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 AI 赛道上,Meta 曾是最不计代价的 “冲刺者”—— 扎克伯格亲自下场挖人、亿元级薪酬包成常态、组织结构为抢人才反复拆解;但短短半年后,这家巨头突然踩下刹车:AI 部门全面冻结招聘,内部人员流动被严格管控,连对外解释都轻描淡写为 “基础性组织规划”。
这场从 “油门踩满” 到 “急刹降温” 的反转,背后藏着 Meta AI 战略的深层焦虑:天价挖来的 50 位顶尖人才(四成来自 OpenAI、两成来自谷歌),究竟是突破超级智能的 “王牌军”,还是引发内耗、吞噬成本的 “包袱”?华尔街与硅谷的目光,正死死盯着这场豪赌的最终走向。
上半场:狂飙式抢人,Meta 把 AI 人才战玩到 “野路子”
2025 年上半年的 Meta,在 AI 招人大战里的打法只有一个字:“狠”。它彻底颠覆了硅谷传统招聘流程,甚至跳出了 “猎头 - HR - 面试” 的常规框架,让 CEO 扎克伯格直接下场 —— 无论是 OpenAI 的核心研究员,还是谷歌 DeepMind 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收到的第一份邀约,来自扎克伯格本人的邮件或 WhatsApp 消息,走的是 “CEO 绿色通道”,签约速度以天计算。更颠覆行业认知的是 “天价薪酬包”。在 Meta,AI 人才的签约金不再是千万美元级别,而是直接迈入 “亿级时代”:普通研究人员能拿到四年 3 亿美元的薪酬包,个别顶级人选的报价据传高达 15 亿美元,堪比足球巨星的转会费。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被 Meta 重金挖来的人才中,华人面孔占比显著,成为其 AI 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快速补全人才版图,Meta 还玩起了 “反向收购式挖人(reverse acquihire)” 的野路子 —— 不同于传统 “收购公司整合团队” 的模式,Meta 只瞄准初创公司的核心人才:直接挖走技术灵魂人物,让初创公司继续存续却因失去核心而逐渐萎缩。最典型的案例是引入 Scale AI 联合创始人 Alexandr Wang:为了让他出任首席 AI 官,Meta 直接付出了约 140 亿美元的少数股权投资;此外,Meta 还通过注资 Nat Friedman(前 GitHub CEO)与 Daniel Gross(曾与 OpenAI 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共创 Safe Superintelligence)主理的基金,将这两位行业大佬纳入麾下。
这种近乎 “掠夺式” 的挖人,让竞争对手怨声载道。OpenAI 管理层曾公开吐槽 Meta “疯狂得离谱”,甚至用 “有人闯进家里偷东西” 形容自家人才流失的场景;到 2025 年中,Meta 已打包吸纳了至少 50 名来自对手的 AI 核心人才,其中四成来自 OpenAI、两成来自谷歌,堪称 “半年内重组了半个硅谷 AI 圈”。

下半场:急刹冻结招聘,内部早已暗流涌动
就在外界以为 Meta 会继续 “砸钱抢人” 时,2025 年 8 月中旬,一则 “AI 部门冻结招聘” 的消息突然传出:不仅对外扩编全面暂停,内部 AI 人员跨团队流动也被明令禁止,必须经过高层特批才能调动。Meta 官方对此的解释轻描淡写 ——“预算季结束,先把‘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新架构定型”;但剥开官方话术,内部的动荡早已浮出水面。
首先是组织架构的 “反复折腾”。经过半年内数次重组,Meta 最终将所有 AI 业务整合进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拆分为四个部门:负责 AGI 前沿研究的 TBD Lab(新招人才主要集中于此)、对接产品落地的 AI 产品团队、搭建技术底座的基础设施团队,以及保留长期探索职能的 FAIR(Meta 原人工智能实验室)。但这种 “大合并” 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 此前不同 AI 团队因 “计算资源分配”“技术路线分歧” 频繁内斗,新人才涌入后,“位置争夺” 与 “理念冲突” 更趋激烈。硅谷有工程师调侃:“Meta 把几十位 A 级球员塞进同一个更衣室,却没定好谁打主力、用什么战术,冲突是早晚的事。”
