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市场的 “沉睡困境”:9000 亿规模下的资产矛盾
作为全球最大实物黄金交易中心,伦敦承载着规模达 9000 亿美元的批发黄金市场 —— 这里既有汇丰、摩根大通等商业银行的庞大持仓支撑,也依托英格兰银行的金库容量维持运转,长期以 “场外交易” 为核心模式。但如今,这一传统市场正面临显著矛盾:一方面,黄金的避险属性持续凸显,资产价值近期更是屡创新高 —— 本周金价刷新历史峰值,过去三年累计涨幅翻倍,成为投资者眼中的 “安全锚”;另一方面,对多数银行与投资者而言,资产负债表上的黄金却始终是 “静态资产”:既无法产生常规收益,也难以融入现代金融交易体系,无法像其他资产那样满足保证金要求或作为抵押品激活价值。这种 “高价值却低流动性” 的困境,为黄金市场的数字化变革埋下伏笔。

二、PGIs 登场:分割所有权重构黄金交易逻辑
不同于传统实物黄金交易中 “完整金条持有” 的模式,PGIs 允许银行、投资者等参与者,共同持有存放在独立账户中的实物黄金分割权益 —— 即通过信托框架,将单根金条拆分为多个数字权益单位,降低参与门槛的同时,保留黄金的实物资产属性。世界黄金协会首席执行官 David Tait 强调,这一设计对银行而言价值显著:“银行终于能将资产负债表上的黄金转化为可用抵押品,满足保证金要求或用于其他金融场景”。
据悉,首批试点将聚焦 “主要银行与贸易公司”,这些机构将作为标的黄金的共同所有者,验证 PGIs 在交易、结算、抵押全流程的可行性。WGC 的目标更长远:通过标准化黄金的 “数字层”,让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交易逻辑,能直接复用到黄金市场,彻底激活这一 “沉睡资产” 的盈利潜力。
三、伦敦市场的 “第三种选择”:场外交易体系革新
在此之前,WGC 已于今年 1 月推出针对炼厂、金条的区块链数据库,试图为黄金资产建立 “数字身份”。此次 PGIs 的试点,相当于在 “数字身份” 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交易流通框架。正如项目顾问公司 Hilltop Walk Consulting 创始人 Allan Guild 所言,PGIs 并非简单的 “数字化包装”,而是对伦敦黄金场外交易体系的结构性补充,旨在填补 “实物属性与金融流动性” 之间的空白。
四、阻力与竞争:加密货币冲击下的市场博弈
从内部看,黄金市场长期由 “避险导向的既得利益者” 主导,这些参与者对变革持谨慎态度。黄金交易平台 BullionVault 研究总监 Adrian Ash 直言:“PGI 更像是在‘为找问题而造方案’”,质疑伦敦批发市场对这一创新的接受度。毕竟,传统模式下的黄金交易虽低效,但已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数字化可能打破现有平衡。
从外部看,黄金这一 “最古老资产” 正面临加密货币、稳定币的冲击。尽管多数黄金支持稳定币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 目前最成功的 Tether Gold、Pax Gold 管理资产规模仅 13 亿、10 亿美元,远不及黄金 ETF 的 4000 亿规模 —— 但这类新兴资产的 “高流动性、低门槛” 特性,仍对黄金市场构成潜在威胁。

五、区块链数据库铺路:金条的 “数字护照” 愿景
目前这一数据库的推进速度分化:在炼厂端,接受度已达 96%——LBMA 首席执行官 Ruth Crowell 表示,“良好交割清单” 中的几乎所有炼厂都已加入;但在银行、交易商等流通环节,进展相对缓慢。Tait 承认这一过程 “有时困难”,但仍坚持长期愿景:“随着数据库的普及,每根金条最终都会拥有自己的‘护照’与‘出生证明’—— 从冶炼、存储到交易,所有信息都可追溯,这将彻底改变黄金的采购与流通方式”。
对 WGC 而言,PGIs 试点与区块链数据库的推进,是重塑黄金市场的 “双轮驱动”:前者解决 “交易与使用” 的流动性问题,后者解决 “资产身份与信任” 的基础问题。尽管当前面临阻力,但正如 Tait 所言,“当数字化成为行业标准,没有人会愿意落后”—— 这或许是 9000 亿伦敦黄金市场告别 “静态时代” 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