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城商行前三甲格局重塑,“规模之王” 换任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版图迎来历史性重构。江苏银行以 4.79 万亿元总资产超越北京银行,成为新晋 "一哥";宁波银行则以 3.47 万亿元规模跻身前三,将上海银行挤至第四位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版图迎来历史性重构。江苏银行以 4.79 万亿元总资产超越北京银行,成为新晋 "一哥";宁波银行则以 3.47 万亿元规模跻身前三,将上海银行挤至第四位。这场静默的行业洗牌背后,是长三角经济圈蓬勃活力与银行战略转型共振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区域金融生态重构的生动注脚。



龙头更迭: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超越

江苏银行的登顶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自 2020 年以来,这家总部位于南京的城商行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资产增长,从 2020 年末的 2.34 万亿元飙升至 2024 年末的 3.95 万亿元,2025 年上半年更是以 21.16% 的惊人增速完成对北京银行的终极超越。这种跨越式发展在财务指标上形成全面突破:2022 年率先在营业收入(705.70 亿元)和净利润(253.86 亿元)上超越北京银行,2025 年上半年继续以 448.64 亿元营收和 202.08 亿元净利润保持领先,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7.78% 和 8.05%,远超北京银行 1% 左右的增长水平。
对公业务的精准发力成为江苏银行弯道超车的关键引擎。2025 年上半年,其对公贷款增速高达 23.30%,显著高于整体贷款 16.38% 的增幅,这种结构性倾斜与长三角制造业升级形成了深度共振。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指出,相较于北京地区金融机构密集导致的激烈竞争,江苏银行在长三角获得了更广阔的业务蓝海,其 "对公发力" 策略与区域产业转型需求形成了完美契合。
宁波银行的 "三甲" 之路同样展现出强劲势头。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其总资产较年初增长 11.04%,达到 34703.32 亿元,而上海银行同期增速仅为 2.02%,资产规模停留在 32937.14 亿元。在盈利指标上,宁波银行上半年实现 371.60 亿元营收和 147.72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7.91% 和 8.23%,大幅领先于上海银行 4.18% 和 2.02% 的增速,营收差距已扩大至近百亿元。这种差距的背后,是宁波银行深耕中小企业服务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更为灵活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区域引擎:长三角经济生态的金融映射

江苏银行与宁波银行的崛起,本质上是长三角经济活力在金融领域的集中显现。2023 年长三角百强企业净利润达 9158.0 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尤为抢眼,49 家民营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过半,达 51.32%,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 36.58%。这种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为区域内银行提供了丰富的客户基础和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2024 年 GDP 继续稳居全国第二,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催生了旺盛的信贷需求和创新金融需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指出,长三角地区不仅有大量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需求,还有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和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务机会,这种多元化需求结构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城商行更多服务于总部经济和央企,传统对公业务增长空间受限,资产负债扩张自然受到制约。
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直接反映在银行的息差表现上。2025 年上半年,城商行净息差呈现明显分化,南京银行、长沙银行等长三角城商行净息差维持在 1.86%、1.87% 的较高水平,而上海银行、厦门银行则分别低至 1.15% 和 1.08%。这种差异源于民营经济活跃地区更强的信贷定价能力 —— 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依托大量中小企业客户,获得了相对更高的净息差,而北京、上海的城商行面对议价能力强的大客户,息差持续承压,盈利增长乏力。


战略决胜:治理创新与风险平衡的艺术

在区域经济红利之外,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与治理能力构成了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变量。江苏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被业内认为更为有效,其数字化转型和科创金融布局早于同业,形成了对制造业升级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宁波银行则以 "精细化稳健发展" 著称,在深耕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保持了优异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资产质量的优势为两家银行的盈利提供了充足空间。尽管具体不良率数据未披露,但市场普遍认为,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不良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指标展现出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这种稳健性使其在业务扩张过程中能够保持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高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江苏银行资本充足率为 12.36%,一级资本充足率 11.1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49%,较上年末分别下降 0.63、0.65 和 0.63 个百分点。这种资本消耗压力源于信贷资产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规模扩张与资本补充之间的深层矛盾。如何通过资本工具创新缓解压力,将成为江苏银行巩固龙头地位的关键考验。
相比之下,部分区域银行的颓势更凸显了战略选择的重要性。贵阳银行和厦门银行 2025 年上半年出现营收净利双下滑,其中贵阳银行营收下降 12.22%,净利润下降 7.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 LPR 下行和向实体经济让利导致利息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则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交易性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下滑,贵阳银行该项指标甚至录得 - 6.83 亿元,同比减少 578.64%。这种业绩分化进一步印证了区域经济基础与银行战略能力的双重重要性。


格局固化:强者恒强时代的到来

城商行的新一轮洗牌正在强化 "强者恒强" 的行业格局。从资产规模看,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上海银行构成的 "第一梯队" 资产均超 3 万亿元,而南京银行以 2.9 万亿元紧随其后,同比增速高达 16.86%,有望很快加入 "3 万亿俱乐部"。杭州银行、成都银行、长沙银行等区域龙头也保持稳健增长,总资产分别达到 2.24 万亿、1.37 万亿和 1.25 万亿元,形成了清晰的梯队结构。
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动能、息差优势、管理能力和经济结构转型密切相关。曾刚指出,长三角城市群的民营经济和创新活力,为本地银行提供了优质客户基础和产品创新空间,而北上广等老牌城市部分被新兴区域赶超,反映出区域产业升级和人口红利向 "年轻" 经济体的倾斜。这种经济地理的变迁,正在重塑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版图。
展望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民营经济的持续壮大,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有望继续巩固领先优势。但资本充足率压力、利率市场化深化和金融科技竞争加剧,也将对其战略执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其他区域银行而言,如何依托本地经济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中国城商行的分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