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半导体:在技术围堵中打响突围战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 “X-Day” 西丽湖路演社的红色横幅在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展开,这场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专场活动,意外成为深圳半导体圈许久未见的热闹注脚。9 月 4 日
当 “X-Day” 西丽湖路演社的红色横幅在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展开,这场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专场活动,意外成为深圳半导体圈许久未见的热闹注脚。9 月 4 日当天,百余家投资机构、产业链企业挤满会场,6 家覆盖芯片设计、EDA 工具、先进封装等核心赛道的企业依次登台,用技术突破与创业故事,勾勒出深圳在半导体产业 “追赶战” 中的最新图景。



六家南山企业登台:从 “卡脖子” 赛道撕开突围口

在这场路演中,6 家扎根深圳南山的半导体企业,几乎每一家都瞄准了行业 “硬骨头”,从国际巨头垄断的缝隙中寻找突破机会。
灵明光子的登场自带 “技术对标国际” 的底气。2018 年,一群海归博士在南山创立这家公司时,便锚定 3D 摄像头芯片与高速光通信两大方向。如今,其 CFO 舒迅在现场直言,公司已与索尼、日本滨松等国际大厂站在同一技术起跑线。七年时间里,灵明光子完成四轮近 6 亿元融资,投资方从早期美元基金,逐步拓展到基石资本、上汽投资等人民币基金,成为深圳半导体 “海归创业军团” 的典型代表。
同样瞄准 “打破海外垄断” 的还有创飞芯科技。作为中国大陆唯一能实现半导体 OTP 成熟量产的供应商,这家成立于 2015 年、技术积淀可追溯至 2011 年的企业,始终盯着半导体最上游的存储 IP 赛道 —— 要知道,目前该赛道前十大供应商全为海外企业,“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创始人王志刚带着清华本科背景,集结了一批来自 Micron、Intel 等全球半导体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如今已获得清华系基金、深投控等资本加持,试图在存储 IP 领域撕开国产缺口。
中锃半导体的故事则与 “产业分拆” 紧密相关。2023 年,晶圆代工厂华智分离出刻蚀设备业务,中锃半导体正式成立,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设备研发。其 CEO 谭志明是半导体行业的 “老兵”,1982 年便入行的他,在现场强调 “我们卖的不仅是设备,更是客户通往第三代半导体量产的钥匙”。目前,公司已拿下香港科技基金、国科京东方等机构的天使轮融资,成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新生力量。
微合科技的创业历程,带着 “跨国团队归国” 的温度。2022 年,时任英特尔 iPhone 手机芯片团队核心成员的符晖,与同事们看到国内半导体机遇,决定回国创业。彼时疫情之下,团队只能通过视频会议沟通,但深圳招商与创业的热情让他们最终选择落地南山。如今,这家 5G 智能蜂窝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已获得英特尔资本、创维投资等中外资本投资,将国际芯片设计经验融入国产赛道。
瑞沃微半导体则用 “十年磨一剑” 的坚持,诠释深圳半导体企业的技术韧性。2012 年,团队便提出 “芯片跨越封装” 的想法,花 4 年时间将概念转化为技术方案,随后在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宁波甬江实验室完成孵化,最终扎根南山。其创始人和总经理申广坦言,“这几年做技术很难,未来的路也很难”,但公司已在扇出型封装和 3D 封装领域实现颠覆型工艺,誓要走出独特的技术路径。
最后登场的日观芯设,直接瞄准 EDA 工具这一 “卡脖子” 重灾区。作为专注数字后端 EDA 工具研发的企业,其团队集结了一批清华毕业、海外博士背景的工程师,均有数十年超大电路签核经验。创始人林逸舟提到,团队成员在海外大厂积累多年后,都想 “回国一起做点事”—— 如今,元禾璞华、华义创投、创维集团等投资方的加入,让这家公司在 EDA 国产化浪潮中更具底气。



从 “危机感” 到 “加速度”:深圳半导体的追赶之路

这场路演的热闹,并非偶然。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它更像是深圳半导体产业 “补课追赶” 的一个缩影 —— 曾几何时,“珠三角为何在半导体上落后于长三角” 的疑问,让被誉为 “中国硅谷” 的深圳充满危机感。直到 2020 年,广东吹响集成电路产业集结号,深圳才正式开启一场浩浩荡荡的半导体产业革命。
今年 7 月,《深圳市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10 条举措直指 “强链稳链补链”,从全链条优化提质,到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政策力度可见一斑。紧随其后,一支由深创投与深重投两大深圳国资牵头的赛米产业私募基金成立,首期规模 50 亿元,专门投向深圳半导体重点项目与细分龙头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 “资金活水”。
“深圳半导体基础薄弱,但跑得非常快。” 深重投资本总经理任乐的评价,道出了这座城市的产业韧性。如今,深圳正以 “比学赶超” 的姿态向上海等先发城市看齐:政策上精准扶持,资金上加大投入,企业落地时提供全流程服务,人才与产业链资源也在加速匹配。以此次路演的主办方 “X-Day” 西丽湖路演社为例,今年南山已连续举办 7 场活动,收到 185 个项目报名,为 102 家企业对接超 2000 家次投资机构,累计促成融资超 3.6 亿元、银行授信超 1 亿元,还落地了首单科技保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已悄然构建起 “上游支撑 - 中游生产 - 下游应用” 的半导体全产业链体系:南山聚焦人工智能芯片、射频前端芯片等核心设计领域,宝安、龙岗、龙华等区各有产业侧重,形成 “多点开花” 的格局。银杏谷资本创始人陈向明指出,随着 AI 硬件兴起,深圳乃至大湾区迎来巨大机遇,“需求驱动下,会吸引更多半导体创业公司聚集”。
灵明光子 CFO 舒迅的感慨或许更具代表性:“全世界消费电子都在大湾区,深圳的优势是从沙子到最终消费品,再卖往全球,整个生态形成了闭环 —— 这样的体系只有深圳有。” 从 2001 年半导体产业链企业首破百家,到 2025 年相关企业超 7.7 万家、产业规模超 1400 亿元,再到培育出 50 家上市公司、14 家独角兽、200 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半导体的成长速度,正是这座城市 “敢闯敢试” 精神的最佳注脚。


国产半导体 “不能输的战役”:深圳的底气与野心

对于国产半导体产业而言,这是一场 “不能输的战役”;对于深圳来说,这是一次 “把手中的牌打成王炸” 的关键考验。如今,从路演现场的人头攒动,到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再到政策与资本的协同发力,深圳正用自己的节奏,在半导体赛道上加速奔跑。
此次路演还同步开设了南山区 “并购行动营” 分会场,为 8 家本地半导体上市公司与 10 个全国性产业融资、并购项目搭建闭门对接平台 —— 这意味着,深圳半导体产业不仅在 “孵化新生力量”,更在 “整合产业资源”,试图通过并购加速补短板、强优势。
正如日观芯设、创飞芯等企业所践行的,深圳半导体的突围,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 “技术 + 资本 + 生态” 的协同作战。当越来越多海归团队、资深工程师选择来此创业,当政策与资本持续为产业 “保驾护航”,当消费电子与 AI 应用的需求不断释放,深圳或许正在书写国产半导体产业的 “新叙事”—— 这场 “追赶战”,它不仅要跟上,更要实现超越。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