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库克的 “理想机型”,vivo 将其变为现实?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在 AI 眼镜赛道已成红海、各大厂商扎堆入局的当下,vivo 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 押注 MR(混合显示)。
8 月 21 日下午,vivo 首款 MR 头显设备 “vivo Vision
在 AI 眼镜赛道已成红海、各大厂商扎堆入局的当下,vivo 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 押注 MR(混合显示)。
8 月 21 日下午,vivo 首款 MR 头显设备 “vivo Vision 探索版” 正式亮相。从产品定位来看,它直指苹果 Vision Pro;但从实际体验和战略布局来看,这款设备又藏着 vivo 自己的野心。
我在发布会前一天受邀体验了这款产品。半小时的深度接触后,一个清晰的结论浮出水面:若说苹果 Vision Pro 的销量瓶颈是 “佩戴体验”,那 vivo Vision 探索版足以在这一维度实现全方位超越。
可惜的是,Vision Pro 真正的死穴,vivo 也解不开。


硬件体验:把 Vision Pro 的 “痛点” 变成 “优点”

在 vivo Vision 探索版发布前,行业普遍将其视为 “Vision Pro 平替”。二者在产品形态、功能逻辑上确有相似之处,但体验过才会发现:它有苹果的 “影子”,却绝非简单复刻 —— 至少在硬件体验上,vivo 解决了不少 Vision Pro 的硬伤。
最直观的差距体现在佩戴感受上。
苹果 Vision Pro 机身重量(不含电池)达 600 克,而 vivo Vision 探索版仅 398 克,是目前同类产品中最轻的。要知道,MR 设备的减重难度远超智能手机:单是摄像头,vivo 这款设备就搭载了 11 枚 —— 正面 7 枚负责拍摄与空间测距,机身下方 2 枚捕捉手势,内部 2 枚定位眼动。在元器件密集的前提下,减重 30% 以上,背后是结构设计的极致优化。
更关键的是重心控制。Vision Pro 的重心严重前倾,再加上 600 克的重量,即便用绑带固定,佩戴 10 分钟也会明显感到压迫感。这种设计更像是 “妥协的产物”:既想避开 Meta Quest 的头盔式笨重,又不愿对核心结构做大刀阔斧的调整,最终牺牲了人机工效。
vivo 则完全不同。机身厚度的缩减让重心后移,再配合分体式双绑带设计,面部前方的压力被大幅分散。在 30 分钟的体验中,除了长时间佩戴略有闷热,几乎没有明显不适感。
交互与透视:学苹果,也改苹果
操作逻辑上,vivo Vision 探索版延续了 Vision Pro 的 “眼动 + 手势” 组合 —— 用过 Vision Pro 的用户能无缝上手。但细节处有差异:苹果更依赖 “手指点击”,vivo 则主打 “拇指与食指捏合”,两种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各有优劣,难分绝对高下。
“透视” 功能是 MR 设备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技术难点。它通过外部摄像头实时采集现实画面,经处理后投射到内侧屏幕,让用户在遮挡真实视线的同时,仍能 “看到” 现实世界,并实现虚实内容叠加。这里的关键是延迟 —— 苹果为此自研 R1 芯片,将数据传输延迟压到 12 毫秒以内。
vivo 尚未具备自研同级别协处理器的能力,但实际体验中,并未出现 “虚实空间锚定错位” 的问题。这意味着,即便没有专属芯片,vivo 也通过软件优化实现了可用的透视效果。
目前,vivo Vision 探索版暂未开售,但全国 10 余个城市的门店已开放线下体验,感兴趣的用户可实地感受。


内容短板:绕不开的行业共性难题

硬件体验亮眼,但 MR 设备的核心瓶颈 —— 内容生态匮乏,vivo 也未能突破。
从测试样机来看,vivo Vision 探索版的应用集中在 “观影 + 赛事 + 游戏 + 空间相册”,与 Vision Pro 的应用类型高度重合。所谓 “高效办公” 等功能,现阶段更像噱头,缺乏实际使用价值。
不过,部分内容做出了新意。比如 “赛事直播” 中,观看电竞比赛时,屏幕上半区显示赛事画面,下半区会实时生成可操控的虚拟地图,增强了观赛的沉浸感。
但这些创新难以改变行业现状:MR 内容开发的门槛太高。对开发者而言,光是 “光影一致性”“虚实遮挡关系处理” 等基础技术,就足以劝退大批团队;更别说盈利模式尚未清晰,投入产出比难以量化。
这不是某一家公司能解决的问题 —— 苹果不行,vivo 也不行。


押注 “MR + 机器人”:曲线破局,还是另辟蹊径?

既然内容生态短期内难以突破,vivo 选择了换一条赛道:将 MR 头显与家庭机器人绑定。
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的表述很明确:“MR 头显短期满足沉浸感需求,长期要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 这与 vivo 今年 3 月成立机器人实验室、聚焦消费级市场的动作形成了呼应 ——vivo Vision 探索版更像是为未来机器人业务铺路的 “前哨”。
但这个组合真的可行吗?
事实上,“MR + 机器人” 并非 vivo 首创。去年英伟达推出模仿学习框架 Blueprint 后,不少具身智能厂商就用 Vision Pro 训练人形机器人。但体验过这类方案就会发现,它存在明显短板:缺乏 “力反馈”。操控者无法感知机器人与物体的接触力度,即便加震动手柄,又会与手势操作冲突。
更关键的是,以当前技术水平,用 MR 头显实现机器人高精度控制,需要部署本地边缘计算网关来降低传输抖动 —— 这与 MR 头显追求的 “轻量化” 理念背道而驰。
当然,若以发展的眼光看,当下的 MR 头显和具身智能,或许正处于智能手机的 “Windows Mobile 时代”—— 技术尚未成熟,但赛道已足够火热。在这样的阶段,任何跨界尝试都可能孕育惊喜。
vivo 的这场 “差异化冒险”,最终会通向何处?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至少从 vivo Vision 探索版身上,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当行业都在追逐 “苹果同款” 时,有人选择在硬件体验上做深,再用生态协同打开新空间。这或许,就是 MR 赛道破局的关键。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