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陶瓷王” 落幕,行业警钟敲响
2025年10月13日,四川省威远县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四川白塔新联兴陶瓷集团及其10家关联公司破产程序。这家有46年历史的“西南陶瓷王”,最终以破产方式退出商业舞台。
图片来源: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截图
昔日辉煌:乘地产东风崛起
白塔陶瓷前身始于1979年,2003年正式成立。恰逢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开启,城市化加速与住房需求井喷为陶瓷业带来机遇,白塔陶瓷凭借先发优势和区域地缘性,迅速崛起于西南市场。巅峰时期,白塔陶瓷拥有超10条现代化生产线,产品涵盖内墙砖、外墙砖、地砖等多系列上千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生产规模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
同时,白塔陶瓷构建了覆盖西南城乡的庞大销售网络,通过与经销商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售后服务,市场占有率长期领先,“西南陶瓷王”称号名副其实。
衰落之始:经营困境初现
2010年后,房地产市场调整,陶瓷需求萎缩,白塔陶瓷销量下滑、库存积压。为维持运营,企业降价促销却进一步压缩利润,经营压力渐显。扩张期积累的巨额债务成为沉重负担,2020年后企业陷入半停产,银行抽贷、供应商催款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虽尝试资产重组等自救措施,但均未成功,逐步走向破产边缘。
市场走访:惋惜声中的行业变迁
2025年11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成都龙泉驿区新博美银河装饰市场,探寻白塔陶瓷过往踪迹,多位陶瓷商谈及该品牌时感慨万千。

成都龙泉驿区的新博美银河装饰市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蔡鼎 摄
年轻店员则表示,入行后仅听前辈提及白塔陶瓷,当前市场品牌众多,老品牌若不创新易被淘汰。
多数受访商家称曾代理或知晓白塔陶瓷,但因产品未能跟上市场需求变化,十多年前已终止合作,逐渐被消费者遗忘。
来自威远的年轻陶瓷商惋惜道:“七八年前威远及周边装修多用水白塔瓷砖,质量实惠,如今破产实在可惜。”
另一位威远中年陶瓷商认为,白塔陶瓷走中低端路线,产品结构单一,未能向高端转型,是其破产的重要原因。
行业之殇:三重冲击下的艰难转型
白塔陶瓷的衰落是自身经营问题与行业环境恶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中国建筑陶瓷行业正面临需求、产能、成本三重压力的严峻挑战。
下游需求萎缩
陶瓷需求与建筑业高度相关,房地产调整导致下游需求萎缩。2018年起瓷砖产量逐年下滑,2023年产量67.3亿平方米,较2016年巅峰期下降超34%。同时,建筑商信用风险加剧,2023年底44家建筑商触发238只信用债违约,涉及金额2676亿元,导致陶瓷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现金流承压。帝欧家居等上市公司也受波及,2023年单项信用减值计提超11.7亿元。
帝欧家居作为行业代表,2023年对地产客户信用风险减值测试显示,单项信用减值计提应收款项达11.71亿元,计提比例超50%,凸显行业共性压力。
产能过剩危机
需求萎缩叠加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房地产高速期陶瓷行业大规模扩张,形成庞大产能,而市场变化后产能未有效出清。2023年瓷砖产能过剩率超30%,供过于求引发激烈价格战。缺乏品牌与技术优势的企业陷入低价竞争泥潭,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最终被市场淘汰。
长期低价竞争制约行业发展,企业无力投入研发创新,技术水平提升缓慢,还可能引发质量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与行业声誉。
成本压力剧增
陶瓷作为高耗能产业,受环保与能效政策严格监管。近年国家环保节能要求提升,企业面临的政策与成本压力陡增。企业需投入巨资购置升级环保设备,改造生产工艺以达能效标准,加之天然气、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综合成本大幅增加,盈利能力被严重削弱。
天然气价格上涨、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在成本增、售价降的双重挤压下,众多陶瓷企业生存艰难。
环保政策成为行业“过滤器”,头部企业将合规转化为竞争优势,而白塔陶瓷等财务困难、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因难以承受成本压力被淘汰。
未来展望:在变革中寻找生机
白塔陶瓷破产是行业变革的缩影,警示企业需紧跟市场变化,持续创新求变,方能在竞争中立足。行业困境中暗藏机遇,“双碳”目标推动绿色陶瓷成为主流,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加大研发与技术投入,可提升竞争力,抢占未来市场。
城市更新、旧房改造等领域开辟新需求空间,2024年全国城市更新项目超6万个,2025年城中村改造及设备更新投资预计达4万亿元。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设计的要求提升,企业需推出个性化、高品质产品赢得市场。
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需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企业要强化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行业需推进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政府也应给予政策支持,引导行业绿色创新发展。
白塔陶瓷的故事为行业敲响警钟,相信在市场洗礼与企业努力下,中国陶瓷产业将突破困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