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改革与再通胀:联动逻辑探析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 8 月 15 日,统计局公布的 7 月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环比分别下跌 1.1%、0.9%、0.9%。

不少投资者预判股市会因此承压,然而当日万得全 A 却逆
2025 年 8 月 15 日,统计局公布的 7 月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环比分别下跌 1.1%、0.9%、0.9%。

不少投资者预判股市会因此承压,然而当日万得全 A 却逆势大涨 1.44%,完成反包。

这种市场反馈与微观直觉的背离,恰恰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核心逻辑:物价低迷的根源并非房价回落,而是过去房地产行业过度繁荣对其他行业的利润挤压,形成了迈克尔・赫德森所研究的 “债务性通缩”。

问题的关键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 —— 一线城市房租与居民收入的比例已严重失衡。唯有让租房供给曲线恢复弹性、降低房租,整体物价水平才可能回归常态。从这个角度看,8 月 15 日的股市上涨,实则是资本市场捕捉到了中国再通胀的曙光。
本文将以官方理论范式为框架,解析中国再通胀的可能性路径。
 

一、供需两侧的调控逻辑:从理论到现实矛盾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明确指出,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需求侧侧重解决总量问题,通过税收、财政、货币等手段调节短期需求;供给侧则聚焦结构性问题,通过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提升供给效率。

如上图所示,根据瓦尔拉斯定律,其他要素的供给构成了租房的需求,因此,如果租房的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当其他要素快速扩张时(ps:5%的潜在经济增速代表了其他要素的扩张),我们会观察到房租从P1上升到P2。
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为土地与其他要素的失衡 —— 租房供给弹性远低于其他要素。根据瓦尔拉斯定律,其他要素的供给构成租房需求,当生产、劳动力等要素以 5% 左右的潜在增速扩张时,缺乏弹性的租房供给会必然导致房租相对价格(如房租收入比)持续攀升。

以北京为例,尽管 deepseek 统计显示其房租收入比呈 “高位缓降” 态势,但压力仍十分显著。这种要素比率的扭曲,显然不是需求侧政策能解决的,必须依靠供给侧改革破局。


二、需求侧对冲:为供给改革争取时间窗口

处理结构性问题需坚持 “稳中求进”,这就要求需求侧政策发挥协同作用。正如《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所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并非替代关系,而应相互配合。
具体到房地产领域,可将 “其他要素” 分为生产要素与货币要素:生产要素的扩张直接关联实际 GDP 增长,必须持续鼓励;货币要素则可作为对冲工具,抑制租房需求曲线过快扩张。

形象地说,若任由生产要素扩张推动租房需求曲线外移,房租可能攀升至 P3 的 “危险区间”;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度对冲,将需求曲线拉回现实位置,使房租控制在 P2 水平。这解释了为何 2011-2024 年中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它延缓了房租收入比 “触礁” 的速度,为供给侧改革争取了关键时间。


三、房地产畸形:再通胀的核心障碍

中国经济 “高实际增速 + 低 CPI” 的组合,实则是结构性约束下的必然选择:既要保障生产要素扩张以维持增长,又要抑制租房需求以避免民生压力爆表,稳健货币政策因此成为最优解。

我们从2011年就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2024年。如上图所示,在这14年间,中国的CPI增速一直被压制在一个较低区间,为供给侧改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上图向我们展示了“房租收入比<P*”这个条件对三大要素的限制:

1. 生产要素应该被优先鼓励,可以跳出限制;

2. 如果土地要素的供给弹性低,那么,就要抑制货币要素的供给;

3. 如果土地要素的供给弹性高,那么,就可以放松货币要素的供给。

这背后是土地与货币的 “跷跷板关系”:当土地(租房)供给弹性不足时,货币扩张必然受到限制 —— 否则房租收入比将突破居民承受极限(P*);反之,若土地供给弹性恢复,货币宽松的空间才能打开。
可见,畸形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再通胀的真正阻碍。只要租房供给问题不解决,货币要素就难以放松,物价水平便无法回归正常区间。


四、政策转向:再通胀的曙光已现

202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货币政策转向 “适度宽松”;2025 年一季度,央行明确提出 “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 2025 年 7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房地产的定性调整 —— 它不再被视为 “扼住经济咽喉的要命问题”。

代入前文框架,这意味着租房市场供给曲线已恢复足够弹性,货币宽松的约束被解除。因此,M1 与 M2 增速回升成为必然 —— 需要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货币宽松核心是 M2 增速提高,而非简单等同于降准降息,其操作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不存在线性因果。
“一鲸落而万物生”,当房地产这个堵点被打通,两个变化将自然发生:一是企业利润空间扩大,股市具备上涨基础;二是货币宽松不再受制于房租压力,M2 增速得以合理提升。


结语:市场的 “迂回有效性”

资本市场因房价回落而上涨,看似矛盾,实则合理。这印证了市场的 “迂回有效性”—— 即便多数参与者看不清全貌,只要真金白银的交易持续,最终会沉淀出正确结果。那些不下注、不承担风险的观点,终究只是噪音。
从二手房数据到股市反包,从货币政策转向到房地产定性调整,一系列信号指向同一个结论:中国再通胀的条件正在成熟,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