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非钱,金非金:一场价值体系的瓦解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4 年上半年的黄金牛市,无疑是近年来资本市场最引人瞩目的篇章。无数投资者在这波行情中斩获颇丰,而 4 月一则 “黄金从大妈专属变年轻人战场” 的新闻,更将这场热
2024 年上半年的黄金牛市,无疑是近年来资本市场最引人瞩目的篇章。无数投资者在这波行情中斩获颇丰,而 4 月一则 “黄金从大妈专属变年轻人战场” 的新闻,更将这场热潮推向舆论焦点 ——95 后贷款 60 万入场,有人抵押房产套现,00 后用信用卡、网贷凑钱跟风,疯狂程度令人咋舌。
然而,狂热之下藏着冷静的信号。正如资本市场那句经典论断:“当菜市场大妈都讨论股票时,聪明投资者已准备离场”,这波由年轻人主导的黄金炒作,恰好中止于 4 月底。但黄金的特殊性在于,即便后续继续加仓,投资者也未面临亏损,经过四个月震荡,8 月底金价再度飙升,一度突破 3700 美元 / 盎司,涨幅近 10%。“越涨越怕,越怕越涨” 的熟悉节奏回归,如今金价的暴走,早已超出过往常识范畴,其背后是整个时代信用体系的失控。


一、信用货币的终极困局:债务膨胀与利率悖论

在当下的经济体系中,做多黄金本质上是对信用货币的 “做空”。要理解这一逻辑,不妨先看一个简单的企业案例:一家市值 100 亿、负债 10 亿、贷款利率 5% 的公司,10 年后若市值增至 200 亿、负债升至 100 亿,按照市场规律,负债率上升意味着风险增加,贷款利率理应高于 10 年前。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 全球最庞大的 “企业”:各国政府,正上演着债务与利率的反向悖论。以美国为例,尽管经历了一轮加息周期,当前利率水平仍低于世纪初,且自 70 年代末信用货币时代开启以来,伴随债务规模飙升,利率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1981 年至今,美国债务上限已被上调 42 次;丹麦更夸张,其债务上限是当前债务规模的 3 倍,形同虚设。
这种 “债务无限扩张、利率持续走低” 的模式,既是过去几十年经济繁荣的核心动力,也是如今所有问题的根源。从全球债务占 GDP 走势来看,两个关键转折点尤为明显:
  • 2008 年次贷危机后,各国为救市疯狂印钞,美国推出 QE、欧洲实施低利率国债计划、日本开启 QE 与 QQE、中国出台 “四万亿”,货币泛滥让债务像气球般膨胀;
  • 2020 年全球疫情冲击下,新一轮超宽松周期到来,债务规模再度迎来 “直角式” 增长。

据国际金融协会(IIF)预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德国外,政府债务增速将持续加快,即便债务结构最健康的国家,2050 年前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也将突破 100%。
更触目惊心的是货币与债务的失衡:近半个世纪信用货币时代,各国央行发行的货币按现行汇率换算成美元超 110 万亿,但 2019 年至 2025 年一季度,全球债务规模飙升 20% 以上,总规模达 324 万亿美元,与全球 GDP 之比高达 332.7%,其中政府负债 103.7 万亿美元,一年内新增 4.5 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负债规模是现存货币规模的近 3 倍 ——“现有的钱只有 1 元,却已经借了 3 元”。企业经营需遵循 “收入 - 支出” 逻辑,但现实中,绝大多数政府乃至经济活动中的个体,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当 “凭信用借未来的钱、借现在不存在的钱” 成为常态,信用货币的 “信用” 二字,已然摇摇欲坠。
过去几年,抗通胀是全球经济的核心任务;如今通胀压力缓解,缓解偿债压力成为头等大事。但遗憾的是,没人能真正解决债务问题,反而因各种因素导致债务扩张速度超预期。拆东墙补西墙的掩盖手段,不过是在持续消耗信用货币的根基。当债务让整个体系变得脆弱,人们自然会转向黄金这类 “硬通货” 寻求安全感。

 

