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地产 “无可奈何花落去” 截然不同,中国股市却 “柳暗花明又一村” 。凭借在风险防控、严格监管、追求高质量成长等层面的持续发力,中国股市的吸引力和容纳性不断增进,为长期化、价值型、理性化投资营造了优良条件 。展望 “十五五”,倘若房地产能够早日止跌企稳,股市可以持续稳健向好,那么整体经济基本面将会有显著的改善提升 。
“十五五” 股市发展走向
从近期证监会于北京召开的专题座谈会所释放出的信息分析,“十五五” 股市的发展重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
- 更深层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强化市场功能 。
- 提高上市公司品质与投资价值,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
- 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严厉打击证券领域违法违规行径 。
-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相关规则,扶持境外优质企业回归 A 股 。
2021 年末,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一场论坛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动国际板建设 。他指出,在推进 “一带一路” 倡议期间,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量企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都颇为艰难,理应考虑允许 “一带一路” 沿线优质企业来中国市场发行股票 。2024 年 8 月 30 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其中提出 “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依规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一时之间,“腾讯回 A” 成为众多投资者的期待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市场基本都有外国公司挂牌上市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近 160 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无论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还是从打造世界级强大资本市场、方便境内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角度,都极有必要大幅提升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 ,吸引更多境外优质资产在 A 股上市,这是当务之急,应尽快提上日程 。

适宜 A 股上市的国际优质资产探讨
前些年,有人提议特斯拉来 A 股上市,最近又有人提及英伟达 。8 月底,笔者在上海参加环球 CEO 沙龙,与部分外企就此话题展开交流 。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 CEO 分享在华投资体会时称,其公司 1998 年进入中国,累计投资超 20 亿美元 。尽管所处行业竞争激烈,但当下盈利状况良好,主要得益于本土化策略 。2023 年,该企业在华外籍管理层全部返回母国,从中国区 CEO 往下,管理层全由中国人担任 。这些本土管理者更懂国内行情,在成本管控方面成果斐然,比如每年采购环节就能比以往节省 1 亿元 。不过,长远来看,企业也存在发展瓶颈 。如今,具体生产运营虽已完全本土化,但涉及设备更新、新产线上马等决策,仍需总部拍板 。总部决策趋于保守,近十年在中国未上新产线,致使企业错失诸多市场机遇 。这位 CEO 感慨,“要是投资决策权下放给中国管理层,公司发展空间会大很多 。可管理团队没财力买下企业,如果能像肯德基那样,把中国业务资产剥离单独上市,成为公众公司 ,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让本土经营团队自主决策,那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
还有 CEO 表示,外企往昔在中国具备技术、管理等先发优势 ,但当下几乎每个行业赛道都崛起强大本土对手,这些本土企业基本都是上市公司,资金充裕,对技术设备投入力度大,团队还有股权激励,在此背景下,外企领先优势不断缩小,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 。基于此,能否推动优秀在华外资企业,以其中国境内业务为主体,在 A 股上市?这样做既能扩充 A 股市场优质资产储备,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选择 ;也有利于助力在华外企发展,促使其从 “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搞生产”,迈向 “凭借人力资本优势抓研发”;还可以在 A 股市场形成良性竞争,促使各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维护投资者权益,进而提升 A 股整体投资价值 。更关键的是,这能彰显中国 “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的决心,推出国际板,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而且,当前中国社会资本相对充裕,储蓄率长期高企,但有效投资渠道较为匮乏,倘若资本市场能够汇聚更多优质标的,也将切实为民众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可行路径 。
A 股中外企上市现状与意义
