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 “摊大饼” 式扩张!这一信号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盛夏的国新办发布会,自然资源部 "坚决遏制城市 ' 摊大饼 ' 式扩张" 的表态,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不仅是对过去几十年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
2025 年盛夏的国新办发布会,自然资源部 "坚决遏制城市 ' 摊大饼 ' 式扩张" 的表态,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不仅是对过去几十年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调整,更是对未来中国城镇化路径的战略重塑。从 "大拆大建" 到 "精耕细作",从 "规模扩张" 到 "品质提升",这场变革将深刻影响中国城市的格局与命运。


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2025 年 7 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 "两个转向" 的重大论断标定了城市发展的新方位 ——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是自 198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深刻的一次转型,标志着持续四十余年的 "增量时代" 正式落幕。
过去,地方政府普遍遵循 "以地谋发展"" 以债谋发展 "的逻辑,通过" 土地 - 房地产 - 金融 " 的循环机制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在城镇化率从 30% 跃升至 67% 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媒体统计显示,高峰时期全国规划的 3000 多个新城可容纳 34 亿人,几乎是全球人口的一半,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扩张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风险积累。
随着城镇化进入 67% 的中后期阶段,增量扩张的边际效益已显著递减。那些缺乏产业支撑的郊区新城,在经济增速放缓后迅速陷入困境,房价下跌、空置率攀升成为普遍现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 "五个转变" 和 "五个更加",正是对这种发展困境的回应 ——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这场转变的核心,是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根本重构。过去以 GDP 和规模扩张为导向的传统模式,正被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 的多维评价体系所取代。内涵式发展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抱团竞争、城市更新、创新驱动正在重塑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


空间约束的刚性收紧:三条红线划定城市边界

2035 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为城市扩张戴上了 "紧箍咒"。其中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构成了遏制 "摊大饼" 式扩张的刚性约束,标志着城市发展进入 "边界时代"。
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影响最直接的约束线,明确圈定了城市扩张的空间范围。根据规定,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这种刚性约束彻底终结了过去 "无限扩张" 的可能性,迫使城市转向内部挖潜。
在 "国批" 城市中,开发边界的差异呈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四大直辖市凭借省级待遇位居第一梯队;非直辖市中,苏州以 2651.83 平方千米的开发边界力压广深,成为最引人注目的 "政策赢家"。苏州的逆袭背后,是其作为 "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的战略定位,以及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政策倾斜表明,城市能级不再单纯取决于行政级别,产业实力和战略价值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的开发边界仅为 1130.74 平方千米,与哈尔滨、石家庄等城市处于同一区间。兰州、太原、呼和浩特等中西部省会的开发边界更是只有六七百平方公里,反映了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对城市空间的客观限制。这种差异化的边界设定,打破了过去 "一刀切" 的扩张模式,体现了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的规划思路。


开发强度的深层博弈:土地效率决定城市竞争力

相较于开发边界的规模,城镇开发强度更能反映城市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这一指标衡量的是可用于建设的土地比例,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产业承载力和发展质量。
数据显示,主要 "国批" 城市中,开发强度超过 30% 的仅有 6 个,超过 20% 的也只有 11 个,且多为经济大市或工业强市。深圳、东莞、上海的开发强度均超过 50%,佛山、无锡、苏州均超过 30%,这些制造大市获得了更多土地用于工业开发的政策倾斜。其中深圳的情况最为特殊,虽然开发边界面积仅居中游,但超过一半的土地都用于建设,这种高强度开发既是土地资源紧张的无奈之举,也是产业集聚效应的必然结果。
深圳的困境具有典型意义。这座面积不到 2000 平方公里的城市承载了 1800 万人口,土地资源早已濒临极限。为破解空间约束,深圳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打造 100 公里外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 "第 10+1 区",二是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内布局产业飞地。2025 年上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 GDP 同比增长 1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2.0%,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展现了空间优化的显著成效。
与深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兰州、昆明、南宁等 "广域型城市",这些城市开发强度均不足 10%。表面上看地域庞大,但城区面积和人口有限,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这种巨大反差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城市的真实实力不在于行政辖区的大小,而在于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集聚程度。开发强度已成为衡量城市真实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核心维度。


人口格局的重构:天花板下的城市竞合

2035 年总规不仅划定了空间边界,更设定了人口 "天花板",包括常住人口上限和实际管理服务人口两大指标。这种人口管控机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兼顾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从常住人口上限看,重庆以 3600 万位居榜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均超过 2000 万,深圳为 1900 万,郑州、苏州、天津约 1800 万,武汉、西安、杭州、长沙等强二线城市均超过 1500 万。这一格局既反映了现有人口规模,也预示了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深圳的实时人口已分别达到 2400 万和 2200 万,超过了规划的常住人口上限,显示出超大城市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实际服务人口指标更能体现城市的真实负荷,通常按常住人口上浮 20% 计算。据此规划,广州、成都的实际服务人口将达 2500 万,深圳 2300 万,杭州、武汉、郑州等城市均在 2000 万左右。这一指标的设定,要求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考虑短期流动人群的需求,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口增长 "余额" 的差异将重塑城市竞争格局。一线城市中,上海、北京空间所剩无几,深圳剩余约 100 万,广州则超过 300 万。二线城市普遍空间更大,重庆、天津、郑州、长沙、苏州均有 400 万以上的增长空间,南京、合肥超过 300 万。但在人口大盘见顶、城镇化放缓的背景下,年均 30 万的增长目标面临严峻挑战。这意味着未来的 "抢人大战" 将更加激烈,90% 的城市已实行 "零门槛落户",超大城市也在逐步放宽限制,人口吸引力将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结语:质量为王的城市发展新纪元

从 "摊大饼" 到 "紧约束",中国城市发展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换。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 —— 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土地依赖转向创新驱动,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决定。
在这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不再是发展的桎梏,而是效率提升的契机;人口天花板也不是增长的终点,而是结构优化的起点。深圳的空间创新、苏州的产业突围、深汕合作区的快速崛起,都证明了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
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再是规模和速度的比拼,而是质量和效率的较量。那些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产业升级、功能优化、治理创新的城市,将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纪元,正在从 "量的积累" 向 "质的飞跃" 的转型中开启。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