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表态:明确拒绝产业资本,坚守自主发展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曾几何时,产业资本在一级市场是香饽饽,公开投融信息里高频出现,甚至有 LP 直言只愿投产业资本。但如今,风向变了。一篇刷屏朋友圈的文章揭开序幕 —— 某融资路演企业
曾几何时,产业资本在一级市场是香饽饽,公开投融信息里高频出现,甚至有 LP 直言只愿投产业资本。但如今,风向变了。一篇刷屏朋友圈的文章揭开序幕 —— 某融资路演企业创始人明确表态 “本轮融资,绝对不要产业方的钱”。顺着线索打听发现,这并非个例,而是在创业圈逐渐形成的 “共识”。医疗健康领域 FA 文忆透露,她负责的项目中,有创始人直接说 “不要产业资本的钱,CVC 也不想见”;多位硬科技创业者也直言 “非必要不考虑产业资本”。就连一位创始人发 BP 时,被问及倾向的机构类型,也只回了 “财投” 二字。产业资本,真的不香了吗?



一、抵触情绪蔓延:创始人为何 “非必要不碰产业资本”

在当下的创业圈,尤其是热门赛道,部分创始人手握话语权,却将产业资本排在合作优先级靠后的位置,背后是多重顾虑。

(一)控制权焦虑:怕成 “职业经理人”

硬科技企业创始人陈瑞的公司身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是一级市场热门赛道,主动上门的机构不少。但他坦言,不优先选产业资本,首要原因是怕丧失企业控制权。“产业资本往往想争取更多话语权,要是在公司发展方向、产品路径这些关键决策上有分歧,就很两难。不听,他们不高兴;听了,可能就违背了创始团队的初心,最后跟当个职业经理人没两样,那还不如直接去上班。”
非明星赛道的非明星项目处境更难。硬科技创业者韩超直言:“热门行业还好,产业方通常不会加太多苛刻条款。但非明星赛道的非明星项目,要是准备拿产业基金的钱,就得做好失去公司控制权的觉悟。”

(二)估值被压:资源 “折价” 成常态

除了控制权问题,频繁 “被压估值” 也是创始人抵触产业资本的重要原因。产业资本的优势本是能带来订单、渠道等实际资源,助力业务增长和市场扩张。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资源都被标好了价格。在投资时,产业资本常把资源折现成现金,以此压低企业估值。
FA 文忆就遇到过,一次撮合项目与产业资本合作,资方直接表示 “我们会给订单,但估值要压到很低”。有位早期投资人也提到,他孵化的企业某轮融资,原本谈好 30 亿估值,一家知名产投进来后,直接把估值压到了 20 亿。“好在投前就给了订单,投后合作也加深了,算下来还算值”,但这种 “值” 并非普遍情况。

(三)赋能 “祛魅”:资源承诺难兑现,还可能遇技术剽窃

不少创始人最初是冲着 “对接产业资源” 选择与产业资本合作,可投资完成后,却没得到有价值的赋能,预期落空成了常态。更糟的是,还有企业遭遇技术剽窃。“没拿到订单,肯定会失望;要是再碰上技术被剽窃,那真的是绝望了”,一位创业者无奈表示。
见多了身边这样的负面案例,创始人对产业资本的 “产业赋能” 逐渐祛魅。韩超说,和同行交流时发现,大家似乎已经达成默契 —— 非必要不考虑产业资本。


二、并非一无是处:优质产业资本能成 “成长加速器”

当然,产业资本并非全是 “雷”,现实中也有企业因产业投资实现了爆发式成长,比亚迪入股金力股份就是典型案例。
2021 年 10 月,锂电池隔膜龙头金力股份获得比亚迪 8000 万元投资。这笔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关键的是大量订单。根据金力股份招股说明书,2021 年比亚迪成为其最大客户,贡献了 50.53% 的营收。借助这一合作,金力股份营业收入从 2020 年的 1.3 亿元飙升至 2021 年的 5.8 亿元,年增长率高达 346%,可以说比亚迪的投资是金力股份发展的重要推手。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这说明,创始人抵触的不是产业资本本身,而是那些打着 “产业赋能” 旗号,实则只为压估值,且无法兑现资源承诺的 “伪产业资本”。正如投资人张旭所说,这些是 “披着产业方外衣的财务投资人”。