从 A 股上市公司的类型覆盖看,央企国企、民营企业的代表性已较为充分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截至今年 7 月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里,民营上市公司达 3422 家 ,占比 63% 。科创板公司中 74% 是民营企业,创业板公司中民营企业占 81%,北交所公司民营企业占比更是高达 86% 。据商务部数据,到 2024 年末,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企超 123.9 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达 20.6 万亿元 。在华外企贡献近 7% 的国内就业岗位,约七分之一的税收,我国三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还有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外商在华投资回报率约 9%,在全球范围位居前列 。在华外企早已是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 。几十年来,中国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引入巨量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外企带动资本、技术、原材料、产品、服务等跨境流动,助力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协作,构建起韧性足、开放度高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但反观 A 股市场,外企代表性严重不足,目前仅有苏泊尔 、金龙鱼、工业富联等少数企业实控人为外资 。随着中国本土企业强势崛起、市场竞争白热化,叠加全球供应链重构冲击,在华外企面临诸多挑战,确实有一部分转移到其他国家 。此时,是更积极主动团结外企,充分挖掘它们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还是听之任之,觉得它们被本土企业替代也无妨?这不仅关乎中国经济自身稳健运行,也关联到中国在新型全球化进程中的形象与作为 。

外企本土化案例分析
从实际经验看,当下在中国发展态势良好的外企,都着重强调本土化,本地人才任用、本地化决策是关键所在 。比如阿迪达斯,近两年来在中国市场增幅可观,阿迪达斯将其归因于 “总部更多授权,尤其是对中国本土产品开发放权” 。阿迪达斯上海创意中心成立已有 20 年,起初团队规模小,主要做一些小业务机会捕捉 。如今,上海创意中心供应的产品已覆盖中国区业务 50% 以上,且销售效率普遍比其他产品高出一半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品牌负责人直言,“一个德国纽伦堡的设计师,哪怕水平再高,也很难真正洞悉江苏盐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再如百胜中国,其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在中国市场的独家运营与授权经营权 。2016 年,百胜中国从百胜集团拆分,引入春华资本、蚂蚁金服等新股东,在纽交所独立上市 ,2020 年又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资金充沛后,百胜中国开店步伐提速,门店数量从 2016 年末的 7500 多家,增长到 2024 年末的 1.64 万家 ,并计划 2026 年门店数突破 2 万家 。百胜中国分拆时,一项重要举措是对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实施股权激励,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分红权等 。到 2024 年末,百胜中国已向超过 14700 名餐厅经理授予限制性股票 。
麦当劳也是典型例子 。2017 年,中信资本联合凯雷获取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 80% 股权,其中中信资本占 52% 。2023 年凯雷退出,麦当劳回购该部分股权 。从 2017 年至 2025 年,麦当劳中国餐厅数量增至原来 3 倍,突破 7200 家 。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表示,接手麦当劳中国后,公司加大外卖业务投入,加快小程序等数字化建设,如今麦当劳中国会员超 3.5 亿 ,90% 以上销售收入来自数字化订单 。“指望一个远在芝加哥的人主动想到要做外卖业务,那几乎不可能,他们更习惯‘得来速’模式 。” 麦当劳中国快速扩张的另一个因素是激励机制革新 。以往,激励体系是全球统一标准,新投资者进入后,将高管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深度绑定,激励机制优化,团队士气焕然一新 。
由这些实例可知,倘若具备更优治理架构、激励模式以及本土化决策经营模式,在华外企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能力更上层楼 。对外企总部和母公司而言,这也是正确路径 ,将中国业务拆分独立,总部仍能保留部分股权,收取品牌授权费等收益 ,随着中国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它们整体收益也会水涨船高,不然大概率会陷入业务萎缩的困局 。倘若国际板能在 A 股落地,外企必然有很强动力,对在华业务治理模式、架构和机制进行全面变革,以激活在华资产价值 。对于此类依托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的资产,境内外机构投资者肯定也会充满兴趣 。
以开放促资本市场发展
2025 年是意义特殊的一年 。往前回溯 24 年,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往后展望 24 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百年大庆,2025 年恰好处在中间节点 。从检视国家产业力量维度,2025 年也是历史性关键时刻 。这一年是 “中国制造 2025” 十年规划收官之年 ,是 DeepSeek、创新药等新兴生产力蓬勃涌现之年 ,也是自 2018 年 3 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时隔 7 年,中美新一轮关税贸易争端爆发之年 ,不过这次,中国经济韧性与反制能力大幅增强,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 。2025 年,中国资本市场实力与重要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 。从全球化视野出发,中国未来方向是 “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映射到资本市场领域,就是要全力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凭借资本市场活力,带动创业创新热潮,推动企业价值创造,进而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享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走,但大方向必须明确 。大国之间的比拼,也是资本市场和优质资产的较量 。中国股市作为资本市场基石,应该从发行规则、交易机制、投资生态以及证券经营机构开放等多个环节入手,推进制度型开放,让国内投资者从更国际化的股市中获利,也让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权益类资产的信念更加坚定 。有坚实可靠实体经济打底,再加上开放高效的资本市场建设,中国经济与中国资产的未来,将拥有更广阔想象空间 。让 “国际板” 尽早在 A 股开市,虽然实操中必定遭遇重重困难,但办法总比问题多 ,只要心怀大局,必然能够下定决心,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