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升温:经济在热浪中变奏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地球 “热麻了”!
6 月,葡萄牙莫拉地区 46.6℃;西班牙局部 46℃,打破 1965 年以来纪录;法国 40.9℃创气温新高;意大利对 21 城发布最高级别红色警报……
地球 “热麻了”!
6 月,葡萄牙莫拉地区 46.6℃;西班牙局部 46℃,打破 1965 年以来纪录;法国 40.9℃创气温新高;意大利对 21 城发布最高级别红色警报……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立夏至大暑期间,平均气温为 1961 年以来最高;截至 8 月 7 日,已有 94 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 8 月高温纪录。
全球是否正面临热浪常态化?高温对经济运行有哪些直接和间接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近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 NBD)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六位专家,详解高温对经济的影响。


地球正在经历热浪常态化

NBD:近年来全球多地高温频频刷新纪录,我们是否正面临热浪常态化趋势?
柳艳菊:热浪常态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趋势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与经济安全,更挑战地球生态系统的临界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显示,若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多地极端高温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 —— 这一结论已被气候科学、历史数据和全球观测多重验证。
从我国来看,近 10 年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 25%,极端高温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更值得警惕的是,高温正从单一极端事件,演变为昼夜连续的复合灾害。无论今年东亚的 “超长烧烤” 模式,还是全球各大洲同步刷新的高温纪录,都在证明:热浪常态化不是假设,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过去 30 天,西南地区、江汉、江淮、黄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2~4℃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全球高温导致的收入损失屡创新高

NBD:从宏观层面看,高温对经济运行有哪些直接和间接影响?
张思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暴露导致的潜在劳动时长与收入损失持续攀升,屡创新高。
直接影响体现为对生产系统的物理性冲击:电网峰值负荷突破上限触发工业限电,迫使企业停工;高温导致航道水深下降,推高物流成本;高温干旱引发农作物热害,造成产量锐减。
间接影响则通过产业链与价格体系双向传导:企业停工加剧供应链关键节点中断;能源紧缺推升电价及整体生产成本;农业减产叠加运输受阻,共同推高食品通胀。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气候风险的金融化 —— 保险业因高温相关赔付激增承压,能源转型成本也随之攀升。
NBD:数据显示威海、大理等传统景区客流下降,长白山游客量增超 50%。高温是否加速了游客从打卡观光向避暑康养转型?
崔童:历史数据显示,气温每升 1℃,旅游到达人数减少约 8.1%,旅游收入减少约 6%。
高温对文旅的影响集中在三方面:削弱夏季出行意愿、临时改变避暑旅游可及性、长期可能导致游客数量骤降。气候变暖正重塑全球避暑旅游格局,极端高温频发加速了旅游消费偏好从观光打卡向避暑康养转变 —— 在夏季高温日益频繁强烈的背景下,这种趋势可能更明显、更持久。


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

NBD:极端高温已导致一些国家产业 “休克”。气象数据如何与工业大数据融合,为企业提供弹性生产调度建议?
张思齐:融合历史气象数据与工业数据,可构建极端高温下行业生产力与损失的智能预测模型。通过挖掘温度阈值、高温持续时长与设备故障率、能耗波动、产能衰减的关联规律,能形成差异化的行业风险画像。
同时,依托实时气象监测及短临预报产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可开发高温产能预警平台,实现监测预报、决策支持与应急调度的三层联动。
NBD:高温给电力供应带来巨大压力,气候部门如何协同能源部门预判 “用电狂潮”?高温是否推动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吕卓卓:为应对 “用电狂潮”,气候部门与能源部门通过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服务专班,建立了紧密协作机制。
数据共享上,气候部门提供精细化预报;能源部门融合气象信息、历史负荷规律、经济数据及新能源特性,构建气象 — 电力负荷耦合模型,提升高峰负荷预测精度。
协同响应上,双方建立联合会商机制,提前预判高温热浪,动态调整电力调度,提升电网弹性。
政策层面,气候部门参与能源规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考量,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与气象条件衔接,形成跨部门系统方案。
高温确实在暴露传统系统脆弱性的同时,加速了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是高温时段强日照与光伏发电黄金期重合,出力高峰匹配日间用电高峰,成为缓解供电紧张的关键力量,推动光伏装机快速增长和技术迭代。
二是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政策上,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提升与绿电市场扩容,引导资本流向新能源,形成 “需求增长 — 投资增加 — 技术进步” 的正向循环;同时倒逼电网向 “灵活性 + 稳定性” 转型。
三是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通过整合气象数据与调度模型,实现源网荷动态优化;跨区域互联与特高压技术应用,提升能源配置效率,降低单一区域停电风险。

截至 8 月 18 日 16 时,我国各地气温排行情况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可推动沿海地区耐热材料等产业发展

NBD: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在应对高温影响上,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布局,降低影响并把握新增长点?
张思齐: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差异显著,应对策略与难点各不相同。
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高端制造业温控成本激增、港口物流效率下降等挑战,但可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发展智慧能源网络,推动耐热材料、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挑战在于灌溉缺水与农产品减产,机遇则是推广光伏农业、培育气候适应性作物。


从多维度布局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

NBD:在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举措可降低高温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黄大鹏:可通过城市规划、农业基建、健康防护、资金保险等多方面举措适应极端高温。
城市层面,合理规划蓝绿空间、建设通风廊道、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利用地上地下避暑网络;建设城市公园、口袋绿地,推广屋顶及垂直绿化,借助植被蒸腾降温。同时加强建筑节能:屋顶与路面使用高反射率材料,优化建筑朝向,采用气凝胶、低辐射玻璃等隔热建材;建设智能电网,动态调配电力。
农业领域,普及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种植制度与布局;采用遮阳降温设施;结合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成果,规避极端高温风险。
健康防护上,加强高温敏感人群保护,加大医疗资源投入,规划医保资金;设计高温保险产品,利用金融工具撬动适应资金;同时加强科普,引导公众参与。
政策规划上,做好气候适应性规划,建立热浪保险和财政支持机制,吸收极端高温带来的宏观经济冲击。


借鉴国际经验:从能源、基建、社保多维度协同应对

NBD:国外在应对高温等极端气候上有哪些成功经验?我国可借鉴什么?
徐源: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积累丰富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农业领域,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并行。例如柬埔寨推行 “耐旱作物推广计划”,获世界银行支持,通过再植林、种植耐旱稻米、改善灌溉系统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在稻田边界种树恢复退化森林,遏制水土流失。西班牙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应对经济作物风险 —— 气温超阈值自动赔付,无需逐户勘查,简化流程并保障收入稳定,类似模式在法、澳等国逐步推广。
能源领域,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发展风能、太阳能以减少化石燃料依赖。
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领域,注重政策引导与人文关怀结合。
我国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加大耐旱、抗高温作物选育,在华北、西北等干旱区推广适应性品种,建立种植示范区,通过补贴引导结构调整;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开发基于气温、降水的气象指数保险,例如在长江流域水稻区试点高温指数保险,连续高温超阈值自动赔付,降低农户损失;优化海上风电布局,在苏粤等沿海建大型风电基地并配套储能,扩大农村分布式光伏覆盖,结合农业大棚、养殖场推广;将高温风险纳入发展战略,从能源、基建、社保等多维度协同布局,避免碎片化应对,依托智能电网、生物技术、数字工具提升适应效率。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