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 AI Agent 迎来大爆发,共享算力模式才首次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令人意外的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让共享算力模式跑通并实现盈利的,竟是一个 00 后团队。
2025 年 7 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共绩科技 CEO 付智异常忙碌。此次大会,他对接了 40 多条线索,成功转化了 20 多条潜在商机。
2025 年被业界视作 “AI Agent” 爆发的元年,这直接致使 AI 推理的算力需求急剧增加。第三方分析机构 IDC 预测,推理服务器的工作负载占比将从 2020 年的 51.5%,提升至 2026 年的 62.2%。
这些推理需求投射到终端,便催生了一系列 AI 视频生成公司、AI 陪伴机器人公司、AI 模型公司的爆发。但这些 AI 公司面临着一个痛点:每次都要向云厂商支付大笔长租服务器的费用。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当需求较少时,他们要为闲置的算力资源买单;当需求增多时,又得让用户排队等待。对于成本敏感、追求精细化运营的 AI 初创公司而言,长租服务器的费用无疑是一项沉重的重资产投入。
“有没有能提供稳定的弹性算力,并且可以按量计费的服务?”
许多初创公司都提出了这样的需求。在与上百家客户交流后,付智发现,大家对精细化算力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算力服务行业也已进入按结果付费的模式。
若深入了解共绩科技,会发现这家公司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了 “反共识”—— 首先,共绩科技所从事的共享算力,是一个已存在几十年的构想,付智团队在最初融资时,时常要面对投资人的质疑:如何证明在当下,这能成为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另一类质疑则源于,过去二十几年里,没人能突破算力服务的 “不可能三角”—— 弹性、稳定、低价。因此,当一个 00 后的休学博士生声称自己能搞定这个不可能三角时,自然引来了不少质疑声。
需要明确的是,共享算力的前提是不影响自身使用算力,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共享。而闲时的含义是,算力可以随时掉线,也能随时接入。
共绩科技的解决办法是,将整座城市当作一台巨大的分布式机房,开展 “算力滴滴” 业务:每台带显卡的电脑,就如同一辆空驶的 “滴滴”;AI 公司的推理任务,就像是路边招手的乘客。用户只需登录一个网站,系统便能实现秒级匹配 —— 哪台电脑正好空闲,就由它 “接单” 完成一段矩阵运算;若电脑主人要开黑使用电脑,任务会自动漂移到下一台电脑,任务完成后便自动离开,收益按分钟结算。
这其实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领域问题,而是涉及能源领域。恰巧,付智的本科专业是新能源,他尝试用分布式电网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能源问题与计算机问题的跨领域适配,他们仍磨合了很长时间。
由于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付智甚至找不到相关论文作为借鉴,“每一个技术点都是从 0 到 1 自主设计的。” 付智说道。
他们花费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在 2024 年 6 月将稳定性提升到 99.9% 以上,首次让 “随时掉线” 真正转变为 “随时在线”,也首次让普通人的电脑能够参与共享算力。为了实现调度普通人电脑算力这一目标,他们的底层架构进行了三次重构,这相当于将一整栋楼推倒重来;为了让每个普通人安装一个客户端就能实现算力共享,他们对产品进行了 80 多次迭代。

共绩科技的团建 中间为付智
之后,他们逐渐将这项 To C 业务拓展到 B 端客户。付智称,今年上半年,共绩科技实现了 2000 多万的收入,其中大部分来自 B 端客户。
付智向我展示了密密麻麻的文档,这些都是他们每次周会的记录。每周例会时,团队成员会扮演投资人,轮流对创始团队提出挑战。
“我唯一的危机感就是我们还不够快。” 付智说,“否则,除了 AI 不行了,我想不出我们还能有什么危机。”
从科研中捕捉到的商机
为什么会想做这样一个共享算力的平台?
付智:其实源于我的一次研究需求。当时我在赶一篇科研论文,只有一周时间,但用自己的电脑计算需要 40 多天。我也找过公有云厂商希望他们提供临时算力,可惜他们无法满足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他们做的都是大生意。于是我找到了同学,让他们把电脑算力共享给我,最终在 5 天内完成了任务。
从那以后,我发现很多做科研的同学都需要模拟计算,于是我建了一个共享算力的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里发布任务,有电脑空闲的人就可以将算力共享给有需求的人。
随着需求越来越多,我开发了一个共享平台,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任务,平台会自动配置算力资源。
这个时候你就开始考虑要不要创业了吗?
付智:并没有,当时有投资机构找过我,但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如果这只是面向学生的需求,市场还不够大,对我来说不够有吸引力。
这个时间点大概是什么时候?
付智:后来,我把这个平台发到 B 站上,一夜之间就有 7000 到 8000 人注册,我才意识到需求如此庞大。到 2023 年 4 月份左右,我们在一些人工智能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了。我们建立了一个共享算力的社区,我在社区里询问大家是否有需求,谁先付钱,我就先为谁服务。
后来我成功服务了五个客户,这让我发现这个市场其实相当大。
之后,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 AI 算力的具体需求、共享算力的流程和要素以及整个云市场的格局,最终才决定出来创业做这件事。
从了解需求到决定创业,这个过程有哪些细节?
