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为何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居住首选?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在一次调研途中,我与同伴特意偏离既定路线,沿着乡镇道路缓慢穿行,试图以更贴近本地生活的视角,捕捉 X 镇(文中 “石鼓镇”)日常运转的真实肌理。从街头商铺的烟火气到交
在一次调研途中,我与同伴特意偏离既定路线,沿着乡镇道路缓慢穿行,试图以更贴近本地生活的视角,捕捉 X 镇(文中 “石鼓镇”)日常运转的真实肌理。从街头商铺的烟火气到交通路网的繁忙度,从居民的消费选择到定居偏好,这个乡镇展现出的活力与形态,远超我们对传统乡镇的固有认知。


街头图景:从商业活力看乡镇 “城味”

初入镇区,商业场景的密集与多元便打破了刻板印象。最直观的冲击来自 “电动车一条街”—— 雅迪、爱玛、台铃三大主流品牌门店沿街排开,这样的品牌集聚度,此前仅在高州市区见过。与市区门店的精致装修不同,X 镇的电动车行更显 “务实”,没有华丽的橱窗设计,却以满店堆叠的新车、门口扎堆待回收的旧车,诉说着旺盛的销售需求。待回收的车辆中,三轮电动车占比极高,据观察,这类车型多被用于本地小商户的货物运输、农贸市场的食材配送等生产场景,而非单纯的家用代步,从侧面印证了当地个体经营的活跃。除了三大品牌,周边还散布着多个小众品牌门店,每家店铺都货品充盈,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电动车交易生态圈。
继续前行,大型超市的出现更让我们倍感意外。这家超市的招牌硕大醒目,隔着数十米距离竟无法用镜头完整收录店名。超市门口的路边,三四位摩的师傅正等候客源,见我们驻足便上前询问,熟悉的场景瞬间唤起我对老家县城的记忆 —— 以往只在县城商场、集贸市场外常见的摩的等候模式,如今在乡镇街头清晰重现。走进超市内部,其规模与业态更令人惊叹:整体面积与我老家县城的沃尔玛相当,海鲜区不仅有常见的淡水鱼,还陈列着鲜虾、螃蟹等鲜活海产;酒水饮品区里,韩式烧酒、威士忌等以往多在城市超市出现的品类,也占据了专门货架。对比之下,老家县城的部分超市在品类丰富度上,反而略逊一筹。而从这家大型超市延伸出去,沿街几乎每走十步就能看到一家便利店或小型超市,再夹杂着几家烟火气十足的烧烤店,构成了覆盖日常消费的商业网络。


交通与居住:乡镇发展的 “硬指标”

在过马路的间隙,同行伙伴突然指向路面:“你看这柏油路,都被压得变形了。” 顺着他指的方向,路面确实有明显的碾压凹陷痕迹。话音未落,几辆大型货运车便接连驶过,车轮碾过路面发出厚重声响,卷起一阵扬尘后快速远去,紧随其后又有新的货车汇入车流。频繁的货运往来,不仅解释了路面磨损的原因,更暗示着 X 镇及周边区域旺盛的物流需求,或许与本地农业加工、小商品贸易等产业活动密切相关。
当天下午,由于逛得较远,我们决定打车返回镇中心。与司机师傅的闲聊中,又一个 “意外发现” 浮出水面:这位师傅主要承接 X 镇及周边村落的订单,而且像他这样 “扎根” 本地的网约车司机,镇上还有好几位。这与我们此前在其他乡镇的经历截然不同 —— 以往在其他乡镇打车,接单的司机大多来自高州市区,本地司机寥寥无几。一个乡镇能稳定支撑起多位司机的订单量,背后是足够密集的人口流动与出行需求。
回到镇中心后,午休时我们注意到,镇区的房地产开发同样超出预期。据观察,X 镇共有 4 个楼盘,其中 1 个是煤矿局的棚改安置住房,另外 3 个则是 2015-2020 年间新建的商品楼盘。我们特意走访了其中一个已交付的楼盘(一期),小区内共有 6 栋 17 层的住宅楼,虽无过多休闲配套设施,但楼栋规整、入住率可观。在非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一次性出现 4 个楼盘,且不乏 17 层的高层建筑,这样的居住形态,更接近县城而非传统乡镇。


定居选择:为何 X 镇成了 “首选”?

随后与乡镇工作人员的访谈,进一步解答了我们对 X 镇 “城市化” 形态的疑惑 —— 对于当地不少人而言,X 镇不仅是工作地点,更是定居的首选。
交通便利性是重要原因之一。工作人员介绍,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或电动车,无论是住在镇区,还是周边村落,日常通勤、购物都十分便捷。以他所在的办公室为例,一半同事是本镇人,要么住在镇区的自建房,要么住在附近村居;另一半从高州县考来的同事,虽多在县城居住,但也坦言 “往返镇县的交通很顺畅,不算麻烦”。
更关键的吸引力,来自教育与医疗资源。“我们镇的中考成绩,在全县所有乡镇里常年排第一,基础教育质量很扎实。” 工作人员提到,很多在镇上工作的人,会特意把孩子留在本地读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教育,没必要折腾去县城”。医疗方面,X 镇的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日常看病、住院都能解决,水平不比县城差多少”,这一点也让不少家庭打消了 “为医疗去县城定居” 的念头。
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来说,在 X 镇工作、生活的 “闭环” 已然形成:孩子能在本地接受优质教育,老人可就近享受医疗服务,日常消费、出行需求也能被镇上的商业网络满足。因此,“去高州或茂名买房” 对他们而言,更像是 “非必要选择”—— 只有少数做生意赚了钱的人,会在县城高档小区购房,或在村里盖起 “别墅式” 自建房,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留在熟悉且便利的 X 镇。



总结:X 镇的 “小城市” 特质

梳理这次走访的所见所闻,X 镇的核心特点逐渐清晰:
其一,人口集聚度高,形成稳定消费底盘。X 镇常住人口达 9 万余人,其中镇区及周边村落人口超 5 万,这样的人口规模,不仅能支撑起网约车司机的订单量、4 个楼盘的居住需求,更为密集的商业网络提供了客源基础。
其二,经济活跃度强,生产消费双旺盛。频繁往来的货运车,印证了本地物流与产业的活力;大量用于生产场景的电动三轮车、红火的电动车销售市场,反映出民间经营活动的繁荣;而覆盖高中低端的消费业态,则说明当地居民具备可观的消费能力。
其三,“城性” 远大于 “乡性”,已是微型 “小城市”。作为城乡过渡单元,X 镇早已突破传统乡镇的形态:有足够规模的人口集聚,能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有满足居住需求的现代楼盘,有保障民生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更有支撑日常消费的商业体系。若说与城市还有差距,或许只是除了新建楼盘外,街头多为三四层、外观略显朴素的自建房与商铺,但从生活便利性、业态丰富度来看,已与县城生活相差无几。
走在 X 镇的街头,时常会产生 “身处小城” 的错觉 —— 没有传统乡镇的冷清,取而代之的是人流与车流的热闹;没有单一的农业气息,而是融合了生产、消费、居住的多元活力。这个非珠三角地区的乡镇,正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 “从乡到城” 的转型样本。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