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下注:Polymarket,一场用加密技术重构 “真相” 的疯狂实验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耶稣是否会降临人世?” 在预测平台 Polymarket 上,这个赌注总额达 90 万美元的命题,竟有 1% 的人选择押注 “会”。与此同时,美联储 9 月降息与否
“2025 年耶稣是否会降临人世?” 在预测平台 Polymarket 上,这个赌注总额达 90 万美元的命题,竟有 1% 的人选择押注 “会”。
与此同时,美联储 9 月降息与否、俄乌冲突 2025 年能否停火、Taylor Swift 是否怀孕、9 月底最强 AI 大模型归属,甚至马斯克 9 月发推文数量,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话题,都被打包成金融合约,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真金白银的交易。
2024 年美国大选,更是将这场 “不确定性定价游戏” 推向高潮。相关赌注吸引 36.8 亿美元资金涌入,一位法国 “巨鲸” 凭借自创策略重仓押注特朗普,狂揽 8500 万美元利润。如今,Polymarket 已不再是加密圈的小众玩物 —— 彭博终端接入其数据,量化基金紧盯其趋势,小唐纳德・特朗普旗下风投、彼得・蒂尔的 Founders Fund 纷纷入局。
这个由加密技术驱动的平台,究竟是高科技包装的全球赌场,游走在监管边缘的灰色地带?还是代表信息金融未来,能穿透舆论噪音、揭示真相的去中心化机器?当世间所有未知都被转化为 0-1 美元间波动的数字,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尖锐问题:资本定价的 “真相”,真的是真相吗?


一、重构逻辑:Polymarket 不是赌场,是 “事件股票交易所”

若带着传统赌场的认知看待 Polymarket,从一开始就会陷入误区。它的本质是 “预测市场”,一套用金融规则重构 “概率判断” 的精密系统,与传统博彩业有着天壤之别。
打开 Polymarket 界面,看不到老虎机与轮盘赌,只有一个个分门别类的 “事件市场”。以 “美联储 9 月利率决议” 为例,平台将结果拆分为四种可能性 —— 降息 25 基点、维持不变、降息 50 基点以上、加息 25 基点以上,用户可对每种结果下注 “Yes” 或 “No”。下注金额无上限,10 美元与 100 万美元操作逻辑一致,唯一区别是大额资金可能影响 “概率价格”。
这里的核心规则,彻底改写了传统博彩的基因:
  • 无庄家的多空博弈:传统赌场中,庄家设定赔率、抽取佣金,与玩家存在根本利益冲突;而 Polymarket 借助区块链智能合约,完全消除 “庄家角色”。任何一笔 “Yes” 押注,都必须有等额、等概率的 “No” 押注匹配才能成交。比如你想以 0.3 美元(30% 概率)下注 1000 美元赌 “俄乌 2025 年停火”,市场上必须有另一个人愿意以 0.7 美元(70% 概率)下注 1000 美元赌 “不停火”,交易才能完成。平台仅作为中介,不参与对赌,也不干预赔率。
  • 可随时进退的交易过程:传统博彩是 “一锤子买卖”,下注后只能等待最终结果;Polymarket 允许用户在事件结束前自由买卖合约。假设你在哈里斯胜选概率仅 10%(0.1 美元)时买入其合约,当民调推动概率升至 50%(0.5 美元),你可立即卖出赚取 4 倍利润,无需等待大选落幕。这种设计将 “赌结果” 变成 “交易概率波动”,奖励的不仅是最终判断,更是对过程的精准把控。
  • 奖励流动性而非抽水盈利:传统赌场靠 “抽水” 赚钱,Polymarket 却反其道而行之 —— 为吸引用户提供流动性,平台会对在当前价格附近挂出买单、卖单的用户发放奖励。这种机制模仿股票二级市场的活跃度,确保小额资金能快速成交,也让平台与用户利益深度绑定:市场流动性越好,参与人数越多,平台价值越高。
在这个系统中,“价格” 即 “概率”。当 “特朗普赢得大选” 的合约价格为 0.51 美元时,意味着市场认为他有 51% 的胜算;事件尘埃落定后,正确合约自动变为 1 美元,错误合约归零。用户投入的资金,本质是对 “概率信念” 的背书:用 100 美元购买 0.51 美元的合约,就是用真金白银支持一个 “51% 概率发生” 的判断。
BODL Ventures 合伙人刘锋指出:“预测市场的核心价值,是成为更有效的信息金融市场。传统信息市场里,声量大的媒体、专家可能传递偏向性信息;但在预测市场,人们用金钱投票,在有效市场假设下,真实信息会被资本‘赌’出来 —— 这就是它被视为未来信息中枢的原因。”


二、致命漏洞:当 “真相” 由投票决定,谁来避免 “多数人的暴政”?

