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动作频频:从巨额融资到千亿元计划,收购争议引行业讨论
智元的 “黑马” 姿态早已显露。今年年初,公司接连完成多笔巨额融资,腾讯、京东等产业巨头纷纷入局;6 月,又与高瓴资本联手成立数亿元产业基金,专注早期投资。此次大会上,智元再进一步,宣布启动规模达千亿元的 “A 计划”,持续加码具身智能赛道。而更早前的 7 月初,智元收购 A 股上市公司的消息曾引发行业震动。作为具身智能领域首个收购案例,这一动作 24 小时内迅速发酵,被部分同行质疑为 “走捷径的非健康上市路径”。对此,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回应称:“新生事物需要全方位创新,包括资本层面。这符合国家支持方向,能让我们更快利用资金和市场资源,加速产品与研发落地。”
商业模式锚定 “伙伴优先”:先 toB 再 toC,共建行业解决方案
在业务策略上,智元明确 “先 toB 再 toC” 的路线。邓泰华强调,当前重心是服务大客户,且销售模式将从 “直销为主” 转向 “伙伴优先”—— 把合作伙伴推到前端,预计明年伙伴渠道占比将大幅提升。未来,智元计划与各行业伙伴联合打造具身智能专属行业解决方案,形成生态协同。
姚卯青深度解读:价格、合作、供应链与创新的底层逻辑
在与媒体的对话中,智元合伙人姚卯青进一步阐释了公司的核心策略,从市场竞争到供应链布局,回应了行业关切:
- 为何公开产品价格?
姚卯青认为,行业发展至今,信息透明度已大幅提升,B 端与 C 端用户的认知也更成熟。“我们有信心通过产品力制定合理且有竞争力的价格,这符合长期发展规划。” - 密集携手上市公司的底层逻辑?
作为初创企业,智元定位 “通用机器人平台”,专注标准化硬件、软件平台与算法基座,不可能独立覆盖所有行业。而上市公司在资金、人才、行业积累上的优势,与智元的技术能力形成互补。“我们提供稳定的硬件和低门槛的 AI 基座,伙伴深耕行业落地,实现 1+1>2。” - 投资供应链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供应链决定商业成败的基础。” 姚卯青直言,设计研发决定上限,而供应链的产能、品质与交付能力决定下限。智元重点布局传感器、计算单元、关节执行机构等核心环节,优先选择 “有决心 + 有能力” 的伙伴:既要坚定看好人形机器人赛道,愿意早期投入;也要具备机电软硬件一体化的全栈能力,能配合定制化需求。 - 内部如何推动技术商业化?
智元采用 “中台赋能” 模式:经营业务部搭建基础技术能力,同时支持六个产品平台。内部设有前沿科研团队(类似华为 2012 实验室),专注无明确 KPI 的探索;另有落地团队负责将技术打磨至行业可用状态,覆盖算法、数据基建、仿真工具等全链条,确保产品具备 “作业智能”。 - 为何外界觉得智元 “缺乏记忆点”?
姚卯青坦言,智元融资顺利,无需依赖 PR 炒作,更专注于产品研发。“过度曝光会消耗资源,干扰研发主线。” 他强调,智元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 “上肢作业能力”,而非单纯的运动控制 —— 下半年将发布多项行业应用成果,让机器人从 “情绪价值” 走向 “生产力工具”。
从资本布局到业务落地,从供应链把控到技术深耕,智元正以 “低调务实” 的风格,在具身智能赛道加速奔跑。邓泰华的首次公开亮相,不仅揭开了这家独角兽的神秘面纱,更释放出其扎根行业、长期主义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