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的商业化迷途:会复刻 Google 的发展路径吗?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AGIX 的诞生,源于我们对 “如何捕获 AGI 时代核心收益(beta 与 alphas)” 这一关键问题的深度叩问。在我们看来,AGI 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未来 20 年最具颠覆性的科
AGIX 的诞生,源于我们对 “如何捕获 AGI 时代核心收益(beta 与 alphas)” 这一关键问题的深度叩问。在我们看来,AGI 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未来 20 年最具颠覆性的科技范式转换 —— 其对人类社会运行逻辑的重塑力度,将媲美甚至超越互联网革命。正因如此,我们赋予 AGIX 一个清晰的定位:成为衡量这一新范式的核心指标,一如互联网时代的纳斯达克 100 指数(Nasdaq100),为市场提供感知 AGI 进程的 “标尺”。
而 “AGIX PM Note”,则是我们记录 AGI 演进轨迹的思考载体。我们希望借鉴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雷・达里奥(Ray Dalio)、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等传奇投资者的 “分享式洞察” 精神,与所有 AGIX 建设者(builders)并肩,不仅见证、更深度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
 

一、AI 商业化的路径博弈:OpenAI 的 “CPA 尝试” 与 Google 的 “CPC 帝国”

当 GPT-5 发布后,Semianalysis 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GPT-5 的 “路由器” 功能或成 AI 聊天机器人(chatbot)的商业化核心引擎。这一判断的底层逻辑,直指 AI 与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本质差异 —— 传统科技公司服务新增用户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如搜索引擎的单次查询增量成本可忽略),但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与大语言模型(LLMs)打破了这一规律:资金、算力与答案质量之间存在直接正相关,用户为高价值问题投入更多算力开销,才有可能获得更精准的结果。
基于此,OpenAI 为 GPT-5 设计的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通过识别用户的高价值需求(如订票、购物),由 AI 助手完成全流程服务,再以 “抽成(Take Rate)” 模式从商家分成 —— 这为其近 9 亿免费用户的变现提供了可行性。但这一模式能否复刻 Google 的商业化成功?我们需从 “模式本质”“现实挑战” 两大维度展开对比。

1. 模式本质:OpenAI 的 “CPA 倾向” vs Google 的 “CPC 根基”

Google 的商业化帝国,长期以 “按点击付费(CPC,Cost per Click)” 为核心 —— 尽管后续衍生出按千次展示付费(CPM)等模式,但 CPC 仍贡献了其广告收入的 70% 以上。这种模式的核心是 “流量驱动”:用户每一次搜索、广告主每一次展示,都能触发实时竞价,覆盖从几美分到上百美元的全价位区间,适配海量长尾需求与行业,可承载亿级用户与广告主的并发投放,颗粒度与扩展性极强
相比之下,OpenAI 当前探索的变现方案,更接近 Google 体系中占比仅 10% 的 “按行动付费(CPA,Cost per Action)” 模式 —— 即 “按效果付费”,仅当用户完成注册、下单等最终转化行为时,广告主才付费。CPA 的天然适配场景是高转化率业务(如电商、SaaS),但对转化率、投资回报率(ROI)要求极高;而 Google 体系中贡献核心收入的领域(机票、酒店、金融产品、法律服务),却始终依赖 CPC,核心症结在于 “转化链路的复杂性”。

2. OpenAI 的现实挑战:归因难、巨头博弈与成本承压

CPA 模式在 Google 体系中占比低迷的核心问题,同样可能成为 OpenAI 的 “绊脚石”:
  • 归因与追踪困境:差旅、酒店、金融等产品的转化,往往不是 “一次点击 / 交互即可完成”—— 用户会多次比价、反复决策,甚至出现 “跨平台下单”(如在 ChatGPT 查询信息,却在第三方平台完成支付),导致 AI 服务的 “行为” 与最终 “转化” 断裂,数据追踪与归因难度极大。尽管 ChatGPT 的 Agent 能力可代用户完成比价、评估,看似缩短了链路,但现实中的 “巨头壁垒” 仍难以突破。
  • 行业巨头的 “去中介化” 抵制:近期亚马逊(Amazon)的动作极具代表性 —— 其更新网站 robots.txt 文件,明确禁止 ChatGPT、Anthropic Claude、Perplexity 等 AI 爬虫或 Agent 抓取商品数据。对于深耕多年、占据垄断地位的行业巨头而言,向 AI Agent 开放 SKU(库存单位)意味着 “失去用户触达权”,沦为被 “中介化” 的供应商,因此缺乏开放动力。最终结果或将是 “AI 平台与行业巨头的长期博弈”,导致商业化效率大幅降低。
  • 边际成本的 “不可承受之重”:LLMs 的核心痛点是 “边际成本随算力消耗线性增长”,而用户对高智能 Token 的需求近乎无上限。假设高价值问题的转化率为 2%(参考 Google 搜索广告平均 3.75%、电商类 2.8% 的转化率),则 98% 被判定为 “高价值” 的查询会产生高额 Token 消耗,却无转化收益 —— 这部分成本与 2% 转化带来的收入相比,孰高孰低仍未可知,免费用户的服务成本可能成为 OpenAI 的 “隐性负担”。

