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持续多年的万亿级豪赌,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更承载着美国重构高端工业体系的野心。但制造业的迁徙从非政治口号所能左右,美国的 “回流梦” 究竟进展如何?又为何屡屡陷入 “雷声大、雨点小” 的困境?
一、从警醒到共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 20 年序幕
美国对制造业的焦虑,早已埋下伏笔。2007 年,美国制造业供应链脆弱性指标突破 10%,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2008 年金融危机更是一记重击,彻底打破了 “第三产业至上” 的神话 —— 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就业流失、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暴露无遗,也让美国社会集体反思:失去实体工业的支撑,经济繁荣终将是空中楼阁。自此之后,尽管美国社会因贫富差距、种族矛盾陷入深度割裂(红州与蓝州对立、精英与平民分化),但 “让制造业回家” 却成为两党罕见的底层共识,历经三任政府形成政策接力:
- 奥巴马时期:提出 “重振美国制造业” 战略,以基建投资为抓手,试图激活传统工业基地;
- 特朗普时期:将 “复兴制造业” 作为 “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核心,通过关税壁垒、贸易协定(如美加墨协定)倒逼产业回流;
- 拜登时期:加码《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聚焦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领域,推动电子工厂建设规模大幅扩张。
回流的初步迹象与隐忧
经过近 20 年的政策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确实显现了一些积极信号:- 就业与投资回暖:制造业就业人数从 2013 年的低谷小幅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等指标也呈现止跌迹象;

- 供应链多元化:美国自中国进口份额从巅峰时的 22% 降至 15% 以内,自墨西哥、越南等地区的进口占比显著提升(越南进口份额增加 2 个百分点)。

但这些迹象更像是 “延缓衰退”,而非 “真正复兴”:
- 核心指标持续下滑: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10 年的 11.9% 降至 2023 年的 10.2%,仍在 “钝刀子割肉”;
- 贸易逆差再创新高:2023 年美国贸易逆差达 1.1 万亿美元,较 20 年前翻倍 —— 这一反映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直接戳破了 “回流成效” 的泡沫;
- 劳动生产率掉头向下:2010 年后,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持续下滑,而产业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区,本就是经济规律的必然(正如中国纺织业外迁不可逆转)。

图: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生产率 资料来源:HTI
二、行业分化:那些 “救得回” 与 “救不回” 的产业
从总量看,美国制造业难返历史巅峰,但结构上呈现明显的 “冰火两重天”—— 部分细分领域借政策与技术优势逆势增长,而政府全力扶持的核心产业却屡屡碰壁。逆势突围的细分领域
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美国仍保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且在回流政策加持下,全球竞争力持续回升:- 化工产业: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工生产国(2025 年市场规模占全球 15%),美国凭借两大优势站稳脚跟:一是能源成本(天然气价格长期低于全球,乙烯、聚乙烯出口占国内产量 45%),二是高端技术(陶氏化学占据全球 80% 光刻胶市场份额,受益于半导体回流需求);
- 页岩油与油服:2006-2010 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超 20 倍,天然气占比从 1% 升至 20%,2009 年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直接带动油服、采掘业跃升;
- 商业航天:SpaceX 以 “硅谷模式” 颠覆行业,可重复火箭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传统火箭的 1/10(单次约 2000 万美元),年发射超百次,Starlink 部署超 5000 颗卫星构建全球低轨通信网络;