更致命的是 “旧部流失 + 新业务遇挫” 的双重打击。今年春季,Meta 寄予厚望的 Llama 大模型表现不及预期,不仅在内部遭尖锐批评,社区口碑也从 “期待” 转向 “平淡”;负责 Llama 系列的 “AGI Foundations” 团队直接被解散,部分成员计划离职。另一款瞄准前沿领域的代号 “Behemoth” 的模型,甚至因测试成绩不理想被直接砍线。
与此同时,核心旧部开始密集出走:Meta 前 AI 研究负责人 Joelle Pineau 年初离职加入 Cohere,Llama 项目核心研究员 Angela Fan 转投 OpenAI,生成式 AI 副总裁 Loredana Crisan 跳槽到 Figma 任首席设计官;再叠加 8 月部分员工期权归属窗口期,Meta 彻底进入 “旧部批量出走、新人集中入列” 的换血期。
此时冻结招聘,对 Meta 而言更像是 “无奈的止损”—— 在继续扩张前,必须先稳住内部动荡的 “基本盘”,避免内斗与人才流失的 “噪声” 进一步扩大。
内外夹击:华尔街的警告,成压垮扩张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内部动荡是 “隐性焦虑”,那么华尔街的压力就是 “显性危机”—— 扎克伯格 “狂撒钱抢人” 的爽感,最终要面对资本市场的冰冷拷问:这些天价投入,何时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回报?2025 年 8 月,摩根士丹利在研究报告中直接向 Meta 发难:包括 Meta 在内的科技巨头,向 AI 人才发放的股权规模正持续膨胀,若这些投入无法在合理时间内转化为 “可计量的现金流”,不仅会削弱公司的股票回购能力,还会直接压缩股东回报。报告尖锐指出:“重金挖人可能推动 AI 突破,也可能只是稀释股东价值的‘无效狂欢’。”
市场的反应比分析师的警告更直接。8 月下旬,硅谷科技股集体遭遇 “AI 开支焦虑” 回调,Meta 股价连跌多日 —— 并非市场看衰 AI,而是对 “投入产出比” 的担忧达到临界点:若几千亿美元的 AI 投入,最终只换来几百亿美元的收入,资本市场绝不会买账。更微妙的是,OpenAI CEO Sam Altman 近期公开表示 “AI 热潮存在泡沫特征”,这一言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科技巨头 AI 投入的怀疑。
Meta 自身的财务数据,也让投资者的焦虑难以平息。2025 年,Meta 将资本开支指引上调至最高 720 亿美元,核心去向正是 “AI 基建” 与 “人才成本”—— 数据中心疯狂在建、GPU 采购量持续加码、人才薪酬不断冲高,直接导致利润端被严重挤压。
在这样的压力下,“冻结 AI 招聘” 成了 Meta 向市场释放的 “控成本信号”。尽管首席 AI 官 Alexandr Wang 仍坚称 “Meta 在加大对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投入,相反报道均为错误”,但资本市场早已看穿:这场 “急刹”,既是内部组织的 “止血”,也是对外部压力的 “妥协”。

生死赌局:是 “战略性换挡”,还是 “无序冲刺后的力竭”?
从疯狂抢人到冻结招聘,Meta 的矛盾动作背后,是一场关于 “超级智能” 的生死赌局 —— 扎克伯格豪掷重金挖来的 50 位顶尖人才,赌的是 Meta 能在 AGI 赛道上率先突破;而这场赌局的结果,将直接决定 Meta 的未来命运。如果这些人才能在未来一年内拿出实质性成果 —— 无论是 Llama 模型的迭代突破,还是 AGI 研究的关键进展,那么眼下的 “冻结招聘” 会被历史定义为 “战略性换挡”:在快速扩张后及时梳理架构、控制成本,为下一轮突破蓄力,华尔街的焦虑也将随之平息。
但如果这一年的投入,最终只换来 “平淡的技术进展” 与 “持续的内部内耗”,那么 “冻结招聘” 只会被视作 “无序冲刺后的力竭”—— 暴露的是 Meta 在 AI 战略上 “方向模糊” 与 “节奏失控” 的硬伤:既没能用天价薪酬换来技术壁垒,也没能用大量人才构建高效团队,最终陷入 “成本失控 + 人才流失” 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的每个月,都是这场赌局的 “关键赛点”。Meta 的 AI 团队能否磨合出协同效应?新架构下的技术研发能否提速?AI 投入能否看到回报的曙光?答案将逐一揭晓,而每一个答案,都在改写 Meta 的 AI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