此外,从 “变现颗粒度” 来看,AI 助手的 “结果导向抽成” 模式远逊于 CPC:CPC 的变现可覆盖用户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而 AI 变现仅发生在 “高价值交易完成时”,且交易频率远低于普通搜索点击量 —— 这意味着 OpenAI 的商业化 “覆盖面” 与 “灵活性”,短期内难以匹敌 Google 的 CPC 帝国。


二、AI 原生商业模式的未来方向:从 “流量驱动” 到 “价值驱动”

既然传统 CPA/CPC 模式难以适配 AI 特性,未来的 AI 商业化路径需回归 “AI 原生属性”—— 即充分考虑 Agent 的异步性、任务的时间价值、LLM 的线性成本,并找到 “用户体验、广告主价值、平台收益” 的三方平衡点。我们认为有两种潜在方向值得关注:

1. 方向一:Agent 的异步性与 “时间价值反向定价”

AI Agent 的核心优势之一是 “异步性”—— 可将用户的 “一次询问” 转化为 “多次动态搜索”,并根据实时更新的信息持续推送结果(如航班动态、价格波动提醒)。基于此,商业化可突破 “即时广告插入” 的传统思路,转向 “时间价值反向定价”:
  • 优先保障用户任务价值:将广告后置,先通过 Agent 深度识别用户 “未明说的核心需求”(如用户查询 “周末旅行”,实际需求是 “高性价比亲子游套餐 + 交通接驳方案”),再通过异步更新提供全链路支持,实现 “答非所问,但想其所想” 的场景引导。
  • 温和商业化嵌入:当 Agent 精准满足用户刚需时,顺势嵌入相关服务推荐(如旅行套餐、酒店预订),用户接受度远高于强制曝光,可有效提升转化率。这种模式的成熟,将与 Chatbot 的 “记忆管理能力” 同步进化 ——Agent 对用户历史需求的理解越深,商业化嵌入的精准度越高。

2. 方向二:LLM 成本的 “广告主转嫁” 与 “内容价值经济”

LLM 的线性成本需通过 “合理转嫁” 实现平衡,核心思路是将 “流量经济” 转向 “内容价值经济”:
  • 广告主的 “上下文(Context)共建”:激励广告主构建专属 “产品 / 服务内容库”,详细涵盖使用场景、用户反馈、差异化优势等信息 —— 这些内容需足够丰富,以被 LLM 精准抓取并转化为对用户有价值的回答。
  • Token 级别的 “成本分摊”:Chatbot 可像管理 “注册表” 一样管理广告主的 Context 数据库,当 LLM 识别出用户需求与某广告主内容匹配时,处理该 Context 的输入 / 输出 Token 成本由广告主承担,类似 Google CPC 的 “按交互付费”,但付费标的从 “点击” 转向 “内容贡献”。
  • 正向循环的价值导向:广告主的内容越精细、Context 越丰富,被 LLM 选中并转化的概率越高,从而形成 “内容质量→转化效率→收益增长” 的正向循环,既保障了用户获得 “有用答案”,也平衡了免费用户的服务成本。
这一思路与 Google Research 和芝加哥大学 2025 年提出的 “令牌拍卖机制” 不谋而合:该机制设想广告主不再竞价 “广告位”,而是竞价 “影响 LLM 生成内容的权利”—— 广告主提供微调后的品牌专属 LLM(即丰富的上下文 / 语料),当用户查询触发相关需求时,多品牌 LLM 共同参与回复生成,每生成一个 Token 由出价最高的品牌影响语气,广告主仅在 “自身内容影响输出” 时付费。这种 “按影响力付费” 的模式,正是将广告价值从 “曝光 / 点击” 转向 “Token 级内容贡献”,与 “内容价值经济” 的逻辑高度一致。
当然,这种模式仍需解决 “Token 贡献度计算”“小品牌曝光机会” 等问题,但核心方向已明确:AI 商业化需摆脱对传统互联网 “流量逻辑” 的依赖,回归 AI 自身的技术特性。
 

