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平行赛道” 到 “正面相遇”
大疆的崛起始于无人机。2013 年,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横空出世,将专业航拍门槛从数万元拉至千元级,彻底改写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格局。此后,大疆以无人机为核心,不断延伸至手持云台(如 Osmo 系列)、运动相机(如 Action 系列)、专业影像设备(如 Ronin 稳定器),构建起 “天空 + 地面” 的全场景影像生态,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金,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标杆。影石 Insta360 的起点则更聚焦。2015 年成立之初,它瞄准了全景相机这一细分市场 —— 彼时全景设备多为专业级,操作复杂且价格高昂。影石通过简化操作、优化算法,推出了 Insta360 ONE 系列全景相机,让普通人用几千元就能拍出 “无死角” 的 360 度影像,迅速在旅游、vlog 等场景中走红。2021 年,影石登陆港交所,成为 “全景相机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港元。
原本,两者的主战场泾渭分明:大疆主导无人机和传统手持影像设备,影石深耕全景细分领域。但消费电子市场的逻辑永远是 “增量争夺”,当核心赛道触及天花板,向相邻领域扩张成为必然。
2022 年,影石推出运动相机 Ace Pro,首次跳出全景赛道,直接对标大疆 Action 系列;2023 年,大疆发布全景相机 DJI Osmo Action 4 的 “全景模式”,虽非专业全景设备,却显露出对影石核心领域的试探。更微妙的是,两者在 “轻量化影像设备” 的战略上逐渐趋同:大疆试图用 “无人机 + 手持云台 + 运动相机” 覆盖全场景,影石则以 “全景相机 + 运动相机 + 配件生态” 打造差异化竞争力,重叠的战场越来越多。
竞争的 “火药味” 与创新的 “催化剂”
两者的竞争,早已从产品延伸至技术、场景和用户心智。在技术层面,影像设备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防抖算法、画质优化、AI 交互等领域。大疆的 “云台防抖” 技术堪称行业标杆,其 “智能跟随” 功能能让设备精准锁定拍摄主体;影石则另辟蹊径,凭借 “FlowState 防抖” 和 “隐形自拍杆” 算法,让全景相机在无云台的情况下实现稳定拍摄,甚至能 “消除” 拍摄者手中的设备,营造出 “第三人称视角” 的沉浸感。为了争夺技术高地,两者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持续加码,2024 年影石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35%,大疆虽未公开数据,但据行业测算,其研发投入占比常年维持在 15% 以上。
在场景争夺上,运动、旅行、内容创作是两者的核心战场。大疆通过 “无人机航拍 + 地面手持” 的组合,满足用户 “从空中到地面” 的全场景记录需求;影石则以 “全景 + 运动” 为切入点,强调 “一机多用”—— 比如 Insta360 X4 既能拍 360 度全景,切换模式后又能当运动相机使用,还能搭配无人机配件实现空中全景拍摄,直接触达大疆的核心用户群。
更有趣的是用户心智的博弈。大疆凭借多年积累,在大众心中几乎等同于 “专业影像” 的代名词,尤其在无人机领域,“买无人机选大疆” 已成共识;影石则凭借年轻化的品牌调性,吸引了大量 Z 世代用户,其产品常出现在极限运动、潮流 vlog 等场景中,塑造出 “个性、创新” 的标签。这种差异背后,是两者对 “影像价值” 的不同理解:大疆追求 “稳定、专业”,影石则强调 “自由、沉浸”。
“欢喜” 的底色:共生而非零和
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 “冤家” 的底色仍是 “欢喜”—— 良性竞争正在推动整个行业向前。一方面,两者的角力让消费级影像设备的技术门槛持续降低。十年前,拍出稳定的运动画面需要专业团队和数万元设备;如今,几千元的运动相机或全景相机就能实现 “电影级” 防抖,甚至通过 AI 自动剪辑生成 vlog。这种技术普惠,离不开大疆和影石的持续创新。
另一方面,它们共同做大了 “智能影像” 的市场蛋糕。大疆用无人机打开了 “空中视角” 的想象空间,影石用全景相机拓展了 “沉浸式记录” 的边界,两者从不同维度教育用户:影像不止于 “拍清楚”,更在于 “拍得有创意”。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美元,较 2018 年增长近 3 倍,这其中,大疆和影石贡献了超过 40% 的增量。
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差异化优势仍在:大疆在无人机和传统手持设备领域的技术壁垒短期内难以撼动,影石在全景算法和场景创新上的积累也非一日之功。未来,它们更可能形成 “既竞争又互补” 的格局 —— 就像手机行业的苹果和华为,在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共同定义着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用户体验。
江湖路远,好戏在后头
消费电子行业从不缺 “冤家”,但能从 “对手” 变成 “互相成就的伙伴”,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大疆和影石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中 “从跟跑到并跑” 的缩影:曾经,我们习惯了 “中国制造” 追赶国际品牌;如今,两个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展开技术比拼,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未来,随着 AR/VR、AI 生成式影像等技术的成熟,智能影像设备的形态还将发生巨变 —— 或许是能自主飞行的全景无人机,或许是能实时生成 3D 模型的便携相机。在这场新的竞赛中,大疆和影石的 “恩怨” 还将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每一次交锋,都将让 “用科技记录世界” 的体验更进一步。
对于用户而言,这样的 “欢喜冤家” 越多越好 —— 毕竟,高手过招,受益的永远是围观的 “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