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业务陷 “双重绞杀”:销量连跌与产品荒叠加
特斯拉正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销售寒冬。2025 年第二季度,其全球汽车销量同比暴跌 13.5%,而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已达 13%,连续两个季度的双位数下滑,彻底打破了过去数年的增长惯性。更棘手的是,销量压力背后是严重的 “产品荒”——Cybertruck 作为过去五年唯一的新车型,市场表现未达预期;原本被寄予 “走量” 厚望、售价 25000 美元的 Model 2,在去年被马斯克紧急叫停开发,当投资者追问重启时间表时,得到的回应却是 “重心转向无方向盘 / 踏板的 Cybercab”。在新品缺位的情况下,特斯拉只能选择 “以价换量”。车辆工程副总裁 Lars Moravy 直言 “月供是我们汽车最大的差异化因素”,但这一策略却遇上了整体市场的降温:据 Cox Automotive 统计,美国第二季度电动汽车整体销量下降约 7%,福特、现代、起亚等竞品同期电动车销量均大幅下滑,即便通用汽车凭借新车型实现增长,也未能扭转行业颓势。多重压力下,市场对特斯拉即将于 7 月 23 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预期悲观 —— 分析师预测营收将下降 10%,利润跌幅更逼近 20%。

二、内忧外患加剧动荡:高管离职与政治争议拖累品牌
外部层面,马斯克的政治活动正持续反噬特斯拉品牌。这位世界首富此前为帮助特朗普当选花费近 3 亿美元,但近期却在社交媒体上与特朗普爆发两次公开争执,从 “盟友” 沦为 “互撕对象”;更早些时候,马斯克公开炮轰美国 “大漂亮法案”,进一步将企业置于政治争议的中心。对于依赖消费者信任的汽车品牌而言,创始人的争议性言论正逐渐侵蚀用户好感,成为销量之外的另一重隐忧。
三、马斯克的 “城堡愿景”:押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估值鸿沟凸显
马斯克的规划极具野心:他正全力推进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落地,宣称该项目未来可能为特斯拉新增 5 万亿至 10 万亿美元市值,甚至预计到 2026 年底,美国道路上将出现数十万辆完全自动驾驶的特斯拉汽车。尽管当前特斯拉近 1000 亿美元年收入中,四分之三仍来自汽车销售,但他已明确告知投资者,自己的重心已彻底转向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
这种战略转移直接催生了特斯拉市值的 “割裂”:其当前近 1 万亿美元的估值,被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是 “愿景支撑型”——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Adam Jonas 在 5 月报告中指出,多数投资者对特斯拉核心汽车业务的估值仅为每股 50 至 100 美元,而当前股价约 300 美元,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市值依赖于马斯克对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 “承诺”,而非现实业务表现。这种估值鸿沟,既是市场对马斯克未来想象力的押注,也暴露了 “现实困境” 与 “未来期望” 之间的巨大落差。
四、未来悬念:愿景能否填补现实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