付智:在 2023 年 9 月首轮融资之前,我们没有拿过一分钱融资。我只是通过与用户访谈、和专业人士交流,来验证这件事商业化的可能性,但这还远远不够。
后来,我们获得了近 3 万块钱的收入,毛利率达到 50%,我才确定这件事具备商业化的条件。于是在 2023 年 9 月融到了第一笔钱,因为我需要更多资金去验证更大规模的事情。今年上半年我们实现了 2000 万元的收入,我认为这件事的确定性已经比较高了。
拿到第一笔融资的过程顺利吗?
付智:拿到第一笔钱颇为曲折。2023 年初,由于我自己没想清楚,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当时有投资人想投我们,我拒绝了。
之后的整整五个月,我们都没有融到资,也没有发工资。我们的一个联合创始人借钱买了服务器,还遇到一些投资人在签协议时临时变卦 “鸽” 了我们。我甚至想过,如果 9 月份还融不到钱,就回学校转做社区运营。
直到我们报名了奇绩创坛,由于奇绩创坛秉持 “投人” 的逻辑,且愿意支持反共识的项目,我们才拿到了第一笔融资。
投资人一开始主要质疑什么?
付智:共享算力这件事并不新鲜,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有人提出,但一直没人能实现商业化成功,这是投资人最主要的质疑点。
原因有三:第一,之前没有那么多算力需求,即便到 2022 年底,大家对算力也没什么概念。共享算力模式更多被用于公益性质的计算,比如寻找外星人,老百姓不会去用,也无法变现。
第二,设备层面不具备提供商业化服务的能力,而随着模型越来越小,很多个人设备已经能提供不错的算力支持,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 —— 如今手机的计算能力可能比阿波罗登月时用到的算力还要多。
第三,技术上存在难度,很多技术是近几年才逐渐成熟的,比如 WSL(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的支持,这几年才完善。
投资人还有一个层面的担忧,他们会觉得我们是不是在挖矿?因为 2020 年左右,有很多挖矿的商业化实践,但挖矿没有壁垒,且在中国受到禁止和监管,同时挖矿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
但如今,一切都在发生动态变化,这些质疑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现在投资人的看法有变化吗?
付智:直到现在,还是有投资人认为是在 “投人”,他们之前都看不懂我们在做的事情。我聊过很多投资人,他们都觉得这事行不通,因为这不符合共识。
“就像前面有座大山,要一点点搬完才能看到结果”
共绩科技成立时,恰逢大模型快速发展,2023 年很多公司已经证明,基础设施未来可能成为统一标准化的商品,成本和利润上的想象空间不大,更多机会应该在应用层,你怎么看?
付智:我自己也做过一些应用,也靠它们赚过钱,但我认为应用层的机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模型能用,二是价格足够便宜。2023 年时,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2025 年,第一个条件刚满足,但第二个条件仍然没有充分满足,或者说我觉得机会还没到。我们还在持续观察,这也是做算力的好处,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动态。
正如现在很多 AI 应用公司,他们需要向大模型公司支付高额的 API 费用。
付智:是的。
但在共识中,基础设施算力一直是大厂的天下,即便弹性算力,大厂也在做,一个初创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付智:实际上,我们是目前为数不多有能力参与国家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创公司,国家现在的算力一体化网络调度平台我们也基本参与其中。现在我们在弹性算力这个领域也成为了比较领先的公司。
为什么这件事会由一群 00 后做成?或者说难点在哪里,为什么之前没人做成,而做成的偏偏是你们?
付智:一直以来,在算力服务领域,存在着弹性、稳定、低价的 “不可能三角”。
我们提出了闲时算力调用的破解方案,但由于之前没人这么做过,所以在决定做这件事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摸索,甚至没有前人的论文可以参考,需要从 0 到 1 去定义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闲时算力保障稳定这一难题,我们从底层推翻并重构了三次算法框架。另一个问题是设备接入,我们至少迭代了 80 多个版本,花了 1 年多时间,才实现了 99.9% 以上的稳定性,现在甚至能做到 99.99% 以上的 SLA(服务等级协议)(注:SLA 是系统服务提供者对客户的承诺,包括可用性、准确性、系统容量和延迟等关键指标。),比一些知名公有云更稳定,而且把接入门槛降到了很低。
这件事的难点在于它并不单纯是计算机领域的问题。我是清华大学能源大类招生进来的,所以我会融入在能源领域的认知,将其抽象成一个能源领域的问题,这需要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我们在跨学科层面付出了非常多从 0 到 1 的努力。
我们先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波动特性进行监控建模,进行负荷预测,再对节点的能力、稳定性进行动态分级和智能匹配,在需求峰值发生前部署热备,实现算力资源的丝滑扩缩。这样一个多云热备的体系,比绝大多数单集群体系都要稳定。
这中间遇到过哪些失败和挑战?
