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冯仑(1959年-),企业家,出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中央党校,网易公司董事、万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被称为“商界思想家”。
一、跟着投资大师或 KOL 炒股,能赚到钱吗?
“冯叔,我是个‘职场牛马’,刚拿到一笔奖金,看着股市火热,又刷过不少理财 KOL 的炒股分享、投资名人传记,想着照着他们的思路炒股,说不定也能赚钱,您觉得这想法靠谱吗?”
面对这个问题,冯仑的回答很直接:“首先,我不炒股。”
接着,他提起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看马克思、丘吉尔、蒋介石如何炒股》(刊登于《书刊参考》2007 年 8 月 8 日 —8 月 14 日 “史秘新读” 版块),里面的故事或许能说明问题:
马克思炒股是其中少见的 “赢家”。他的朋友奥尔托去世后,留下 600 英镑遗产给马克思。当时英国股市正处高潮,马克思想抓住机会盈利,特意写信给恩格斯,让他尽快处理好遗产,信里还提到 “若最近 10 天有钱,在股票交易所能赚不少,伦敦现在正是靠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最终,他用这 600 英镑赚了 400 英镑,回报率达 70%。
但丘吉尔的炒股经历就没这么顺利了。他投入的第一笔资金很快被套,好面子的他不死心,又盯上一只自认为 “底细清楚、稳赚不赔” 的英国股票,可股价偏不遂人愿,一路下跌,他再次被套。等到下午收市钟声响起,丘吉尔彻底慌了 —— 他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万幸的是,巴鲁克早有预料,知道像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聪明才智在股市里未必管用,何况还是初涉股市,很可能栽大跟头。于是,巴鲁克提前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这个 “影子账户” 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这个 “影子账户” 就买什么。正是这个 “救命稻草”,帮丘吉尔解了围。
蒋介石从政前也曾涉足证券行业,做法类似如今的 “坐庄”。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回来,手头拮据,靠上海同乡的资助开始投机,还参与组织 “协进社”,发起成立了以上海大买办虞治卿、小学老师周骏彦等为首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他既是交易所的经纪人,也是股民,一开始赚了不少钱,可后来市场泡沫破裂,之前赚的钱全赔光了。
“这些故事挺有意思,” 冯仑说,“显然,炒股这事,不会因为你是名人、大人物,或者有权势,就一定能赚钱。要是对股市不了解,最好还是委托专业人士操作。对个人来说,炒股永远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相比自己下场,通过基金投资可能更稳妥,除非你本身就是职业投资人。”
除此之外,冯仑还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 “悖论”:“现在天天在网上讲股票的人,大多没靠炒股发家,可底下还总有很多人听。要是他们真能靠炒股赚钱,还会花时间出来讲股票吗?”
反观那些真正把投资做好的人,比如高瓴投资的团队、段永平,“他们会天天跟大家讲股票吗?按理说,这些人才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可你根本找不到他们分享的‘炒股秘籍’。”
“这就像什么呢?向盲人问路,还让跛子背着你快跑,能靠谱吗?” 冯仑打趣道。
最后,他引用朋友的一句话总结:“‘投资是什么?就是把你的认知资本化’。人很难挣到认知能力以外的钱,所以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
马克思炒股是其中少见的 “赢家”。他的朋友奥尔托去世后,留下 600 英镑遗产给马克思。当时英国股市正处高潮,马克思想抓住机会盈利,特意写信给恩格斯,让他尽快处理好遗产,信里还提到 “若最近 10 天有钱,在股票交易所能赚不少,伦敦现在正是靠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最终,他用这 600 英镑赚了 400 英镑,回报率达 70%。
但丘吉尔的炒股经历就没这么顺利了。他投入的第一笔资金很快被套,好面子的他不死心,又盯上一只自认为 “底细清楚、稳赚不赔” 的英国股票,可股价偏不遂人愿,一路下跌,他再次被套。等到下午收市钟声响起,丘吉尔彻底慌了 —— 他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万幸的是,巴鲁克早有预料,知道像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聪明才智在股市里未必管用,何况还是初涉股市,很可能栽大跟头。于是,巴鲁克提前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这个 “影子账户” 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这个 “影子账户” 就买什么。正是这个 “救命稻草”,帮丘吉尔解了围。
蒋介石从政前也曾涉足证券行业,做法类似如今的 “坐庄”。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回来,手头拮据,靠上海同乡的资助开始投机,还参与组织 “协进社”,发起成立了以上海大买办虞治卿、小学老师周骏彦等为首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他既是交易所的经纪人,也是股民,一开始赚了不少钱,可后来市场泡沫破裂,之前赚的钱全赔光了。
“这些故事挺有意思,” 冯仑说,“显然,炒股这事,不会因为你是名人、大人物,或者有权势,就一定能赚钱。要是对股市不了解,最好还是委托专业人士操作。对个人来说,炒股永远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相比自己下场,通过基金投资可能更稳妥,除非你本身就是职业投资人。”
除此之外,冯仑还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 “悖论”:“现在天天在网上讲股票的人,大多没靠炒股发家,可底下还总有很多人听。要是他们真能靠炒股赚钱,还会花时间出来讲股票吗?”