Polymarket 的精密运作,依赖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判定事件结果?
对于 “美国大选胜负”“球赛比分” 这类客观明确的结果,系统可自动结算;但对于定义模糊、存在争议的事件,问题便会集中爆发。Polymarket 的解决方案,是将裁决权交给去中心化预言机 “UMA”—— 由 UMA 代币持有者质押代币投票,以 “少数服从多数” 原则定义 “真相”。
然而,这套机制在实践中多次引发争议,暴露出去中心化的脆弱性。

1. 标准模糊:从 AI 排名到西装定义的争议

Gen Alpha 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博士 Bill Sun 举例:“比如‘哪家 AI 模型排名最高’的赌注,OpenAI 说自己推理能力第一,Anthropic 称安全性领先,衡量基准本身就不统一。设计赌注的人未必是金融或逻辑专家,很容易出现无法用客观事实判定的模糊结果。”
更荒诞的争议发生在 “泽连斯基是否穿西装” 的赌注中:泽连斯基身着军绿色成套外套与长裤,多家媒体及乌克兰官方称其为 “Suit”(套装),押 “Yes” 的用户认为胜券在握。但 UMA 最终投票判定 “No”,理由是 “严格意义上,Suit 需搭配衬衫领带,军绿色外套不算传统西装”。支持者反驳 “成套服装即可算 Suit”,反对者则坚持 “日常语境中 Suit 必须正式”—— 这场关于 “西装定义” 的争论,最终演变成资本损失的导火索。

2. 事实解读分歧:MOU 算不算 “协议”?

曾有一个 “乌克兰是否会在 4 月前同意特朗普稀土协议” 的赌注,规则设定为 “签署正式协议则 Yes,否则 No”。截止日期前,美乌未签订明确的稀土开采协议,但发布了合作意向备忘录(MOU),并公开表示要加强关键矿产合作。
此时分歧爆发:一方认为 “MOU 不是具备法律效力的协议”,另一方主张 “公开承诺已构成协议实质”。最终 UMA 投票判定 “Yes”,导致大量买 “No” 的交易者亏损,他们指责 “投票被操控,事实被篡改”—— 这场争议在加密社区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质疑 “大户通过质押代币左右投票结果”。

3. 裁决机制的根本缺陷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 Kannan 曾尖锐批评:“这就是‘多数人的暴政’—— 多数人可以投票认定一个不真实的结论,却无需承担后果。” 而 Bill Sun 的担忧更直接:“我不敢参与这类赌注,因为害怕‘开奖耍赖’。比如‘耶稣降临’这类命题,最终结果全靠 UMA 投票,万一有人操控投票,资金就可能被卷走 —— 这本质是‘裁决机制的信任风险’。”
去中心化的初衷是消除单点操控,但在 Polymarket 的实践中,却演变成 “谁的代币多,谁就能定义真相” 的尴尬局面 —— 当资本可以左右 “事实”,所谓的 “去中心化”,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心化。


三、历史溯源:从教皇选举赌局到 Polymarket,预测市场的 500 年进化

Polymarket 的模式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对 “预测未来” 的执念延续了五个世纪的结果。

1. 早期雏形:从教皇选举到伦敦咖啡馆的赌局

预测市场的源头,可追溯至 16 世纪的意大利。当红衣主教们在西斯廷教堂闭门选举新教皇时,罗马街头已出现赌局 —— 人们对候选人胜率下注,赔率波动成为洞察权力格局的 “非正式情报”。此时的预测市场,是贵族与商人获取信息的秘密渠道。
18 世纪的伦敦,乔纳森咖啡馆(伦敦证券交易所前身)将 “万物下注” 推向高潮。商人们不仅交易股票债券,还对政治丑闻、战争胜负、王室健康开设赌盘,将信息、判断与资本深度绑定。这种模式虽活跃,但因规则模糊、缺乏监管,常引发纠纷。
19 世纪的美国,总统选举投注成为全国性狂热。纽约的桌球室、酒吧里,人们为候选人胜率争论不休,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预测市场。但随着 20 世纪 “科学民意调查” 兴起 —— 以乔治・盖洛普为代表的统计方法,凭借系统性抽样和客观框架,迅速取代了 “赌局式预测”,预测市场被贴上 “不科学”“非理性” 的标签,逐渐边缘化。

