现金流急救” 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 “向上游扩张” 到 “向内收缩甩包袱”,安阳钢铁的战略急转弯,既是对重组受阻的被动应对,也折射出传统钢企在转型期的资金压力与战略迷茫。这场出售能否真正改善公司经营,控股股东高负债下的交易能否顺利推进,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