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暴雨山洪:防洪如何 “为水让路”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的山洪惨剧,12 名野外露营者不幸遇难,这起沉痛事件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的城市防灾体系之上。当北方多地频频遭遇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的山洪惨剧,12 名野外露营者不幸遇难,这起沉痛事件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的城市防灾体系之上。当北方多地频频遭遇突破历史纪录的暴雨,当传统防洪标准屡屡失效,我们究竟该如何重构与水相处的模式?带着这一系列核心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 "NBD")专访了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前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徐宗学教授,从水文规律、体系演进到实践方案,拆解城市防洪的破局之道。


一、北方暴雨 "异相" 背后:周期性、区域性与 "短板陷阱"

谈及近期北方少雨区接连爆发的极端降水,徐宗学首先纠正了 "异常" 的认知偏差 —— 从水文周期规律看,当前北方的多雨态势并非偶然。"以北京为例,2000 年至 2012 年 '7・21' 暴雨前处于枯水期,降水量持续偏少;但 2012 年至今已进入丰水期,降水增多符合自然周期变化。"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但今年北方暴雨的 "特别之处",在于其显著的区域性与分散性。"不同于 1998 年长江流域大范围暴雨,今年北京密云、河北涿州、易县等地的暴雨,都是集中在局部区域,缺乏明显规律。" 更值得警惕的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恰好击中了当前防洪体系的 "软肋"。
"这些地方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圈,也没被海绵城市建设覆盖,中小河流治理又没跟上,相当于防洪体系里的 ' 空白地带 '。" 徐宗学进一步指出,北方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风险点 —— 长期干涸的河道与河漫滩。"很多北方河流二三十年没发过洪水,老百姓觉得安全,就在河床堆垃圾、建农家乐,甚至在河漫滩盖房、种地。河漫滩土肥,庄稼长得好,但一旦洪水来,根本来不及反应。" 相比之下,南方因洪水频发,公众防洪意识远胜北方,这种认知差距往往成为灾害中的 "隐形杀手"。
 

二、我国防洪体系 70 年演进:从大江大河到 "韧性城市" 的思路跃迁

回顾我国防洪工作的转型历程,徐宗学将其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场标志性灾害推动升级。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是我国防洪体系的第一个 "转折点"。"当时国家投入数千亿元,重点治理长江、黄河、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持续十余年,让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随着大江大河治理见效,近十年防洪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国家每年给地方拨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推进的方式,逐步补齐中小河流的防洪短板。"
2012 年北京 "7・21" 特大暴雨,则直接将防洪焦点拉向城市内部,催生了 "海绵城市" 理念。"此后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早期的 ' 小海绵 '—— 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措施,到后来整合城市河湖、排水管网的 ' 大海绵 ' 体系,城市排涝能力明显提高。"
2021 年,国务院提出城市内涝治理 "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16 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防洪体系的层级:"源头减排应对 1—5 年一遇降雨,管网排放应对 5—10 年一遇,蓄排并举应对 10—50 年一遇,超标准暴雨则必须启动应急,核心是保人命。"
徐宗学特别强调,近年提出的 "韧性城市",是对海绵城市的进一步升级。"海绵城市主要解决中小降雨内涝,而韧性城市更强调灾后快速恢复 —— 比如洪水退后,如何迅速让水电、交通等城市生命线重新运转。"
 

三、海绵城市的 "极限":正视局限,学会与极端风险共存

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往往存在 "万能化" 误区。徐宗学直言:"海绵城市有用,但绝非一劳永逸。" 他以 2021 年郑州 "7・20" 特大暴雨为例,"那场雨远超海绵城市设计标准,此时必须启动 ' 超标应急 ',任何防洪设施都有承载力上限,不可能应对所有极端情况。"
他进一步拆解海绵城市的发展脉络:早期 "小海绵" 针对 1—5 年一遇降雨,如今 "大海绵" 虽整合了更多系统,但仍聚焦于常见降雨引发的内涝与污染问题。"遇到超标准暴雨,不能指望海绵城市 ' 兜底 ',必须提前转移人员,这是底线。"
这种认知的核心,是要建立 "与洪水共存" 的理性态度。"我们总希望通过工程措施消除风险,但现实是,人类的认知和技术始终有局限。韧性城市的理念,就是承认风险存在,通过提升灾后恢复能力,减少损失。"


四、南北方防洪 "差异化路径":从气候差异到 "一城一策"

