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解锁屏幕的瞬间犹豫:“这局游戏打完就去工作”;有人在消息提示音里挣扎:“看完这条就开始学习”;更有人对着待办清单发呆,任由时间在滑动屏幕的指尖溜走。这种普遍的 “注意力焦虑”,催生出一个特殊的 App 赛道 —— 专注类工具。
从十年前靠 “种树” 火遍全球的 Forest,到如今上线不足一月登顶美国总榜的 Focus Friend,这些 App 的核心功能始终没变:帮用户 “锁住” 手机、聚焦任务。但它们的设计逻辑,早已从 “强制自律” 走到了 “情感共鸣”。
2014 年:用 “种树” 给自律一个 “可视化成就”
2014 年,中国台湾团队 Seekrtech 推出的 Forest,第一次让 “专注” 有了具象的仪式感。用户设定一段专注时间后,屏幕上会出现一棵树苗。如果全程不碰手机,树苗就会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一旦忍不住打开其他 App,树就会立刻枯萎。长期使用,用户能在 App 里攒出一片 “专属森林”—— 这本质是把抽象的 “自律”,变成了可收集、可炫耀的 “成就”。
为了强化这种成就感,Forest 后来做了两件关键事:
- 丰富 “森林” 的多样性:付费解锁稀有树种、限定皮肤,让用户为 “更美的森林” 买单;
- 绑定 “真实价值”:和公益组织 Trees for the Future 合作,用户的虚拟种树行为能兑换肯尼亚的真实树苗,让成就感延伸到现实。

图源小红书
但 Forest 的 “硬核” 也藏着局限:早期几乎 “一刀切” 的锁机模式(打开任何其他 App 树就会死),让不少用户感到压力。即便后来推出白名单功能,操作也颇为繁琐。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因 “怕树枯死” 的焦虑,转向了更灵活的工具。
2025 年:一颗会编织的豆子,让专注变成 “守护”
今年 7 月上线的 Focus Friend,用完全不同的思路重新定义了 “专注”。这款由美国 “互联网元老” Hank Green 联合开发的 App,核心功能仍是锁机专注,但主角变成了一颗拟人化的豆子:它被 “宇宙能量激光” 击碎后掉进用户手机,最大的爱好是编织袜子和围巾。用户专注时,豆子会安静编织;一旦用户分心碰手机,编织就会中断,豆子会失落却温柔地说:“没关系,我们试过了”。
专注时间越长,豆子织出的袜子、围巾越多,能兑换的房间装饰品也越精致 —— 从地毯到台灯,从挂画到沙发,整个房间的 “精致度”,完全由用户的专注时长决定。
和 Forest 相比,Focus Friend 的魔法在于 “心理转换”:
- Forest 里,用户是 “为自己种树的主人”,动力来自 “不浪费自己的时间”;
- Focus Friend 里,用户是 “守护豆子的帮助者”,动力变成 “不打扰豆子工作”。
加上 Hank Green 自带的流量底盘(YouTube250 万粉、TikTok730 万粉,粉丝群体 “Nerdfighters” 有专属 logo),Focus Friend 上线后几乎零投放,就靠用户自发传播冲到美国总榜第一,日下载量从不足 300 飙升到 4000。
不止 “锁机”:专注工具的新玩法
当 Forest 和 Focus Friend 在 “情感化” 上较劲时,国内开发者正在探索更多可能性。
- 用 “飞行仪式” 替代 “强制锁机”
今年 1 月上线的 Focus Flight,把专注变成了一场 “模拟飞行”。用户选择 “始发机场” 和 “专注时长” 后,App 会匹配一个飞行时间相近的 “目的地”;“值机” 时要选择任务场景(如 “写报告”“看书”),划屏操作完全模仿真实值机流程。专注期间,屏幕会显示实时飞行地图,白噪音是机舱声、雨点声,专注结束后还能拿到 “纪念机票”。
它不强制锁机,用户可随时退出飞行模式,但 “仪式感” 本身成了自律的动力。开发者是位 ADHD 患者,他懂 “过度专注(Hyperfocus)” 的高效,也懂 “分心” 的痛苦 —— 这套设计,正是为了帮同类人抓住 “沉浸时刻”。 - 用 “AI 暴君” 逼你 “立刻开始”
另一款还在测试的 “暴君模式”,直击专注的最大痛点:“迟迟不愿开始”。用户输入任务后,AI 会用四象限法则排序优先级,生成 “启动建议”;开始后,界面分两层:第一层只显示任务名,“心值”(拖延额度)会随时间减少,只有点击 “进入行动” 到第二层,才算真正开始,心值才会停止消耗。
最狠的是惩罚机制:任务失败后,系统会引导用户反思 “为什么没完成”,并自动分享到 App 内社区;朋友点赞能恢复心值,变相用社交压力逼你行动。开发者说,这是 “打一棒子给颗糖” 的正向 PUA—— 毕竟,比起 “锁机”,“让用户敢开始” 才是最难的。
从工具到 “心理伙伴”:专注赛道的终极答案
十年前,Forest 靠 “种树” 让用户看见 “自律的形状”;十年后,Focus Friend 用 “豆子” 让用户感受 “专注的温度”。这些 App 的走红,本质上是抓住了同一个核心:现代人对 “掌控自己” 的渴望。当 “注意力” 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专注类工具早已不只是 “锁机软件”。它们可能是你的 “森林管家”,是你的 “编织搭子”,是你的 “飞行机长”,甚至是你的 “AI 监工”—— 但最终,都是帮你和自己和解的伙伴。
接下来,或许会有更懂 ADHD 患者的设计,更贴合不同场景的仪式,更个性化的激励方案。毕竟,对抗分心的战争里,没人需要冰冷的工具,大家想要的,是能陪自己打赢的 “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