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算二流竞争者?咖啡市场格局已变天?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传扬逾一年的星巴克中国业务调整传闻,终以一纸合资公告尘埃落定。这场被外界误读为 "出售" 的资本运作,实则是星巴克母公司保留 40% 股权、持续收割品牌特许经营费的战略重组
传扬逾一年的星巴克中国业务调整传闻,终以一纸合资公告尘埃落定。这场被外界误读为 "出售" 的资本运作,实则是星巴克母公司保留 40% 股权、持续收割品牌特许经营费的战略重组。若以 40 亿美元企业价值折算,其中国区单店价值仅 50 万美元,仅微弱领先瑞幸咖啡的 43 万美元 —— 这一数据,为这个咖啡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处境写下了注脚。


单店价值承压背后:扩张野心与现实体验的撕裂

即便完成资本重组,星巴克仍坚守着在中国市场开设 2 万家门店的宏大目标,但这一愿景在实际体验中显得苍白无力。作为北京国贸核心区的居民,我本想在熟悉的星巴克完成这篇文字,却在这片堪称全国门店密度之最的区域内屡屡碰壁:要么人声鼎沸难以专注,要么空间逼仄转不开身,最终只能落脚于一家小众精品咖啡馆。
这种窘境绝非个例,而是星巴克定位失焦的缩影。于我而言,选择星巴克的唯一动力仅是手中的礼品卡 —— 自上次在杭州为规避陌生环境风险而被动选择后,主动踏入其门店的意愿便荡然无存。在咖啡重度爱好者与咖啡馆常客的双重身份视角下,星巴克在多条竞争赛道上的二流表现,早已注定了其当前的困境。


三重赛道失守:定位模糊的连锁困局

咖啡品质:标准化陷阱与精品化浪潮的背离

为维持全球统一品控,星巴克长期采用深度烘焙咖啡豆,这一策略从根源上断绝了其切入精品咖啡赛道的可能。其主打的花式奶咖系列,与 Manner 等平价精品品牌形成鲜明断层 —— 后者以亲民价格提供手冲级品质,精准击中咖啡爱好者的核心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星巴克都绝非精品咖啡的代名词,反而更像是该领域的 "挑战者"。国内资深咖啡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 Grid、% Arabica 等连锁品牌,甚至转向家庭手冲,星巴克在这一群体中逐渐边缘化。

场景价值:"第三场所" 沦为单一商务空间

星巴克曾以 "除家庭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场所" 为核心定位,塑造独特的生活方式符号。那些中年失业白领在门店假装上班的新闻,并非杜撰而是现实写照。但如今,这一场景定位已严重窄化,彻底倒向商务属性。
从选址偏好商务楼宇,到装修风格偏向正式,再到用户心智中的 "谈生意首选地",星巴克已丧失对多元场景需求的适配能力。当我试图在店内阅读或休闲时,总会被邻座高声洽谈业务的喧嚣打断,最终不得不舍近求远前往社区咖啡馆。更严峻的是,商务场景赛道的竞争早已白热化:高端茶艺馆推出平价包厢,共享办公空间开放短时会议室,就连霸王茶姬等奶茶品牌都能承接基础商务需求,星巴克臻选店的环境优势已荡然无存。

价格维度:降无可降的竞争死局

面对瑞幸、库迪等品牌的低价冲击,星巴克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若降价一半,仍不具备价格竞争力;若降幅达到三分之二乃至四分之三,则会彻底摧毁其现有商业模式。瑞幸等品牌的低价逻辑,建立在简化门店配置、弱化场景属性的基础上,本质上是 "平价卖咖啡因" 的赛道;而星巴克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无法涉足这一领域,正如 Ralph Lauren 不可能通过降价与拼多多白牌服装竞争 —— 价格战只会让其陷入更大的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平价卖咖啡" 与 "平价卖咖啡因" 存在本质区别:前者的核心是咖啡饮品本身,后者则仅将咖啡作为咖啡因的载体。星巴克或许能与 Manner 等平价咖啡品牌一较高下,但与瑞幸、库迪的赛道之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败局。


产品迷航:错位的创新与尴尬的客群

除了定位模糊,星巴克中国的产品开发更显混乱。在星巴克臻选店推出的 40 余元雪莉桶咖啡,号称采用威士忌桶发酵增香,实际风味却平淡无奇,既无法打动咖啡发烧友,也难以吸引威士忌爱好者,最终沦为小众猎奇的尴尬存在。
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同样令人费解:"糯香斑斓"" 莓莓风味 "等无糖系列咖啡,既脱离了咖啡核心消费者的需求,又在价格上远高于奶茶产品;" 粉粉生咖 "等猎奇单品定位不明," 麦芽雪冷萃 "形似奶昔却价格翻倍," 臻选阿馥奇朵 " 溢价严重,这些产品的唯一价值似乎只是满足社交平台的拍照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些创新产品完全脱离了其核心的商务场景定位 —— 很难想象商务洽谈中,有人会手持一杯 "粉莓柠力生咖" 或冰淇淋咖啡。这种全方位的产品错位,进一步加剧了其客群流失。


低线扩张难题与未来展望

星巴克若想实现 2 万家门店的目标,必然要向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渗透,但这里恰恰是其困局的重灾区。低线城市既缺乏足够的商务场景需求,消费者对价格又更为敏感,星巴克引以为傲的 "场景价值" 与 "生活方式" 概念在此毫无吸引力。在消费升级退潮的当下,这种扩张计划更显不切实际。
对于新入主的博裕资本而言,接手后的经营或许存在改善空间 —— 毕竟当前的星巴克已近乎触底,只要摒弃盲目创新、厘清定位边界,依托既有的客户基础实现触底回升并非难事。但宏观环境的变化、消费趋势的转向,这些超出企业掌控范围的因素,仍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场迟到的合资重构,能否破解星巴克中国的多重困局?至少从目前来看,答案仍在迷雾之中。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除非手中还有未用完的礼品卡,否则这家曾经的咖啡巨头,早已从日常选择清单中悄然退场。
本文未接受星巴克及其竞争对手的任何资助或背书。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