(一)辨明优质产业资本:看核心 KPI 与组织架构

如何判断一家产业资本是否真的具备 “产业赋能” 能力?张旭给出了关键判断标准。
  1. 看核心 KPI:张旭所在的上市公司战投部,不自己找项目,而是根据协同部门的需求决策投资。被投对象要么与集团主营业务协同,要么符合专利布局、渠道扩展的战略需求,核心目标是服务集团整体业务赋能。但有些企业的投资部门把 DPI(投入资本分红率)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为了赚钱会承诺根本兑现不了的资源,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2. 看组织架构:产业资本(CVC)在集团内部的 “站位”,决定了它的权限和地位。如果只是集团下属的一个普通部门,很难调动供应链、采购等部门去兑现投资时的资源承诺。有投资人分享过在某地产 CVC 的经历:看中一个项目,对方要求纳入集团供应链体系才愿接受投资,投资团队认可,但业务部门老大不同意,合作最终告吹。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后,即便背靠雄厚产业资源,这家 CVC 也发展不起来。
    反之,若集团高层重视投资板块,情况就大不一样。有创业者表示,小米产投市场认可度高,其所投企业进入供应链的机会大;歌尔则更强势,“投了基本就要想办法用上”。关键就在于,投资部门是否由一把手或联合创始人直接主管,有话语权才能推动资源落地。



三、纠结的选择:“不想拿却不得不拿” 的现实困境

尽管多数创始人对产业资本有抵触情绪,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产业资本的钱,实在很难拒绝。

(一)头部产投的 “背书价值”:为下一轮融资铺路

一些头部产投或是产业链上的 “链主企业”,即便不能马上提供订单,也有创始人愿意争取其投资。因为有了这些机构的入股,相当于为企业下一轮融资拿到了 “背书”。有创始人坦言:“产业资本没带来实际资源,或许创始人自己知道,但其他投资人未必清楚,有了头部产投的标签,后续融资会更容易。”

(二)一级市场的 “产业资本偏爱”:财务投资人跟风

当前,硬科技投资成了一级市场的主旋律。硬科技企业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商业化路径复杂,这让没有相关产业背景的财务投资人投资门槛大大提高。于是,“跟着产业资本出手” 成了很多财务投资机构的稳妥策略。在他们看来,产业资本离产业更近,不仅项目储备和渠道更深厚,对未来技术走向的判断也更准确,跟着投能降低风险。
从募资端看,产业资本也成了香饽饽。某地方产投平台投资人表示,募资时会优先考虑与产业型上市公司合作。对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地方政府基金来说,引入上市公司合作,能向企业传递信号:“和我们合作,不只是对接了一个低线城市的城投平台,还能接触到更广泛的市场化资源。”
一边是身边的负面案例让人警惕,一边是市场对产业资本的推崇带来的现实需求,创始人陷入了 “不想拿,又不得不拿” 的纠结中。


四、回归理性: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

市场环境本就复杂,与其在 “拿与不拿” 之间纠结,不如回归理性。对创业者而言,既不能被产业资本的 “赋能神话” 光环迷惑,盲目相信承诺;也不该因个别失败案例,就全盘否定所有产业资本。
关键在于清醒认知自身需求:现阶段企业最缺的是资金、订单,还是技术资源?根据需求去筛选合作方,仔细辨别对方是否真的能提供匹配的资源,而非只看名头。更重要的是,始终把重心放在夯实企业内功上,提升核心竞争力。
资本市场有冷暖,产业叙事有起伏,无论是财务投资人还是产业资本,都只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创始人最终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永远是:“我们的企业,究竟因何而强大?” 答案,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文中文忆、陈瑞、韩超、张旭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