图:美国部分制造业产业优势 资料来源:UN Comtrade,中金公司
- 高端装备:医疗器械、内燃机、货运车等领域,美国的全球比较优势系数从 “接近拉平” 回升,技术壁垒仍是核心护城河。
难挽颓势的核心产业
相较于少数领域的亮眼表现,美国政府投入最多资源的半导体、汽车、3C 等 “支柱产业”,却陷入 “越救越难” 的困境:- 半导体制造:作为半导体发明国,美国仅存英特尔这棵 “先进制程独苗”,此前格罗方德已停止先进制程研发;即便《芯片法案》提供巨额补贴、强迫台积电赴美建厂,2022 年仍有 40%(840 亿美元)补贴项目延期或暂停 ——Wolfspeed(曾是 SiC 衬底全球第一)破产,英特尔濒临崩溃,与台积电、三星差距持续拉大;
- 汽车工业:美国汽车产量跌破 150 万辆,电动化转型更是 “外强中干”:2025 年美国电池产能预计达 421.5GWh(较 2024 年翻倍),但核心原材料(锂、镍)依赖进口、技术依赖宁德时代等亚洲企业;更讽刺的是,2024 年每辆 “美国制造” 电动车含 40% 墨西哥零部件,较三年前提升 15 个百分点,本土产能实则靠墨西哥 “输血”;

图:美国汽车产量持续走低 来源:国泰海通
- 3C 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领域,3C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 2020 年的 12.7% 降至 2023 年的 10.8%,电子产品组装、元器件环节已全面落后于东亚。

图: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结构(内圈2008,中圈2020,外圈2023) 资料来源:CEIC,申万宏源
三、成本模型:解开 “制造业难回流” 的关键密码
为何美国倾注举国之力,仍难让制造业 “回家”?答案藏在 “成本与效率” 的核心博弈中。通过对比美国与东亚(以中国为代表)的制造业成本结构,可清晰看到问题的症结。
成本结构的 “优与劣”
成本项 | 美国情况 | 东亚(中国)情况 | 对比结论 |
---|---|---|---|
人力成本 | 制造业年薪约为中国的 5 倍(中西部约 4 倍) | 中端制造业平均时薪显著低于美国 | 美国核心劣势 |
能源与土地 | 中部工业电价 6 美分 / 度,低于中国工业用电 | 工业用电成本高于美国中部 | 美国局部优势 |
厂房与设备 | 政府补贴 + 税收优惠,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 无专项补贴(部分地区有,但力度弱于美国) | 美国局部优势 |
产品售价 | 关税加持下,本土产品售价较进口高 30% | 出口美国需承担关税,终端售价无优势 | 美国政策红利 |
模型推演:中端制造业 “赔本”,高端靠 “溢价” 续命
以 “中端制造业”(如汽车,毛利率 20%-30%)为例:即便美国企业享受 30% 的售价优势、能源与补贴红利,高昂的人力成本仍会吞噬利润 —— 最终毛利率仅 8%,扣除研发、税费后基本 “赔本赚吆喝”。这也是服装、电子组装等低毛利率行业(低于 20%)完全无法回流的核心原因。而 “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设备、航空航天)能存活,关键在于 “技术溢价”:美国应用材料、拉姆的半导体设备,售价较中国同类产品高 50%-100%,品牌与技术壁垒对冲了人力成本劣势,最终毛利率可达 60%,略高于中国企业。
但这种优势存在 “致命漏洞”:一旦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封锁(如锂电池领域已实现),美国的技术溢价会快速崩塌,毛利率可能骤降至 30% 左右,相关产业将再无翻盘机会。
四、未来博弈:效率才是制造业的 “最终裁判”
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本质是一场 “以时间换空间” 的豪赌:用补贴和关税筑起 “高墙”,守住高端产业的护城河;但中低端产业因效率劣势,早已无险可守。从政策、行业到成本模型的分析,可得出两个核心结论:
- 中国中低端制造业的 “不可替代性”
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合理的成本结构,让中国仍是全球中低端制造业的核心枢纽。美国即便通过关税、补贴试图转移产能,最终也只是 “中国企业外迁到墨西哥、越南”(如美国自东南亚进口份额提升,多为中国企业海外产能),而非 “制造业真正回流美国”。这也是中国在关税战中始终保有底气的关键。 - 美国高端制造业的 “护城河与风险”
通过 “小院高墙” 和巨额补贴,美国暂时维持了高端制造业的产能与优势,但这种优势高度依赖 “技术垄断”。一旦中国在半导体设备、精密化工等领域实现突破,美国的技术溢价将快速消失,高端产业的 “回流神话” 也会随之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