2. 学术坚守:爱荷华电子市场的实验证明

转机来自学术界的坚守。爱荷华大学运营的 “爱荷华电子市场(IEM)”,作为非营利实验项目,规定每位参与者投注上限不超过 500 美元。从 1988 年到 2008 年,该市场对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准确率,有 75% 的时间优于传统民调。
刘锋指出:“IEM 的实验证明,即便资金规模受限,预测市场的集体判断仍比民调更精准 —— 这为预测市场的价值提供了关键背书。”

3. 理论基石:哈耶克的 “分散知识” 与价格机制

支撑这一结论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理论。1945 年,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提出:社会最重要的知识,不是集中在专家或机构手中的科学真理,而是分散在每个个体身上的 “局部知识”(如个人的偏好、观察、经验)。这些知识无法被中央计划者掌握,唯有 “价格” 能将其高效聚合。
Polymarket,正是哈耶克理论的当代实践 —— 当人们用真金白银下注时,“利益攸关” 会促使他们更谨慎地判断,掌握内幕信息或深刻见解的人会修正价格,最终让市场趋近真相。


四、逆袭之路:从 Web3 弃子到 10 亿估值独角兽

Polymarket 的崛起,是站在 “前辈的尸体” 上实现的。2018 年,以太坊上第一个去中心化预测产品 Augur 诞生,承载了加密爱好者对 “无许可信息市场” 的期待,但最终因用户体验糟糕、交易费用高昂、缺乏稳定计价单位而失败。
Augur 的教训,成了 Polymarket 创始人谢恩・科普兰(Shayne Coplan)的 “避坑指南”。这位 “加密原住民” 14 岁组装挖矿设备,2014 年以 30 美分价格参与以太坊预售,2017 年从纽约大学辍学,潜心研究 Web3 应用。

1. 诞生契机:疫情下的 “信息自由市场”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关于封控、疫苗、经济重启的信息混乱不堪,Coplan 萌生了创建 “信息自由市场” 的想法 —— 让人们用金钱为判断买单,用经济激励推动真相探寻。Polymarket 应运而生,第一个预测主题便是 “纽约市何时重新开放”。

2. 关键决策:三大创新打破 Augur 困局

Coplan 做对了三个关键决策,让 Polymarket 摆脱了 Augur 的困境:
  • 稳定币计价:放弃波动剧烈的原生代币,完全基于与美元 1:1 挂钩的 USDC,消除 “加密货币波动” 变量,让预测本身成为唯一焦点。
  • 低成本二层网络:交易在以太坊二层网络 Polygon 上进行,手续费远低于主网,结算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兼顾高效与透明。
  • 打通法币入口:2024 年 7 月与 MoonPay 合作,允许用户用信用卡、银行转账直接充值,彻底降低非加密用户的准入门槛。

3. 爆发增长:宏观需求与资本助推

宏观环境的助推,更让 Polymarket 如虎添翼。刘锋认为:“疫情后的世界,宏观不确定性加剧,人们迫切需要为混乱信息寻找‘定价工具’。Polymarket 恰好承担了这个角色 —— 它的成功,是需求与供给共振的结果。”
数据印证了其爆发式增长:2020 年成立,2024 年全年交易量达 90 亿美元(11 月美国大选期间单月交易额 26 亿美元),2025 年上半年交易量 60 亿美元。硅谷顶级资本纷纷入局,彼得・蒂尔的 Founders Fund、以太坊联合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均参与投资,总融资超 7400 万美元,最新估值突破 10 亿美元。


五、监管困局:被罚款 140 万,却仍有 25% 流量来自美国

Polymarket 的野蛮生长,始终伴随着法律风险的阴影。在美国,对选举押注被明确禁止 ——2022 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 “未经注册运营事件型二元期权” 为由,对 Polymarket 处以 140 万美元罚款,并责令其停止美国服务。
但禁令并未阻挡美国用户的热情。根据 Similarweb 数据,Polymarket 网站第一流量来源仍是美国,占比 25.88%—— 用户通过 VPN 等工具绕过地理封锁,继续参与赌局。

1. 曲线回归:收购牌照与政策红利

Coplan 并未放弃美国市场,而是选择 “借壳回归”:2025 年,Polymarket 斥资 1.12 亿美元收购了持有 CFTC 牌照的小型衍生品交易所 QCX,试图通过 “牌照平移” 获得合法身份。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行业态度转暖,美国司法部和 CFTC 相继结束对 Polymarket 的调查,为其回归扫清障碍。

