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是营商环境的 “土壤”
企业是财富创造的核心,能带动就业、贡献税收、推动创新 —— 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共识,但仍有部分公职人员存在认知偏差。某沿海万亿 GDP 城市的公务员认为 “工资来自财政,与企业好坏无关”;还有地区将企业落地视为 “添麻烦”,而非发展机遇。这种基础认知的缺失,让纸面政策形同虚设。审批流程简化、税收优惠等措施只是 “土壤上的植物”,若 “企业是发展之本” 的认知土壤贫瘠,再优渥的政策也难以滋养商业生态。
二、认知差异催生截然不同的行为
认知直接决定政府部门的处事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 A 地 “管控型” 认知:招商时承诺 “金牌服务”,企业落地后遇技术问题,却以 “不符合惯例、有风险” 推诿,核心诉求是 “不出事”。
- B 地 “共创型” 认知:面对企业的前沿创新模式,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论证,主动调整规则适配发展,核心目标是 “解难题”。

三、招商引资的两种认知:狩猎式 vs 农耕式
同样是招商引资,认知模式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 狩猎式认知:将企业当作 “猎物”,用优惠政策当诱饵,引进后便想 “收割”。贵州仁怀某投资 8 亿的污水处理厂、甘肃某投入 3.7 亿的供热企业,均遭遇政府未获法院支持便强行接管的情况,企业遇困不仅未获帮扶,反而被 “抛弃”。
- 农耕式认知:把经济生态视作农田,政府专注 “松土施肥”。某县级市 90 年代将本地农用车企业无偿移交北京龙头企业,三十年间,不仅培育出行业巨头,还带动 300 余家配套企业,形成数百亿规模产业集群,着眼的是长期生态繁荣。
四、营商环境是 “协奏曲”,非政府 “独角戏”
健康的商业生态需要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
- 若企业家群体沉迷寻租、搞关系、做套利,即便政府开明,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 当企业家具备全球视野、崇尚创新,会反向 “倒逼” 政府提升认知,推动规则透明化、竞争公平化。
五、打破认知牢笼,方得最优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不必过度强调 “出台多少政策”,而应聚焦 “建立何种认知”:
- 对主政者,需从 “权力思维” 转向 “服务思维”,从 “短期政绩” 转向 “长期生态”;
- 对企业家,需从 “关系依赖” 转向 “创新驱动”,从 “投机获利” 转向 “价值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