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大胃王" 的定义被彻底颠覆。没有真实食材的限制,没有生理极限的束缚,AI 吃播正以一种魔幻的姿态横扫短视频领域 —— 从一口咬碎手办 loopy,到咀嚼嘎嘣脆的钻石披萨,再到吞咽流淌的火山熔浆,这些由 AI 合成的 "沉浸式吃播 ASMR",不仅成为观众的解压神器,更悄然改写着内容创作的财富逻辑。
流量奇迹:几天涨粉十几万的秘密
AI 吃播的魔力,首先体现在其惊人的流量爆发力上。在小红书,#AI ASMR# 话题下聚集了 5000 多条笔记,#AI 提示词# #AI 生成视频 #等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百万,单条视频的互动量最高可达上万。抖音博主 @慢一点 AI 仅用两个月就涨粉 6.5 万,其中一条 "吃红宝石和钻石" 的视频点赞量突破 3 万;小红书博主 @布谷咕咕咕 BUGU 发布的 AI 吃播内容,点赞数较之前暴涨数倍。

这种流量神话并非个例,而是席卷全球的现象:TikTok 上,博主 leilanikovac 的 "AI 吃熔浆" 视频获赞 81.7 万;另一位博主三天内发布 11 条 AI 切水果视频,粉丝数直接突破 8 万。
变现路径:从流量激励到 "卖铲人生意"
AI 吃播的创作者们早已摸索出清晰的变现链条。最基础的是平台流量激励,凭借高互动数据,即便只是分成也能获得不菲收入。但更具想象力的是 "卖铲子" 模式 —— 由于 AI 视频的质量高度依赖提示词,精准的指令成了这个生态的 "硬通货"。
- 在 TikTok,一份仅四句话的 AI 吃播提示词售价 9.9 美元,用户替换部分内容就能生成地道的 ASMR 视频;
- 国内平台的主播橱窗里,"AI 视频提示词全套合集" 已成标配,一位 2.7 万粉丝的小红书博主,其橱窗跟卖人数达 112 人;

- 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提示词交易平台,如 PromptBase,用户花 1.99 美元即可购买提示词,平台抽成 20% 作为服务费。
更有创作者升级为 "培训师",抖音博主 @海外社媒上的某位创作者,在靠恶搞 NBA 球星视频涨粉 5 万后,推出 220 元的 AI 视频教学社区,内容涵盖提示词优化、工具使用等,配有详细操作讲解。
成瘾机制:现实之外的 "精神慰藉"
AI 吃播的火爆,本质上是击中了人性深处的需求。姜文曾说:"电影的价值,是拍出一些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AI 吃播正是如此,它将现实中不可能的场景变为视觉盛宴 —— 吃 labubu 玩偶、切 Hello Kitty 流沙蛋糕、躺在薯条沙发上,甚至吞咽火山熔浆,这些超现实画面满足了人们对新奇体验的向往。同时,它精准契合了当代人的心理诉求:视频节奏缓慢、声音清晰、无推销干扰,成为很多人的助眠神器。有人靠它缓解社交疲劳,有人沉迷 "咔哧咔哧" 的咀嚼声解压,这种独有的松弛感,让 AI 吃播成为低能量人群的 "精神充电站"。

这种成瘾性与短剧逻辑相似:模式化的内容、魔幻的设定,让人看完即忘却欲罢不能,最终转化为几天涨粉几十万的流量奇迹。
产业悖论:小创作者赚钱,大厂还在亏损
有趣的是,当 AI 吃播的小创作者们已经盈利时,开发底层技术的大厂们却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2024 年初,文生视频工具 Sora 横空出世,被称为 "视频领域的 ChatGPT",但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 2026 财年(2025 年 10 月 - 2026 年 10 月)的亏损预计将达 140 亿美元,盈利遥遥无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 AI 工具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能力。2025 年一季度,快手旗下可灵 AI 收入超 1.5 亿元,带动其港股截至 7 月 15 日涨幅超 30%。在 WAIC 2025 大会上,可灵公布的用户规模超 4500 万,远超腾讯元宝同期 2480 万的月活。
可灵的收入结构中,70% 来自专业用户(自媒体创作者、广告从业者等),其会员体系分为 396 元 / 年的黄金会员、1596 元 / 年的铂金会员、3996 元 / 年的钻石会员。对靠 AI 吃播变现的创作者而言,这些费用只是必要投入 —— 他们赚得越多,对 AI 工具的付费意愿就越强。
这种 "上游工具盈利、下游创作变现" 的闭环,正是短视频平台的优势所在:当创作者习惯在快手生态内调用可灵生成内容,平台便能通过会员订阅、功能付费持续收益,而 AI 吃播的流行,无疑为这条链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启示:内容创作的新范式
AI 吃播的爆发,不仅是一次流量狂欢,更预示着内容创作的新趋势。当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创意与人性洞察成为更核心的竞争力。对大厂而言,如何构建让创作者持续赚钱的生态,将决定其商业模式的成败;对个体而言,在 AI 浪潮中找到独特的表达视角,或许就能抓住下一个流量密码。毕竟,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能击中人心的内容,永远拥有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