2. 监管核心矛盾:政治赌局的敏感属性

这种 “监管边缘游走” 的状态,折射出预测市场的核心矛盾:它提供的 “信息价值” 与现有法律框架存在冲突。Bill Sun 指出:“体育博彩已有成熟监管,比如 DraftKings 等公司每年盈利丰厚;但政治赌局不同 —— 它可能影响选举结果,甚至泄露民意,这是政府无法容忍的。”
2024 年美国大选后,FBI 突击搜查了 Coplan 在纽约的住所,没收其电子设备,调查焦点仍是 “是否允许美国用户下注”。Coplan 则反击称,这是 “拜登政府对预测特朗普胜选的报复”——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预测市场对传统政治秩序的挑战。


六、“特朗普巨鲸” 事件:8500 万盈利神话与 “反身性” 争议

2024 年美国大选,成为 Polymarket “反身性” 的生动案例。当主流民调显示哈里斯略占上风时,一位自称 “Théo” 的法国银行交易员,用 7000 万美元押注特朗普胜选,最终豪赚 8500 万美元,被称为 “特朗普巨鲸”。

1. 逆向投资:从 “害羞选民” 到 “邻居调查法”

Théo 的操作,完全颠覆了传统民调逻辑。他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和民调机构存在 “亲民主党偏见”,系统性夸大了哈里斯的支持率;更关键的是,存在大量 “害羞的特朗普选民”—— 他们不愿向民调机构透露真实意向,却会在投票时选择特朗普。
为验证判断,Théo 花费重金委托民调公司,采用 “邻居调查法”:不直接询问受访者投票意向,而是问 “你认为邻居会投给谁”。这种间接方式,让他捕捉到了 “隐藏的特朗普支持率”,也成为其重仓押注的底气。

2. 反身性危机:预测是否会创造现实?

这场豪赌的意义,远超一次投资胜利:它不仅证明了预测市场对传统民调的颠覆,更引发了 “预测是否会创造现实” 的争议。Théo 的巨额押注,客观上推高了 Polymarket 上特朗普的胜率,这种赔率变化通过媒体报道,形成了 “特朗普势头正盛” 的叙事 —— 这可能影响摇摆选民的 “跟风心理”,让预测自我实现。
加密风投合伙人 Adam Cochran 评论道:“在 Polymarket 下注,是迄今为止最高效的政治广告 —— 它用资本塑造叙事,比任何竞选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面对 “操纵选举” 的质疑,Théo 辩解:“我只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影响选举。” 但 Bill Sun 的担忧并未消除:“地方选举规模小,少量资金就能改变赔率,进而影响选民心理 —— 这可能让本就不完美的选举更难公平。”


七、伦理困境与制度漏洞:当苦难被标价,“去中心化” 成遮羞布?

Polymarket 的崛起,常被包装成 “Web3 基础设施成熟”“社会对确定性的渴求” 与 “团队执行力” 共振的产物。当它的预测数据登上彭博金融终端,当 “信息金融” 的概念被硅谷大佬追捧,我们似乎该为这场 “用资本发现真相” 的实验欢呼 —— 但剥开技术与资本的外壳,其核心的悖论与伦理污点,正逐渐暴露在阳光之下。
它最大的优势,恰恰是最深的隐患:去中心化意味着抗审查、能反映原始信念,但也意味着没有权威机构能阻挡 “恶的交易”;开放的交易机制让普通人能参与 “信息博弈”,但也让巨鲸有机会操控价格、让悲剧成为套利工具。UMA 裁决机制的漏洞、对苦难事件的金融化,正在不断叩问着人类社会的伦理底线。

1. 裁决机制:“少数服从多数” 的真相陷阱

Polymarket 引以为傲的 “去中心化裁决”,本质是把 “定义真相” 的权力交给了 UMA 代币持有者 —— 谁质押的代币多,谁的投票权重就大,最终以 “少数服从多数” 决定事件结果。但这套机制,从诞生起就带着 “多数人暴政” 的基因。
此前 “乌克兰稀土协议” 的争议早已证明:当事件定义模糊(如 MOU 是否算 “协议”),投票结果可能与客观事实脱节。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巨鲸可通过质押大量 UMA 代币操控投票 —— 假设某笔赌注涉及巨额资金,掌握大量代币的玩家只需联合少数人,就能 “修改” 事件结果,让对手方的资金蒸发。这种 “用资本定义真相” 的操作,比传统赌场的庄家作弊更隐蔽,也更难追责。
Gen Alpha 联合创始人 Bill Sun 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不敢碰那些模糊的赌注,因为你不知道最后‘开奖’时,裁决机制会不会被动手脚。比如‘耶稣降临’这种无法验证的命题,只要操控投票,就能把所有押‘No’的资金吞掉 —— 这哪里是去中心化,分明是‘代币多者为王’。”
更讽刺的是,Polymarket 对赌注的审核机制极为宽松。设计赌注的人未必具备金融、逻辑或法律知识,常出现 “结果无法客观判定” 的漏洞。比如 “哪家 AI 模型最强” 的赌注,因缺乏统一衡量标准,最终只能靠投票者的主观判断定胜负 —— 这种 “靠感觉裁决” 的模式,彻底背离了 “用市场发现真相” 的初衷。