二、黄金定价逻辑的颠覆:从 “抗通胀工具” 到 “信用对冲品”

若仅从纯交易层面看,当前黄金价格已处于高位,增值空间有限;即便拉长时间线,在整个信用货币时代的半个世纪里,黄金的投资属性也并不突出 —— 以美元视角为例,1980 年若以 600 美元 / 盎司买入 100 万美元黄金,后续经历大起大落:10 年后市值缩水至 60 万美元,20 年后仅剩 40 万美元,直到 2006 年才回到 100 万美元,但此时 100 万美元的购买力,早已远不及 26 年前。
郎咸平曾算过一笔 “接地气” 的账:民国初年,5 两黄金能买一套北京四合院;100 年后,这 5 两黄金加利息累积到 1 公斤黄金,却只能买到北京半个厕所。可见,长期持有黄金,从购买力角度看并不赚钱,2008 年之前,黄金甚至谈不上有抗通胀、避险属性 —— 信用货币时代前 30 年,世界经济飞速增长,金价却几乎纹丝不动,只因当时它并非货币,与经济增长关联甚微。
2008 年后黄金两轮大牛市的出现,本质是信用货币体系出了问题。
如今,全球市场都在等待美联储降息:8 月美国核心通胀同比仍达 3.1%,但就业市场已显疲软,初次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升至 26.3 万的阶段性高点,非农新增就业仅 2.2 万,远低于均值。市场已提前为宽松政策定价,CME 数据显示,9 月美联储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高达 89.1%,且年内预计降息三次。
美联储降息预期,来源:国盛证券
这种宽松预期直接压低了实际利率 —— 所谓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比如,名义年利率 6%、通胀率 3%,实际利率为 3%,购买力会增长;若名义利率 3%、通胀率 4%,实际利率为 - 1%,购买力则下降。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实际利率均不到 2%,而宽松周期开启后,实际利率必然重回负区间,进一步加剧货币贬值,让政府借钱更易,同时稀释现有债务。
更关键的是,债务规模仍在扩张,2022 年实际利率降幅(即货币贬值幅度)已超过 2008 年,这意味着新一轮放水规模可能超过 2022 年,每一次宽松,都是对信用货币 “信用” 的更大损耗。
主要经济体实际利率,来源:招银国际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的属性已发生质变 —— 它不再是单纯的贵金属,而是 “零票息、永续的抗通胀债券”。各国政府和持有信用货币的个体,都在做 “两手准备”:一手继续放水、向未来借贷、扩大债务;另一手囤积黄金、为不确定的未来兜底,而这种 “兜底行为”,正是金价上涨的最大驱动力。


三、定价模型失效后的选择:跟着 “顶层玩家” 布局

传统上,黄金定价遵循 “三因子模型”:以美元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刻画金融属性,以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刻画避险属性。但从 2018 年底开始,这一模型逐渐被打破 ——2018 年底,全球央行黄金持有量占外汇比重显著上升,主流观点认为本轮黄金牛市也始于此时;2022 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达 1082 吨,创 1950 年以来纪录;2023 年购金 1049 吨,为历史第二高;2024 年购金 1044.6 吨,持续保持高位。

全球央行黄金持有情况,来源:中金公司
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购金行为,让 2022 年后黄金三因子模型彻底失效:全球实际利率(尤其是美元利率)上升时,金价不降反升,甚至屡创历史新高,金价与美元利率完全脱锚,进入 “不可预测的暴走阶段”。

黄金三因子模型与实际金价2022年开始背离,来源:国信证券
当复杂的模型不再可靠,一个更简单的逻辑浮出水面:决定时代走势的,往往是顶层少数玩家。无论是全球货币体系重构,还是贵金属价值回归,长期来看,只要各国央行还在大力收购黄金,普通人其实无需过度纠结复杂的经济理论,跟着 “顶层玩家” 布局,或许就是应对信用货币失控时代的理性选择。
毕竟,在信用货币的信用不断被消耗的当下,黄金作为 “硬通货” 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投资属性,成为对抗时代不确定性的 “压舱石”。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