反观那些真正把投资做好的人,比如高瓴投资的团队、段永平,“他们会天天跟大家讲股票吗?按理说,这些人才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可你根本找不到他们分享的‘炒股秘籍’。”
“这就像什么呢?向盲人问路,还让跛子背着你快跑,能靠谱吗?” 冯仑打趣道。
最后,他引用朋友的一句话总结:“‘投资是什么?就是把你的认知资本化’。人很难挣到认知能力以外的钱,所以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
二、普通人想提升认知、判断经济趋势,该看哪些指标?
“那普通人该怎么培养、提升认知能力,预测经济趋势呢?要是能通过几个简单指标判断,哪些指标最值得关注?”
听到这个问题,冯仑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普通人根本不用看什么专业指标,凭本能和生活经验,其实就能跑赢大市,有时候生活经验比那些复杂的指标还靠谱。”
他解释道:“同样一件事,经济学家的说法往往不一样,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还都有一堆前提和逻辑支撑。比如提到经济增长,供给学派、新结构经济学,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固定套路,到了下结论的时候,有的偏乐观,有的偏悲观。而且,你能接触到哪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本身就是偶然的,天天盯着这些指标看,很容易看懵。”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上的声音还存在明显分化:“多数经济学家习惯往坏了说,做政策宣传的人倾向往好里讲,企业老板也大多乐观,毕竟要做事业,总得看到未来和机会,不乐观的话早放弃了。”
冯仑还分享了一个朋友的经历:“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说他最不愿意跟企业董事长聊天,觉得董事长‘太能忽悠’,一不小心就被带偏;反而喜欢跟基层员工聊,因为基层员工只做具体事,不会夸大其词。”
“所以我觉得,投资小白不用硬去啃那些看不懂的指标,不如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 他举了个例子,“有人炒股,吃饭时发现海底捞天天排队,就觉得这只股票可以买 —— 大家愿意排队消费,说明生意好,利润自然差不了,股价大概率会涨一点,至于涨多少不清楚,但至少方向是对的。这就是很实在的经验判断。”
反过来想,“要是一家公司,你光看它公布的各种指标挺好,却从没见过它的产品,也不知道老板在干正事还是搞投机,你敢买它的股票吗?” 冯仑反问,“那些跟日常生活离得太远的指标,看了也没用,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受。”
听到这个问题,冯仑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普通人根本不用看什么专业指标,凭本能和生活经验,其实就能跑赢大市,有时候生活经验比那些复杂的指标还靠谱。”
他解释道:“同样一件事,经济学家的说法往往不一样,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还都有一堆前提和逻辑支撑。比如提到经济增长,供给学派、新结构经济学,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固定套路,到了下结论的时候,有的偏乐观,有的偏悲观。而且,你能接触到哪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本身就是偶然的,天天盯着这些指标看,很容易看懵。”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上的声音还存在明显分化:“多数经济学家习惯往坏了说,做政策宣传的人倾向往好里讲,企业老板也大多乐观,毕竟要做事业,总得看到未来和机会,不乐观的话早放弃了。”
冯仑还分享了一个朋友的经历:“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说他最不愿意跟企业董事长聊天,觉得董事长‘太能忽悠’,一不小心就被带偏;反而喜欢跟基层员工聊,因为基层员工只做具体事,不会夸大其词。”
“所以我觉得,投资小白不用硬去啃那些看不懂的指标,不如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 他举了个例子,“有人炒股,吃饭时发现海底捞天天排队,就觉得这只股票可以买 —— 大家愿意排队消费,说明生意好,利润自然差不了,股价大概率会涨一点,至于涨多少不清楚,但至少方向是对的。这就是很实在的经验判断。”
反过来想,“要是一家公司,你光看它公布的各种指标挺好,却从没见过它的产品,也不知道老板在干正事还是搞投机,你敢买它的股票吗?” 冯仑反问,“那些跟日常生活离得太远的指标,看了也没用,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受。”
三、投资小白最该做的事是什么?
“那您觉得,像我这样的投资小白,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冯仑的回答很明确:“如果我是投资小白,我会选择‘不投外物’,转而投资自己和孩子 —— 这才是最靠谱的投资。”
他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我有个朋友,在老家捐建了一所双语幼儿园,用的是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北京不少幼儿园的条件都好。为什么他愿意这么做?因为他们家族从清末民国时期就特别重视教育,不光是他这一支,家族里好几支血脉,每一代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人才辈出,这就是长期投资教育的结果。”
“与其天天为选什么投资产品、怎么炒股烦恼,不如把精力和钱花在自己和孩子身上。” 冯仑举例说,“要是在自己身上花 1 万块钱参加培训,说不定学完就能跳槽,不仅把培训费赚回来,月薪还能涨 5000 块,你算算这一年的回报率有多高?这种投资,稳赚不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ID:fengluntalk)
冯仑的回答很明确:“如果我是投资小白,我会选择‘不投外物’,转而投资自己和孩子 —— 这才是最靠谱的投资。”
他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我有个朋友,在老家捐建了一所双语幼儿园,用的是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北京不少幼儿园的条件都好。为什么他愿意这么做?因为他们家族从清末民国时期就特别重视教育,不光是他这一支,家族里好几支血脉,每一代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人才辈出,这就是长期投资教育的结果。”
“与其天天为选什么投资产品、怎么炒股烦恼,不如把精力和钱花在自己和孩子身上。” 冯仑举例说,“要是在自己身上花 1 万块钱参加培训,说不定学完就能跳槽,不仅把培训费赚回来,月薪还能涨 5000 块,你算算这一年的回报率有多高?这种投资,稳赚不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ID:fenglun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