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 “老鼠仓” 领罚:为何屡禁不止?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8 月 18 日,天津证监局披露的一则罚单,再次将基金行业 “老鼠仓” 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 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李丹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趋同交易,被处以 6
8 月 18 日,天津证监局披露的一则罚单,再次将基金行业 “老鼠仓” 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 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李丹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趋同交易,被处以 60 万元罚款。这起案件的细节与近年多起同类违规事件叠加,折射出 “老鼠仓” 屡禁不止的行业顽疾。


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的违规细节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2022 年 3 月 22 日至 2024 年 2 月 8 日,李丹在担任国寿安保核心产业基金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掌握的基金投资决策、持仓等未公开信息,控制 “王某” 证券账户从事趋同交易。她负责交易决策,指示杨某尘具体下单,期间趋同买入 41 只股票,买入金额达 3311.97 万元,趋同交易占比超 70%,最终交易结果为亏损。
天津证监局指出,上述行为违反《基金法》相关规定,结合公司说明、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决定对李丹处以 60 万元罚款。
公开信息显示,李丹 2013 年入职国寿安保基金,2016 年 2 月起管理国寿安保核心产业基金,直至 2024 年 2 月卸任,任职 8 年间该基金回报为 - 7.77%,在同类型产品中排名后 10%。她在国寿安保共管理过 7 只公募产品,以灵活配置型和偏债混合型为主,2020 年四季度管理规模曾超 20 亿元,但部分产品业绩垫底 —— 例如国寿安保裕祥在其管理期间(2022 年 2 月至 2023 年 3 月)亏损约 8%。
2024 年 9 月,李丹正式离任最后一只在管基金,国寿安保当时称离任原因是 “公司工作需要和人员配置”。针对此次处罚,国寿安保回应称 “系前员工个人行为”,并表示将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维护持有人利益。



行业频发:“老鼠仓” 并非个案

李丹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基金行业 “老鼠仓” 事件频发,多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卷入其中:
  • 2024 年 12 月,天津证监局披露,嘉实基金前基金经理王宇恒在 2022 年 5 月至 2023 年 11 月间,利用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人交易,被罚 100 万元;
  • 同月,证监会罚单显示,浦银安盛前基金经理许文峰控制或与他人共同控制 17 个账户从事趋同交易,合计亏损超 700 万元,还泄露信息致他人盈利 3.82 万元,最终被罚款 150 万元(同案人员金鎏被罚 20 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 2024 年 11 月,四川证监局对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淑彦处以 140 万元罚款,因其泄露未公开信息、暗示他人交易,没收违法所得 14.29 万元;
  • 2024 年 8 月,华安基金前基金经理张亮因指挥配偶操作账户与所管基金趋同交易,非法获利 1566.26 万元,被 “没一罚一” 合计罚没 3131.52 万元,同时禁入市场 10 年;同期,某公募前首席交易员王某虎因明示他人趋同交易,被罚 50 万元。


屡禁不止的根源何在?

“老鼠仓” 行为直接破坏市场公平,损害投资者利益,拖累基金公司声誉,但为何仍有人铤而走险?
多位公募行业人士分析,核心原因在于高收益诱惑与违规成本的博弈:基金经理掌握信息优势,违规交易可能带来超额收益,部分人抱有 “隐蔽操作难被发现” 的侥幸心理。同时,部分机构内控存在漏洞 —— 实时监测技术滞后、员工行为约束不足,难以完全阻断违规操作;此外,合规文化薄弱,警示教育不到位,也让少数从业人员忽视风险。
不过,近年监管力度持续升级:技术手段提升压缩了隐蔽交易空间,“没一罚一”“市场禁入” 等处罚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业内认为,根治这一问题需构建长效机制:优化机构内控流程,建立实时监控与预警双重体系,同时强化合规文化,从制度与意识层面双管齐下,才能真正遏制 “老鼠仓” 滋生。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