南北方气候与水文条件的根本差异,决定了防洪技术路线必须 "因地制宜"。徐宗学分析道:"南方雨量足,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既美观又实用;北方干旱少雨,更适合建蓄水池、下沉式广场 —— 比如把体育场下沉 2 米,平时用,暴雨时当临时蓄水池,一举两得。"
而我国城市形态的多样性,更要求防洪方案必须 "一城一策":"山前平原城市防山洪,山坳城市防地质灾害,沿海城市防风暴潮,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沿江城市要兼顾大江大河行洪安全。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五、标准 "碎片化" 与空间 "被侵占":当前防洪的两大核心困境

谈及当前城市防洪的突出问题,徐宗学直指 "标准不统一" 的痛点。"现在有三套标准:住建部门排水标准是 2—5 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是 20—50 年一遇,水利部门河道防洪标准是 50—200 年一遇。三套标准分属不同部门,计算方法也不一样 —— 排水按降雨量,防洪按流量,根本没法协调。"
比标准混乱更严峻的,是天然蓄水空间的 "消失"。"沿江沿湖地区,很多湖泊、水塘被填平盖房;多山区域,天然山洪沟变成了道路或建筑。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行洪、蓄水空间,一旦被占,小风险就会变成大隐患。"
他建议,必须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计算方法,让排水、除涝、防洪标准衔接起来;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把被侵占的水体空间逐步抢回来,这才是提升调蓄能力的根本。"


六、老城区防洪:无需 "大拆大建","微创手术" 也能破局

老城区积水问题,常被归咎于管网老旧,但徐宗学认为,根源是 "历史欠账叠加空间挤压"—— 管网标准低、蓄水空间少、行洪通道堵。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 "微创手术式" 解决方案,核心是 "外排、下泄、蓄存" 三管齐下:
第一,适度提升管网排水能力,确保雨水能及时排出;第二,疏通河道,增强行洪泄流能力;第三,主动增加蓄水空间,比如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让城市 "能装水"。
"关键是推行 ' 平战结合 ' 的理念。" 徐宗学举例,北京温榆河公园就是典范,平时是休闲场所,暴雨时能当临时滞洪区;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更具参考性,在市中心保留了一条天然排洪沟,沟底平坦,平日供市民散步,暴雨时秒变行洪通道,"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防洪效果。"

排洪沟为图上贯穿城市的绿色区域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七、地铁与地下车库:防倒灌的 "分级防护" 与 "应急利用"

每次暴雨,地铁站和地下车库进水都是焦点。徐宗学认为,防护需分场景施策:
对地铁站,常规 20—30 厘米挡板应对平地积水足够,但低洼地段必须加强,"比如广州曾有地铁站进水,就是因为地处低洼,挡板高度不够,这类区域要针对性加高防护。"
对小区地下车库,"日常准备是关键"—— 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确保排水泵正常运行并配备应急电源;老旧车库改造时,不仅要强化入口防倒灌,还要优化周边排水路径,避免雨水往车库汇集。
更具突破性的思路是 "应急利用":"如果地下车库上方是绿地、广场,暴雨前可以把车辆转移,让车库临时蓄水,用局部可承受的损失,减轻整个城市的内涝压力。"


八、公众: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意识比措施更重要

"清理排水口落叶、储备沙袋,这些小事对应对小型内涝很有效,能为居民争取缓冲时间,是防洪的第一道防线。" 但徐宗学更强调,公众最需要补上的是 "避险常识课"。
"内蒙古山洪悲剧,本质是对洪水的敬畏不足。汛期绝不能在河道、河滩、沟道露营,这是底线常识,但很多人不知道。" 他坦言,过去北方宣传多聚焦 "节水",却忽视了 "防洪避险","社区应该定期普及知识,比如遇到洪水别外出、远离积水区、警惕积水中的电线,让公众真正认识到洪水的破坏力。"


九、终极建议:接受 "风险共存",重构 "人水和谐"

谈及对城市发展与公众认知的总体建议,徐宗学总结了三点核心:
第一,认清海绵城市的局限性,"它解决不了超标准暴雨,遇到极端情况,必须优先保人命,任何设施都有上限。"
第二,公众要树立 "与洪水共存、与风险同在" 的理性认知,"人水和谐不是消灭洪水,而是学会适应,在发展中给洪水留空间。"
第三,城市防洪的本质,是 "还历史欠账"。"结合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多建一点蓄水空间,多留一点行洪通道,用工程措施加非工程措施,提升城市韧性。我们无法消除所有风险,但可以让城市在风险中更安全、恢复更快。"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