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款结构分析的关键方法:为何优先看 “增量” 而非 “增速”?
分析存款搬家时,需规避数据解读的常见误区,建立科学的观察框架,其中最核心的原则是用 “增量(增长额)” 替代 “增长率” 。增长率易受基数影响,可能导致数据失真:例如某类存款基数极低时,小幅增长就会呈现高增速,反之基数过高时,正常增长也可能表现为增速下滑,无法真实反映资金流动方向。而增量能直接体现当期资金的实际变化规模,更贴合 “存款是否在搬家、搬了多少” 的核心诉求。
此外,还需暂时排除一级市场投资对非银金融存款的分流干扰。理论上,个人资金转入证券账户后若参与新股申购,或资管产品投资企业股票 / 债券,资金会转化为企业存款,但这类一级市场投资在整体市场中占比极低(大部分投资集中于二级市场),对存款结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若需精确测算,补充新股、新债发行数据即可,不影响对存款搬家趋势的判断。
二、历史回溯:前几年的 “存款个人化” 与 “个人存款定期化”
要理解当前的存款搬家,需先回顾 2018 年以来的存款结构演变。从 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长期趋势看,最显著的特征是 **“全部存款个人化” 与 “个人存款定期化”** ,这一现象背后是居民消费与投资意愿的阶段性走弱。
1. M2 结构的核心变化
截至 2025 年 7 月末,我国 M2 总规模达 330 万亿元。
- 企业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下降,对应个人存款占比稳步上升,其他细项(如单位定期存款、非银金融存款)占比基本稳定。
-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居民领到工资后,因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未将资金用于消费或投资,而是沉淀为个人存款,导致存款从企业端向个人端转移。

2. 个人存款的 “定期化” 特征
由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无法区分个人活期与定期存款,需结合《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比例数据进行估算,结果显示:- 个人定期及其他存款占比显著上升,成为占比提升最明显的细项;
- 个人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仅 “占比下降”,金额绝对值仍保持正常增长(只是增速低于 M2 整体增速),说明居民和企业的日常支付结算需求未受影响 —— 活期存款是日常经济活动的 “资金沉淀”,与大规模存款搬家无关。

3. 关键异常点:2024 年单位活期存款的短期波动
数据中需特别注意 2024 年上半年单位活期存款的 “急跌”,这并非存款搬家导致,而是 “取缔手工补息” 政策带来的一次性冲击(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吸引企业活期存款,政策取缔后资金短暂流出),2024 年底该数据已回归正常增长,属于短期扰动而非趋势性变化。

三、2024 年以来的新趋势:存款搬家初现,定期化现象缓解
2024 年 9 月起,国内资本市场回暖,2025 年股市持续向好,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回升,这一变化已清晰反映在存款结构的增量数据中 ——存款搬家的迹象开始显现,但仍处于 “增量转移” 阶段,存量存款尚未大规模流动。

1. 核心数据对比:个人定期存款与非银金融存款的 “反向变化”
通过对比 2023-2025 年(1-7 月)各细项存款的增量(单位:万亿元),可直观看到资金流动方向:存款类别 | 2023 年增量 | 2024 年增量 | 2025 年 1-7 月增量 | 趋势特征 |
---|---|---|---|---|
个人定期存款 | 16(天量) | 回落 | 进一步回落 | 增量持续下降,定期化现象缓解 |
非银金融存款 | 2.29 | 3.11 | 5.16 | 增量大幅提升,资金流入投资 |
单位定期存款 | - | 回落 | 回落 | 与个人定期趋势一致,金额较小 |
从数据可见,个人定期存款虽仍是增量最高的类别,但其 “天量增长” 态势已终结,部分原本计划存入定期的新增资金,转向了金融投资,直接推动非银金融存款增量翻倍(2025 年前 7 个月增量已超 2024 年全年)。这表明:居民新增财富中,金融投资的占比显著上升,“存款搬家” 已从预期转为实际动作。
2. 未出现的信号:存量存款尚未搬家,实体经济需求待激活
需明确的是,当前的存款搬家仅发生在 “新增资金” 层面,存量定期存款尚未大规模提取—— 居民仍保留了大部分存量储蓄,仅将新增收入中 “暂不消费” 的部分转向投资,而非动用已有存款。更关键的是,这一变化尚未传导至实体经济:资金流入金融市场(非银存款),但未转化为企业投资(单位存款)或居民消费(活期存款增长未加速)。若未来经济信心进一步恢复,将出现 “存款对公化”(资金从个人存款转向企业存款,支持实体投资)与 “存款活期化”(居民消费意愿提升,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支付),这才是经济活力回升的更强信号 —— 极端情况下,若消费与投资需求旺盛,甚至可能出现个人定期存款增量为负(存量定期被提取)的情况。
四、高频数据的局限性:月度数据不宜作为趋势判断依据
若希望更高频地跟踪存款变化,可参考月度存款增量数据,但需警惕其 “干扰因素多、信息含量低” 的特点,不能单独作为趋势判断的依据。常见的月度扰动包括:
- 季度末银行冲贷影响:季末银行为完成贷款任务,会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导致企业活期存款短期大增;下季度初企业偿还贷款,存款又快速回落,形成 “季末冲高、季初回落” 的波动。
- 居民资金回笼节奏:年初居民通常会回笼资金(如年终奖、货款清收),导致 1-2 月个人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增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属于季节性现象而非趋势。
- 资管产品到期效应:部分银行会安排季末理财产品集中到期,资金从非银金融存款(资管托管账户)转回个人活期存款;下季度初居民重新申购理财,资金又流回非银存款,造成两类存款的短期反向波动。
五、总结:存款搬家的本质是 “信心修复的初步信号”
从存款结构的演变看,2024 年以来的 “存款搬家” 并非大规模资金逃离储蓄,而是居民财富配置从 “保守储蓄” 向 “适度投资” 转变的初步体现,核心结论可概括为三点:
- 现象层面:存款搬家已发生,但局限于 “新增资金”—— 个人定期存款增量下降,非银金融存款增量飙升,存量存款仍保持稳定。
- 信心层面:资金流入金融市场,反映居民对未来的信心有所修复,但尚未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属于 “金融市场先行,实体经济滞后” 的阶段。
- 未来信号:若后续出现 “存款对公化 + 活期化”,则意味着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向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力回升的更强标志;若仅停留在 “非银存款增长”,则需观察投资需求能否进一步传导至实体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