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风口、不赶热潮,vivo 为何坚定押注 MR 赛道?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过去两年,科技行业的风向跑得飞快。大模型掀起的智能革命尚未降温,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资本新宠;在消费电子领域,轻巧便携的 AI 眼镜、AI 玩具更是凭借 “低门槛、高适配&rdqu
过去两年,科技行业的风向跑得飞快。大模型掀起的智能革命尚未降温,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资本新宠;在消费电子领域,轻巧便携的 AI 眼镜、AI 玩具更是凭借 “低门槛、高适配” 的特性,迅速成为投资人和媒体追逐的焦点 —— 整个行业都在朝着 “轻量化、快落地” 的方向狂奔。
但在追逐轻量化、低成本的热潮中,有一个赛道正悄然穿越周期 —— 混合现实(MR)。它没有 AI 眼镜那样的高曝光度,却始终在技术迭代中积蓄力量。行业共识早已明确:MR 尚未抵达真正的爆发 “奇点”。即便是苹果在 2024 年推出的 Vision Pro,也并非为 “引爆市场” 而来,更多是扮演了 “范式探索者” 的角色 —— 用十年研发为空间计算定下调性,为行业未来的爆发积蓄势能。
苹果的尝试,确实揭开了下一代人机交互的面纱。但高昂的硬件成本(2.5 万元起步)、封闭的系统生态,以及超过 600g 机身带来的佩戴局限,让多数厂商望而却步。短期内,大家更愿意选择 “AI + 轻量化眼镜” 的路径打开市场,可这并不意味着 MR 的价值被削弱。相反,它仍是公认的 “下一代智能终端核心形态”,只是行业还在等待技术成熟、成本下探的关键拐点。
就在这时,vivo 选择了一条 “逆风口” 的路。2024 年 8 月中旬,vivo 会客厅 - Vision 探享会上,历时数年打造的 MR 产品 ——vivo Vision 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正式亮相。这款完成度极高的设备,绝非临时起意的 “跟风之作”:熟悉 MR 领域的人都清楚,一套成熟的 MR 系统需要攻克硬件集成、空间感知、低延迟交互等数十项难题,背后是海量的技术积累与长期打磨。vivo 的入局,更像是一场基于技术预判与战略布局的 “精准落子”。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现场致辞


从 “幻灭低谷” 到 “复苏前夜”:MR 正在穿越周期

科技行业的 “加德纳曲线”(技术成熟度曲线),几乎是 MR 行业过去几年的 “写实剧本”。这条曲线将技术发展分为萌芽、过热、低谷、复苏、成熟五个阶段,而 MR 的起起落落,恰好踩中了每一个关键节点。
上一轮 MR 的 “过热期” 出现在 2020 年前后:疫情催生的居家娱乐需求,叠加 Meta Quest 系列的体验升级,让这款头显出货量突破千万。彼时,行业普遍乐观认为,MR 很快会迈入 “亿级出货” 的爆发期。但现实很快降温 —— 交互体验的不足、内容生态的断层,让 MR 出货量增速逐渐放缓,行业随之滑入 “幻灭低谷”。
即便苹果 Vision Pro 的发布重新唤起了市场对 “空间计算” 的关注,却也没能扭转这一趋势。这款产品虽以眼动追踪、手势交互重构了 “空间交互范式”,但笨重的机身、高昂的价格与封闭的生态,再次撞上了 “普及难” 的天花板。与此同时,AI 大模型的爆发让行业注意力进一步转向 “更轻、更便宜” 的智能眼镜 ——IDC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 1280 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 26%),核心驱动力正是 AI 眼镜。这让不少人误以为,MR 赛道早已 “过气”。
但真相是,MR 正在 “幻灭低谷” 中完成技术沉淀。过去两年,支撑 MR 的关键技术正加速成熟:芯片、Micro-OLED 显示等核心元器件性能持续提升,成本却不断下探;眼控、手势识别的精度与响应速度迭代升级;更重要的是,AI 大模型催生的 LUI(语音用户界面),恰好适配了 MR 的 “无外设交互” 需求,为体验优化提供了新变量。
正是看到了 “技术复苏” 的信号,vivo 没有盲目跟风投入 AI 眼镜风口,而是选择深耕 MR 这一 “更高难度赛道”。这看似不符合 “风口逻辑”,实则是双重预判的结果:一方面,MR 即将进入消费级市场的快速增长拐点;另一方面,MR 与 vivo 自身的技术能力圈(显示、影像、AI、系统集成)高度契合,是长期主义下的最优解。
值得注意的是,vivo 并非孤例。谷歌近期也在加速推进 Android XR 项目,安卓阵营对空间计算的布局已悄然启动 —— 而 vivo,是第一个真正将 “安卓 MR 产品” 落地的玩家。


