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仓力度:从 "谨慎试探" 到 "主动布局" 的转变
回溯近三年险资的股票投资轨迹,可清晰看到从保守到积极的态度转变。2023 年全年,受权益市场震荡影响,险资股票净买入额仅为 860 亿元,其中四季度甚至出现 120 亿元的净卖出。2024 年市场逐步企稳,险资全年净买入增至 1520 亿元,但季度间波动明显,最高单季净买入与最低值相差近 3 倍。而 2025 年上半年的加仓节奏呈现出显著的连贯性。一季度净买入 480 亿元,二季度迅速提升至 850 亿元,环比增幅达 78%,单季净买入规模创下 2022 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从持仓结构看,截至 6 月末,险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合计占比达 13.2%,较年初提升 1.8 个百分点,距离监管上限(30%)仍有较大空间,但已突破 2020 年以来的震荡区间。
分机构来看,头部险企的加仓力度尤为突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上半年股票净买入额合计达 920 亿元,占整个险资板块的 68%。其中,中国平安在二季度单季净买入 320 亿元,主要投向高股息蓝筹股;新华保险则将科技成长股的持仓比例从 5% 提升至 8%,展现出更为多元的配置思路。
加仓动因:三重逻辑支撑下的策略调整
险资在上半年加大股票配置,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宏观环境、市场估值和自身负债特性的综合考量,形成了清晰的决策逻辑。估值吸引力是核心诱因。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沪深 300 指数的市盈率为 9.8 倍,处于近十年 15% 的分位水平,股息率达 3.2%,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6%)。这种 "股债性价比" 的逆转,对追求绝对收益的险资形成强烈吸引力。某大型保险资管公司的投资总监透露:"当沪深 300 股息率超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0.5 个百分点时,我们的模型会自动触发权益资产加仓信号。"
政策引导为重要推力。2025 年 4 月,监管层明确提出 "支持保险资金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并放宽了部分行业的投资比例限制。随后,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创新、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对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的投资可享受风险资本计提优惠,这直接刺激了险资在相关板块的布局。数据显示,上半年险资对新能源、半导体板块的净买入额同比增长 120%。
负债端压力倒逼资产端调整。近年来,寿险行业面临利率下行导致的利差损压力,传统固收类资产已难以满足长期收益要求。2024 年,主要上市险企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 3.8%,较 2019 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为匹配长期负债成本(多数险企在 4% 左右),险资不得不提升权益资产占比 —— 通过高股息股票的分红收益和优质成长股的资本增值,构建更均衡的收益组合。
加仓方向:聚焦 "高确定性" 与 "政策红利"
险资的加仓并非大水漫灌,而是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集中在三类资产上,体现出其 "安全边际优先、兼顾成长弹性" 的投资风格。
高股息蓝筹股仍是配置核心。上半年,险资对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板块的净买入额达 680 亿元,占股票投资总规模的 51%。其中,工商银行、长江电力、大秦铁路等股息率稳定在 4% 以上的标的,被多家险企纳入 "核心持仓池"。这类资产既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又具备低波动特性,与险资的负债久期高度匹配。
政策支持领域成为加仓新宠。在 "科技自立自强" 和 "双碳" 目标指引下,险资加大了对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布局。二季度,险资对光伏板块的持仓市值环比增长 45%,对工业母机概念股的净买入额达 120 亿元。与公募基金不同,险资更倾向于选择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例如在新能源领域重点配置具备技术壁垒的电池材料公司,而非单纯追逐赛道热度。
优质中小盘股进入配置视野。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化,险资开始挖掘市值 50-300 亿元的中小盘股机会。这些公司往往具备细分领域竞争优势,估值相对合理,且股权集中度较高,符合险资长期持股的需求。上半年,险资对中证 500 成分股的净买入额达 230 亿元,占整体股票投资的 17%,这一比例较去年全年提升 8 个百分点。
市场影响:长线资金的 "稳定器" 效应显现
险资的大规模加仓,正在从多个维度重塑市场生态,其 "压舱石" 作用逐步凸显。市场波动率显著降低。上半年,沪深 300 指数的日均波动率为 1.2%,较去年同期下降 0.4 个百分点,创下 2019 年以来的新低。这与险资的 "逆周期操作" 密切相关 —— 在指数单日内跌幅超过 2% 时,险资往往会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增持,数据显示二季度有 18 个交易日出现此类操作,单日净买入最高达 50 亿元,有效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
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险资作为典型的长线资金,其持仓周期通常在 3 年以上,这与公募基金的半年期考核周期形成互补。截至 6 月末,险资在 A 股的持股平均时长为 4.2 年,较散户的 0.8 年和公募基金的 1.5 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长期持股行为,有助于降低市场的短期投机氛围,引导资金向价值投资回归。
上市公司治理改善。险资在加大持股比例的同时,也开始更积极地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上半年,保险机构共对 86 家上市公司提出股东提案,涉及分红政策、高管薪酬、绿色转型等多个领域,其中 62% 的提案获得通过。某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是财务投资者,更希望通过股东权利,推动被投企业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展望下半年,险资的加仓趋势有望延续。多家保险资管公司在中期策略报告中预测,全年股票净买入额可能突破 2000 亿元,较 2024 年增长 30% 以上。随着更多险资入市,A 股市场的机构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其在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也将更加凸显 —— 而这,正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