2. 伦理深渊:把战争、灾难变成 “套利标的”

如果说裁决机制的漏洞是 “技术缺陷”,那将人类苦难金融化的操作,则是触及伦理底线的 “价值观扭曲”。在 Polymarket 上,没有什么事件是 “不能下注” 的 —— 无论是谋杀案、自然灾害,还是正在发生的战争,都能被拆解成冰冷的数字合约,供交易者低买高卖。
2024 年底,UNH 高管谋杀案引发社会震动,而 Polymarket 上迅速出现了多个相关赌注:“嫌疑人会在 48 小时内被捕吗?”“最终会认罪吗?”“审判会持续超过 6 个月吗?”—— 受害者的家属还在为失去亲人悲痛时,资本已在为 “逮捕时间”“认罪概率” 争论不休,把一场悲剧变成了套利游戏。
2023 年 “泰坦号” 潜水器失联事件更令人不齿。当全球都在为 5 名乘客的生命祈祷,搜救团队争分夺秒展开救援时,Polymarket 上却出现了 “潜水器会在 72 小时内被找到吗?”“幸存者人数会超过 2 人吗?” 的赌注。交易者盯着搜救进展调整仓位,计算着 “生命存续概率” 背后的利润 —— 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早已超出了 “预测市场” 的范畴,沦为冷血的资本狂欢。
最具争议的,是对俄乌冲突的 “死亡下注”。Polymarket 上充斥着 “俄罗斯能否在 2025 年 8 月前占领库皮扬斯克火车站?”“乌克兰能否在年底前收复赫尔松?” 的赌注,判断依据仅是 ISW 地图上的战线变化。却没人提及,每一次战线推移的背后,是士兵的牺牲、平民的流离失所 —— 当一座城市的易手被简化成 “0.6 美元的 Yes 合约”,当战争的苦难被量化成 “概率波动”,人类社会对生命、对和平的敬畏,正在被资本一点点消解。
批评者尖锐地指出:“Polymarket 所谓的‘万物可定价’,本质是‘万物可亵渎’。它把他人的痛苦变成自己的流量和利润,用‘去中心化’‘信息金融’的噱头,掩盖其冷血的商业本质 —— 这不是在发现真相,而是在践踏人性。”

3. 终极叩问:我们需要 “资本定义一切” 的世界吗?

Polymarket 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矛盾:我们既渴望用技术和市场穿透信息噪音,又恐惧资本过度扩张,吞噬掉最后的伦理底线。
它承诺 “用利益攸关原则发现真相”,却让 “真相” 成为代币持有者的玩物;它宣称 “为不确定性定价”,却把人类最沉重的苦难变成了轻佻的赌注;它标榜 “去中心化的公平”,却让巨鲸操控市场的风险比传统机构更甚。
当 “拜登是否退选”“AI 模型排名” 的预测还能为市场提供参考时,对战争、灾难、谋杀案的下注,早已突破了 “信息金融” 的边界,滑向了伦理的深渊。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资本发现 “苦难套利” 有利可图时,会不会有人刻意制造混乱 —— 比如散布灾难谣言、煽动地区冲突,以此操纵赌注价格?这种 “预测创造现实” 的风险,远比 “巨鲸操控选举” 更可怕。
最终,Polymarket 抛出的不是 “高效发现真相的工具”,而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选择题: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一个 “一切皆可标价” 的世界?当信念、道德、生命都能被量化成 0-1 美元的合约时,我们获得的是 “确定性”,还是 “资本奴役一切” 的潘多拉魔盒?
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参与者的选择里 —— 是拒绝为苦难下注,守住伦理的底线;还是为了利润,把人性让渡给冰冷的资本规则。毕竟,真正的 “真相”,从不需要用他人的痛苦来定价。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