安卓阵营的 “破局者”:vivo Vision 的技术突围

当前的 MR 市场,呈现出 “两极分化” 的格局:苹果 Vision Pro 以封闭生态占据高端探索赛道,谷歌 Android XR 仍停留在平台筹备阶段,安卓硬件厂商中,真正将 MR 作为长期技术路线并持续投入的,唯有 vivo。
此次发布的 vivo Vision 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绝非 “概念机” 或 “技术试水”,而是 vivo 过去数年在 MR 领域系统性投入的 “阶段性答卷”。从硬件设计到交互体验,这款产品都在针对性解决当前 MR 的核心痛点,更展现了安卓阵营在空间计算领域的突破潜力。

vivo Vision探索版

首先是 “佩戴体验” 的优化 —— 这是苹果 Vision Pro 最受诟病的短板之一。Vision Pro 超过 600g 的机身,即便经过人体工学优化,也难以支撑用户长时间使用。而 vivo Vision 将整机重量控制在了 398g,更针对国人脸型设计了 4 种尺寸的遮光面罩与 8 款贴合泡棉,搭配单环、双环两种绑带方案,让不同用户都能找到 “轻量化且贴合” 的佩戴方式,为 “长时间使用” 扫清障碍。
其次是 “显示与交互” 的升级,这是 MR 体验的核心。vivo Vision 搭载了最新的 Micro-OLED 屏幕,双目分辨率达到 8K—— 相当于将三台 vivo X200 Ultra 的像素点压缩到邮票大小的屏幕上,其空间分辨率 PPD(头显核心指标,数值越高越清晰)达到 38,远超 Vision Pro 与 Meta Quest 2,彻底解决了传统 MR“画面模糊、颗粒感重” 的问题。
交互层面,vivo Vision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 “无外设空间交互体系”:支持高精度眼动追踪与手势识别,用户无需手柄即可完成 “注视 - 点击”“手势抓取” 等操作;而核心的 VST(视频透视)技术,通过低延迟算法将全链路延迟控制在 13ms,远低于人类感知阈值(20ms),大幅降低了因延迟导致的晕动症,让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更自然。

用户现场体验vivo Vision

在应用场景的探索上,vivo Vision 也已展现出清晰的落地路径,覆盖生活、办公、多端协同三大核心需求:
  • 生活娱乐场景:用户可通过设备实现 “巨幕观影”(等效于 1000 英寸屏幕)、空间照片 / 视频回放,还能体验沉浸式全景互动视频与定制化 MR 游戏,打破传统娱乐的 “平面局限”;
  • 办公效率场景:支持多虚拟屏幕窗口并行显示,用户可在同一物理空间处理多个任务,替代传统桌面显示器;更提供沙漠、梯田、雪山等 “高沉浸度空间环境”,帮助用户隔绝外界干扰,提升专注度;
  • 多端互通场景:兼容 PC 串流、PCVR 串流与手机投屏功能,让手机、PC 的小屏内容无缝切换至 MR 的 “空间大屏”,实现 “跨设备沉浸体验”。
要知道,从 0 到 1 构建一套 MR 系统,难度远超手机或 PC 的迭代升级 —— 它涉及几十种核心器件的整合、复杂场景的适配,以及软硬一体的系统级优化。vivo Vision 能实现落地,核心依赖于其 30 年积累的技术护城河:显示技术、影像感知、AI 算法、系统集成能力,甚至是消费电子供应链的整合经验。正如 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所言:“vivo 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基于过去 30 年的核心能力,才敢在 MR 领域迈出这一步。”
这份 “答卷”,不仅为 MR 行业的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 “安卓方案”,更让整个安卓阵营看到了空间计算的落地可能。


不止于一款产品:vivo 的 “智能家庭” 长期赌局

2024 年,是 vivo 成立三十周年。从早期的电话机、音乐手机,到引领拍照手机浪潮,再到打造 “蓝科技” 技术品牌、构建芯片、影像、操作系统、大模型的自研技术栈,“长期主义” 始终是 vivo 发展的内核。在这个节点推出 vivo Vision,绝非 “单一产品的尝试”,而是 vivo 迈向 “后智能手机时代” 的战略起点 —— 以 MR 为核心,构建下一代智能终端体系。
胡柏山在探享会上的表述,早已揭示了 vivo 的长远布局:“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 AI、影像和 MR 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 - 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从技术逻辑来看,MR 与 vivo “家庭机器人” 的长期目标(未来 5-15 年)高度绑定。空间感知与空间计算,既是 MR 系统的核心能力,也是家庭机器人实现 “类人交互” 的关键瓶颈。
以 MR 的办公场景为例:vivo Vision 需要精准感知用户所处的真实环境,将其转化为数字模型并传输到屏幕上,再实时叠加虚拟屏幕、3D 物体,还要支持用户与虚拟元素的互动(如触屏、敲键盘)。这套 “感知 - 建模 - 交互” 的技术体系,恰好能解决家庭机器人的核心痛点 —— 当前家用机器人难以精准识别复杂的家庭环境,更无法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而 MR 的感知系统、空间模型与交互算法,能让机器人 “看懂” 真实世界、“理解” 用户指令,成为其 “类人化” 的关键跳板。
换言之,MR 对 vivo 而言,从来不是一条孤立的产品线,而是通往 “智能家庭生态” 的 “技术枢纽”。围绕 MR 构建的空间计算能力,既能服务于当前的消费电子场景,也能为未来的家用机器人、智能设备联动提供底层支撑 —— 这些不同形态的终端,共享着相同的技术底座(感知、AI、系统集成),形成了 “技术复用、协同进化” 的战略闭环。
过去三十年,vivo 在终端技术演进中始终坚持 “扎根长赛道”:用 10 多年时间构建起设计、影像、系统、性能的底层能力;未来十年,vivo 的目标更为宏大 —— 不再局限于 “做一台更好的手机”,而是打造一个连接人、空间、设备与 AI 的 “全新终端生态”。
vivo Vision,是这个生态的第一块拼图,但绝不会是最后一块。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款 MR 设备的实验,更是 vivo 对 “空间计算 + AI + 家庭机器人” 融合的长期探索 —— 当这些技术最终落地,一个全新的智能家庭时代,或许才真正拉开序幕。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