三、本周市场总结:对冲基金的结构性调整与 AGIX 的防御优势

1. 行业与区域配置:科技减仓、防御增配,亚洲成唯一净买入区域

本周全球对冲基金的配置呈现显著 “结构性调整” 特征,核心逻辑是 “规避科技波动,转向防御”:
  • 减仓方向:科技相关板块成为减仓重点,尤其是 AI 主题、软件、半导体行业,且北美市场是减仓核心区域,反映出市场对科技板块短期估值与波动的担忧。
  • 增仓方向:防御性板块受青睐,医疗保健、消费必需品配置比例提升;欧洲市场的奢侈品行业表现突出,或受益于中国消费复苏预期。
从区域来看,亚洲市场在全球调整中 “独树一帜”,成为唯一获得对冲基金净买入的区域:
  • 净买入主要由中国、韩国股票推动,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 —— 对冲基金增持 A 股多头头寸,同时减持 H 股,这种分化或反映对中国内地政策支持的乐观预期。
  • 资金来源呈现 “区域分化”:亚洲本地对冲基金、欧盟基金是中国市场资金流入的主力,美国基金参与度较低,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显著。
从风险敞口来看,美国市场多空净杠杆率从上周 54% 降至 49%(降幅 5 个百分点),处于 2010 年以来的 40 分位数(相对低位),反映对冲基金对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但总敞口升至 213%(2010 年以来 100 分位数),说明基金在减少多头敞口的同时,通过增加空头头寸强化风险对冲,风险管理策略更趋保守。

2. 业绩表现:AGIX 展现防御优势,亚洲基金领跑全球

8 月 21 日当周,全球股市普遍承压,而对冲基金与 AGIX 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
  • 全球对冲基金平均下跌 - 0.3%,AGIX 下跌 - 0.29%,显著跑赢 MSCI 全球指数 - 1% 的跌幅,防御优势凸显。
  • 区域表现分化明显:美国多空对冲基金下跌 - 0.5%(考虑到 49% 的低净敞口,表现符合预期),跑赢标普 500 指数 - 0.6%;欧洲对冲基金下跌 - 0.2%,大幅优于 Euro STOXX 600 指数 - 2.6%;亚洲基金表现最佳,实现 + 0.1% 微涨,远超 MSCI 亚太指数 - 3.1% 的跌幅。
  • 从年初至今收益来看,亚洲对冲基金以 10.2% 的收益率领跑全球,虽仍低于 MSCI 亚太指数 18.5% 的涨幅,但在全球对冲基金中已属最优。


四、AI Alphas:本周核心企业动态

1. Google(GOOGL):AI Mode 全球化升级,Agentic 功能落地

2025 年 8 月 21 日,Google 宣布 AI Mode 重大更新,核心方向是 “全球化扩张” 与 “功能深化”:
  • 覆盖范围扩容:支持 AI Mode 的市场从美国、印度、英国扩展至 180 + 国家和地区,目前仍仅支持英语,未来计划新增多语言版本。
  • 功能三大升级
    1. Agentic 任务能力:用户可通过 AI Mode 完成餐厅预订、活动门票预订等复杂需求 ——AI 会自动对接 OpenTable、Resy、Tock、Ticketmaster 等平台,搜索符合条件的选项并提供实时可预订时段;
    2. 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历史搜索、地图使用记录生成定制化建议(首期从餐饮切入,后续扩展至全领域),用户可在 Google 账户中自主控制个性化设置;
    3. 协作分享:AI Mode 的结果可生成链接分享,接收方还能基于该结果进一步提问、探索,实现 “交互式分享”。

2. Elon Musk:成立 “Macrohard”,直面微软(MSFT)竞争

Elon Musk 旗下 xAI 公司于 2025 年 8 月正式申请注册 AI 软件公司 “Macrohard”,名称巧妙映射微软(Microsoft),其战略意图直指 “替代传统软件公司功能”:
  • 业务定位:开发 AI 编程助手、图像视频生成工具等,计划用 AI 技术复刻微软等纯软件公司的核心业务。
  • 马斯克的表态:其在 X 平台确认项目真实性,明确表示 “Macrohard 旨在证明 AI 可完全替代传统软件公司的功能”,直接将微软列为核心竞争对手,目前公司已进入商标申请与人才招募阶段。

3. Meta(META)与 Google(GOOGL):签署百亿美金云服务协议

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近期与 Meta 达成一项为期 6 年、价值超 100 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协议 —— 这是 GCP 继与 OpenAI 合作后,短期内签署的第二项重大协议。
  • 协议核心内容:Meta 将采用 Google 云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优化自身 AI 模型训练、内容存储与全球业务部署。
  • 行业影响:这一合作不仅为 GCP 带来稳定的长期收入,也进一步巩固了 Google 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地位,同时反映出 Meta 对 “外部云服务” 的依赖度提升,或为其 AI 业务扩张降低硬件投入成本。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