付智:比如我们的第一个客户,由于当时我们的产品鲁棒性不够高,他就没有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直到后面产品完善了,他才又回来。
还有设备成功接入的问题,我们希望普通人也能共享自己的算力,不仅能在本地部署一个大模型,还能共享给别人使用,且只需简单下载一个客户端,这其实难度很大。
最早我们打包这套软件让别人下载时,只有一半的人能成功,因为部署模型有无数系统环境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当时每周都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那种感觉就像面对一整座大山,要一点一点搬完,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在云厂商生意缝隙里寻找机会
后来你们又承接了政府的业务,例如公开报道提及河北、青海的算力调度平台是你们建设的,我理解 To G 业务更是云厂商的地盘,之前云厂商也都在做这类事情。
付智:举个例子,全国三分之一的算力在河北,河北省的算力调度平台就是我们做的。
是政府主动找过来的吗?
付智:是的。
为什么云厂商不做这件事,最后却是你们做了?
付智:我们不只是单纯卖算力。
AI 带来了大量的算力需求,这些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训练需求,一类是推理需求。训练对资源要求极其集中且稳定,但训练只有少部分玩家能参与,我认为推理计算会是未来最主要的需求。
推理需求有两个特点:第一,需求本身是分散的,对资源集中度要求低;第二,推理需求存在明显波动,不同时段的需求量不一样,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 因为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算力服务商只愿意提供长租服务。对于长租模式,应用公司不可能为尖峰时刻去租,因为浪费太严重了。所以公司会选择为某个中间时刻租,使得浪费可控,但这会导致部分时间出现排队现象。
这类排队的需求或者速度会变慢的需求就是弹性计算需求,它时间短、尖峰高且波动大。对于这种弹性计算需求,市场上也有一些服务,比如短租,但价格较高,一些云厂商的短租价格可能是正常价格的五倍。云厂商还会放出一些闲置节点,但这些节点随时可能掉线。
这些服务各有特点,要么价格贵,要么要求长租,要么不稳定。对于公司来说,都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市场上的一大痛点。
我们做闲时调度,调度各个地方的闲时资源,为市场提供弹性、低价且稳定的算力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商业核心逻辑。在我们做这件事之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商业平台支持实时共享,都只支持锁定共享。
这条曲线叫 “子珩曲线”(由共绩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许钟子珩发明,纵轴是单位服务的价格,横轴是单位服务的时长)。我们认为任何租赁市场都存在这样一个双曲线,从需求来看,租的时间越短,价格必然越贵;从供给侧来看,资源越碎片化,越难被利用,价值就越低,成本也越低。

“子珩曲线”
大厂当然更愿意做后面这部分需求,因为市场空间更大。他们聚焦于占领更大的市场,没有把重心放在前面高毛利的领域,目前只有我们在做这件事。但从商业逻辑来讲,我们本质上是调度碎片化的资源来服务弹性的需求。所以我们能有较高的毛利,最高可达 95%,有些则在 10% 左右。不过这个高毛利的业务只占整个市场需求量的 20% 左右,大部分需求还是来自长租。
第二,我们允许资源便捷接入,只需下载客户端就可以共享。这分别是算法和工程方面的难题。
当然,确实有一些公司也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但第一,他们要求设备不能断网、关机、掉线,需要强锁定,意思是参与者自己不能使用设备;第二,要求重装系统,也就是将整个设备共享出去。
这样做并没有解决闲时共享的问题,也没有解决便捷部署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目前我们都已经解决了。
你认为政府最终会为这件事买单吗?
付智:未来算力必然属于基础建设,国家也想建立算力网络,其实现在各地都在建设调度平台,但这些平台都不支持闲时接入,只支持锁定接入。
假设我是政府,建了这样一个调度平台,然后联系该地区的所有机房接入。但接入后机房自己就不能再使用了,那机房肯定不愿意,所以这些平台没有任何一个机房 “真正” 接入,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但如果具备闲时调度能力,逻辑就不一样了。地方政府可以找到这些机房,建议机房将闲时资源接入平台,地方政府帮忙推广销售,让机房赚取额外收入。
和政府合作的资源壁垒很高,你们是怎么搞定这些政府客户的?
付智:首先,清华背景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其次,我们是靠技术敲定这些合作的,后面青海省和河北省都是主动找到我们合作的。
除了政府项目,平时怎么拓展客户?
付智:我们在网上有一定的声量,“共绩算力” 平台推出后,网上自发注册的用户已经有 10000 多位。
我们还具备算电协同的能力,这是更长期的业务。“以算代储” 是我们提出的概念,通过算力和电力协同,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使其更加绿色环保。
对你们来说,先发优势和壁垒是什么?
付智:我们的这套技术高度依赖数据,数据越多,系统就越稳定,能做得越好,后来者很难赶上。现在已经有两万多人参与共享,数据越多,数据飞轮转得就越快。
系统可以不断完善,因为它是数据驱动的,会越来越好。我们的项目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