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攻克难题:塑料垃圾变身高价值化学品有了 “万能解法”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当我们拎着一袋垃圾走向小区角落的分类桶时,很少会思考:这袋塑料垃圾的 “后半生” 将走向何方?是被回收利用?被焚烧处理?被填埋地下?还是悄无声息地流入江河湖海,最终变
当我们拎着一袋垃圾走向小区角落的分类桶时,很少会思考:这袋塑料垃圾的 “后半生” 将走向何方?是被回收利用?被焚烧处理?被填埋地下?还是悄无声息地流入江河湖海,最终变成太平洋上的塑料碎片,随波逐流,漂洋万里?
据估算,上世纪 50 年代塑料制品尚未普及,全球每年塑料产量约 200 万吨;而如今,全球每年塑料产量已超 4.5 亿吨 [1]。其中约一半是一次性塑料制品,近 2 亿吨在短暂使用后便被丢弃到自然界 —— 土地、江河、海洋中。它们以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存在,时长可达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人类发明了塑料,如今却正被塑料 “反噬”。


既要永恒,又可挥之而去

人类对塑料制品总有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使用时希望它足够耐用,仿佛能从商周用到上周依然完好;丢弃后又盼它快速降解,不在环境中留下丝毫痕迹。这如同对爱情的要求:在一起时 “海枯石烂”,分开后却希望对方 “飘然而去”。
塑料制品诞生初期,科学家全力提升其耐用性。如今,聚乙烯(PE)保鲜膜、聚丙烯(PP)塑料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品、聚四氟乙烯(PTFE)不粘锅、聚氯乙烯(PVC)灯牌等,已成为材料世界的中坚。这些材料性质各异、十分耐用,却也大多难以降解。
人们对塑料的消耗巨大,平均每人每年消耗 28 公斤塑料,其中 1/3 会流入环境,成为污染物。


用可降解高分子代替现有材料

为解决塑料垃圾的环境问题,科学家开始研究可环境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在微生物、酶、阳光和水的作用下,自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悄然回归自然。这并非科幻。
事实上,已有不少材料实现了这一点。比如近年来广泛使用的聚乳酸(PLA)外卖盒、吸管、购物袋。这种吸管虽口感欠佳,多吸几口就会裂开,但确实比原有聚丙烯(PP)吸管更环保。
一些科学家正改造木头,并非简单 “用木头替代塑料”,而是通过分子工程将木材细胞壁、木质素等转化为可模塑、可降解的功能材料 —— 不依赖石油资源,也无微塑料问题。这些成果频频出现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 [2-4],一个 “自然重写高分子合成逻辑” 的时代正在到来。

图 1 用天然木头经过细胞工程制备的可加工的高强度蜂窝材料 [3]。


传统塑料怎么办?还能 “抢救” 吗?

再激进的材料革命,也无法一夜之间替代全球数十亿吨塑料库存 —— 更何况这些可降解塑料往往价格更高,强度却不及传统塑料。如何处理已存在、正生产、每天都在丢弃的传统塑料,是更棘手且现实的问题。
材料科学家试图从分子结构上解决。
例如,有团队在聚乙烯主链中选择性引入酮基结构,使其在保留机械强度的同时具备光降解性。太阳光能让它在使用后自动分解 [5]。这意味着,未来我们使用的包装袋、农膜或许无需回收,阳光就是最好的 “处理厂”。
还有更先进的思路:设计可循环塑料。科学家通过构建特殊五元环结构(如戊内酯),让这些聚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分解为原始单体,再重新聚合 [6]。如此,一个矿泉水瓶能变回 “原材料”,再制成新瓶子,实现真正的 “循环永生”。

图 2 把矿泉水瓶 PET 降解为单体分子,又重新聚合 [7]。
 
对于已广泛使用的 PET 矿泉水瓶,2005 年研究者发现一种叫 cutinase(角质酶)的蛋白,可切断 PET 塑料(可乐瓶主要成分)的分子链;2022 年,有研究利用人工智能预测突变位点,对这些酶进行生物工程改造,能将 PET 降解为其原材料 —— 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7]。这样,阿姨收走的矿泉水瓶,很快能再生为新饮料瓶,重新回到我们手中。


化学与生物学,联手出击

现实中的塑料往往是混合、染色、复合的,这让回收更困难。对此,有研究提出巧妙策略:先用化学手段打碎聚合物骨架,再用生物手段 “啃食” 降解产物。这种 “化生协同” 工艺可处理原本难以回收的塑料混合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小分子中间体 [8]。就像先剪开一团乱麻,再一点点拆线、理顺。看似复杂,却可能是破解塑料问题的现实路径。

图 3. 化学生物共同实现对混合塑料的降解 [8]。


复杂塑料,也能 “各得其所”

尽管塑料处理技术不断进步,但现实中的塑料往往更复杂。面对混合、染色、多层复合、添加各种添加剂的塑料垃圾,人们有时束手无策。不过 2025 年 6 月,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论文,给出了鼓舞人心的答案。他们提出 “面向产物” 的策略,将现实中多种塑料混合物逐一破解,成功转化为 8 种以上高价值化学品。这项工作做了三件看似简单、实则极难的事:
  1. 识别功能基团
    利用二维固态核磁共振(2D FSLG-HETCOR NMR)技术,识别塑料中各类官能团 —— 酯基、芳香环、氯取代、碳骨架等,为下一步反应设计提供物质组成参考。
  2. 按组 “拆解” 塑料
    不同种类塑料化学反应活性不同,团队利用这种 “正交性”,为每类组分设定独立反应路径:
  • 聚苯乙烯→光催化氧化→苯甲酸
  • 聚乳酸→氨解 + 加氢胺化→丙氨酸
  • 聚碳酸酯→解聚 + 醇解→双酚 A
  • PET→皂化 + 催化偶联→对苯二甲酸 + 乳酸
  • 聚烯烃(PE、PP)→加氢裂解→C3–C6 烷烃
  1. 处理真实塑料垃圾
    除验证试剂级塑料样品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还对包含泡沫饭盒、PLA 吸管、PVC 塑料袋、PET 水瓶、PP 滴管等生活垃圾进行整体处理。在 20 克混合样本中,共获得 1.3 克苯甲酸、2.0 克对苯二甲酸、2.1 克双酚 A 等 8 类化合物,实现了真正的 “垃圾资源化”。

图 4 真实塑料垃圾被逐渐转化为有价值的小分子化合物。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理论方法,更是可操作的流程框架 —— 即便面对最复杂的塑料废物,我们依然能科学、有序、在分子层级加以处理,而非简单焚烧、填埋或忽略。
塑料的命运不止于一次使用,它可以拥有 “第二次生命”—— 甚至更有价值的一生。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