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底层逻辑:别丢了常识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在风控、尽调这类与风险博弈的工作里,核心目标从来不是完成一份看起来无懈可击的报告,也不是等风险爆发后再复盘 “早该发现”—— 而是要把识别风险

  在风控、尽调这类与风险博弈的工作里,核心目标从来不是完成一份看起来无懈可击的报告,也不是等风险爆发后再复盘 “早该发现”—— 而是要把识别风险的节点往前推,推得越早,主动权就握得越牢。可现实中,太多人的工作逻辑正在偏离这个核心:把精力全耗在打磨形式资料上,对着繁琐的文件、规整的表格反复核对,却忘了抬头看看这些资料背后,是否藏着 “说不通” 的逻辑漏洞。

  形式资料就像一层滤镜,看似能让信息更 “规范”,实则可能模糊你的判断。那些精心包装的合同条款、美化过的财务数据、标准化的尽调清单,很容易让人陷入 “资料齐全 = 风险可控” 的错觉,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这件事本身,符合常理吗?

  任何偏离常识的行为背后,一定藏着没说出口的猫腻。比如一个项目,商业模式听起来无懈可击,市场份额、利润数据都亮眼,可偏偏要急着融资 —— 这时候先别忙着相信资料里的 “美好”,先问自己:如果真是这么好的生意,他为什么要融资?

  有人会说 “想扩大规模”,这个理由听起来合理,但再往下追问一层:真正有把握的好生意,扩大规模时会首选 “卖股份” 吗?要知道,股份是企业的核心权益,把权益让出去,意味着未来的利润要和别人分。换作是你,手里攥着稳赚不赔的生意,会甘心把收益分成拱手让人吗?大概率不会 —— 你更可能抵押房产贷款,哪怕承担利息,也想独自吃下全部收益。只有当生意本身没把握,想拉别人一起分担风险时,才会主动找合伙人、出让股份。

  再看当下市场里的一个微妙变化:越来越多人说 “国资的钱拿了不如不拿”。不是国资的钱不好,而是国资的尽调逻辑越来越严,想靠编故事、做表面功夫糊弄过去,难度越来越大,后续的合规要求也让 “猫腻” 难收场。这反过来也印证了:过去那些轻易能拿到钱的项目,未必是 “优质”,可能只是当时的审核逻辑给了漏洞可钻。

  还有一个更直白的判断标准:真正的优质项目,从来不是 “送上门” 的。那些能稳定盈利、风险可控的标的,份额早被业内人抢着要了,甚至要托关系、找渠道才能争取到一点机会。如果一个项目既不用抢,又把收益说得天花乱坠,还主动给你 “留名额”,先别高兴,先怀疑 —— 这是不是裹着糖衣的陷阱?

  当然,不是说所有主动推送的项目都不能碰,关键是 “清醒地碰”:先把项目的难度拆透,把潜在的风险列全,自己权衡清楚 “能承受多大损失”,再决定要不要参与。而不是被 “高收益”“稳赚不赔” 这类话术牵着走,连最基本的风险评估都省了。

  2020 年的假黄金信托案,就是一个典型的 “用常识就能戳破” 的骗局,可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栽了跟头。案子的核心很简单:一家企业用大量黄金给信托做质押融资,最后到期还不上钱,才发现质押的黄金全是假的。其实早在案子爆雷前,只要稍微想一下 “动机”,就能发现不对劲 —— 黄金在全世界都是硬通货,比任何货币的流通性都强,手里真有那么多黄金,想换钱直接卖就好,为什么要拿去质押?

  信托的利息不低,拿黄金质押换现金,本质上是 “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还要额外付利息,这不是亏本买卖吗?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做。所以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黄金,只是想放大杠杆,用假黄金当幌子骗钱。

  可当时很多人没看透这一点,甚至觉得 “信托是受害者”—— 事实恰恰相反。负责这个项目的 M 信托,根本不是被企业骗了,而是自己把黄金质押当 “壳”,虚构了一个融资项目,募集了 22 亿资金后,压根没给企业,全拿去自己用了。还有更离谱的:用 “基建项目” 当壳,募集来的钱却拿去做炒股的劣后资金,赚了自己分,亏了让投资者承担。

  这些骗局之所以爆雷,不是因为 “手段不够高明”,只是因为 “钱没还上”;那些没爆雷的,也不是因为 “项目优质”,只是因为到期凑够了钱,把窟窿填上了。本质上,这都是庞氏骗局的变种:用垃圾底层资产包装成 “优质项目”,靠新募集的钱还旧的本息,循环下去,直到某一天接不上。

  我甚至可以说得更绝对一点:99% 的黄金质押项目,要么黄金是假的,要么数量不够,不然没人会愿意付高额利息做 “拿钱换钱” 的傻事。不只是黄金质押,现在市面上很多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都是被严重虚高的垃圾 —— 房产估值虚高、古董是仿品、应收账款是坏账,这些资产堆在一起,最后形成了几十万亿的不良资产。

  说这些不是为了抨击谁,金融行业里有人靠这套玩法赚钱,也算是 “各凭本事”,我不反对。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别被这些玩法忽悠了,要学会看透本质。金融行业之所以常被诟病 “遍地是骗子”,就是因为太多人把心思花在 “包装” 上,而不是 “做实事”—— 用垃圾资产做底层,套上 “信托”“资管计划” 的壳,就能募资,最后把风险转嫁给普通投资者。

  所以做风控、尽调,甚至日常参与任何金融活动,都要建立一套 “怀疑性思维”:

  第一,重常识逻辑,轻形式资料。资料可以造假,但常识不会骗人。比如 “高收益必伴高风险” 是常识,遇到 “保本保息还能年赚 20%” 的项目,先别信资料里的 “风控措施”,先想 “这符合常识吗”。

  第二,永远先问 “动机”。不管是企业融资、项目合作,还是别人给你推荐产品,先问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换作是我,我会这么选吗”。动机是行为的底层逻辑,动机不合理,再完美的表面功夫都是假的。

  第三,学会 “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不是说要对所有人都充满敌意,而是要保持警惕:每一个人说的话、每一份资料里的数据,都可能有偏差或隐瞒。别轻易相信 “权威”,信托、银行、券商这些机构,也可能为了利益做 “包装”,不是说他们一定坏,而是要明白 “利益面前,风险可能被忽视”。

  当然,这种 “常识逻辑” 不是天生的,需要靠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经历积累。见多了各种骗局的花样,知道 “原来还有这种操作”,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更快反应过来 “这里不对劲”。比如见多了 “假资产质押”,再遇到类似的项目,就能立刻联想到 “是不是底层有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参与一场 “金融游戏”,关键是别被游戏玩了。要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承受多大风险,用常识和逻辑当 “防护盾”,看透本质后再决定要不要入局。这样就算参与其中,也能掌握主动权,而不是等到风险爆发,才追悔莫及。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