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速分化:超级工程与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
全国经济大盘以 5.2% 的同比增速稳健前行,但 31 省份的增长轨迹已呈现显著分野。10 个省份未能跑赢全国增速,而领跑者的增长逻辑愈发清晰。西藏以 7.1% 的实际增速蝉联全国第一,连续多个季度的增长优势背后,是超级工程带来的发展红利。万亿级的雅江水电站、5000 亿级的新藏铁路、3000 亿级的川藏铁路以及千亿级的藏粤直流工程,构成了拉动经济的 “超级引擎”,让其 “GDP 增长第一省” 的地位愈发稳固。在中西部省份中,甘肃以 6.1% 的增速紧随西藏,湖北则以 6.0% 的增速位居经济大省之首,延续了 “好于同期、高于全国、大省领先” 的竞进态势。
与西部的工程驱动形成呼应的是,东部发达地区正凭借新兴产业实现动能转换。京沪两地齐头并进,上海前三季度 GDP 首次突破 4 万亿元,其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8.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速高达 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 11.3%。这种增长并非个例,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表现突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增速均超全国水平,合计 GDP 占全国近 25%,高新技术产业与消费市场的双重支撑,使其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 “压舱石”。
增速分化的另一面,是部分区域的增长瓶颈。东北三省受地缘红利消退与大投资边际效应递减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原本加速追赶西南的辽宁被重庆反超。内蒙古、山西两大资源型省份则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PPI 连续走低而增速承压,山西前三季度实际增速 4% 虽有回升,但名义增速近乎归零,凸显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波动性短板。
格局重塑:10 万亿俱乐部扩容与南北平衡新命题
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 10 万亿级经济体的扩容进程。广东、江苏在前三季度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分别达到 105176.98 亿元和 102811.0 亿元,“第一阵营” 的领先地位持续巩固。而山东与浙江的紧追不舍,正让 10 万亿俱乐部的成员名单即将更新。山东前三季度 GDP 达 7.71 万亿元,以 5.6% 的增速位居前列,全年突破 10 万亿元几无悬念,将成为北方首个跻身 10 万亿俱乐部的省份。这一突破不仅是山东经济实力的跃升 —— 其 GDP 规模在全球经济体中可排至第 17 位,更承载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期待。“十五五” 规划建议首提 “促进东中西部、南北方协调发展”,将 “南北差距” 纳入决策视野,山东被赋予 “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的定位,成为破解南北发展失衡的关键支点。数据显示,北方省份 GDP 占比已从高峰时的 42.9% 降至 35.3%,南方则升至 64.8%,山东的崛起有望为北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紧随山东的浙江同样表现亮眼,前三季度 GDP 达 68495 亿元,增速 5.7%,在扛住关税战压力的同时,借人工智能革命实现外贸突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首破 4 万亿元,民营企业贡献了 82% 的进出口值。按照当前增速,浙江今年 GDP 或达 9.5 万亿元,明年有望顺利跻身 10 万亿俱乐部。
10 万亿俱乐部的扩容背后,是中国经济版图的深度调整。过去重点关注的 “东西差距” 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推动下持续收窄,而 “南北差距” 的扩大之势亟待破解。除山东外,河南、河北、陕西等北方省份被寄予厚望,东北振兴则仍需突破传统产业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方能跟上全国发展步伐。
竞逐加剧:从 TOP10 到 TOP20 的席位争夺战
省域经济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头部阵营的扩容,更在不同梯队内部呈现白热化态势。从 TOP10 到 TOP20,每一个位次的变动都折射出产业布局的成败得失。TOP10 大省的格局虽未出现颠覆性变化,但内部差距持续收窄。粤苏之间的领跑之争仍在延续,广东已朝着 15 万亿元目标迈进;鲁浙的追赶步伐不断加快,形成第二梯队;鄂豫之间的差距同样在缩小,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已初步站稳 “第五大省” 位置,上海则凭借新兴产业优势持续逼近福建,前十席位的排序仍有变数。
TOP20 大省的竞逐更为激烈,江西正加速逼近陕西,北京与安徽的差距不断缩小,而曾与上海不分伯仲的安徽,如今离第十位的距离逐渐拉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 TOP20 “守门员” 的争夺,过去十年间,贵州、山西、内蒙古轮番占据这一位置,上演了资源红利与基建驱动的交替登场。
2020 年前,大基建投资让贵州增速连续领跑,一度跻身 20 强;疫情与地缘变局带来的大宗商品暴涨,又让山西(2021 年)、内蒙古(2024 年)先后凭借 “黑金红利” 后来居上。但资源依赖的脆弱性在今年充分显现,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两省增速放缓,贵州则再次拉近与山西的距离。这场 “三国演义” 的最终走向,取决于三省的产业转型成效。在 “十五五” 规划将 “现代化产业体系” 置于首位、提出 “未来 10 年再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 的背景下,内蒙古布局的光伏风电新能源、贵州发力的数字经济、山西培育的电子产业,都在争夺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从目前来看,三省新兴产业规模仍难以与传统动能抗衡,转型突围仍需时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民经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