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见:不像 AI 的 “甜系助手”,差点让我相信 “点石成金”
体验任何产品的第一步,往往是 “看脸”—— 而马卡龙的 UI 设计,从一开始就跳出了 “AI 工具” 的刻板印象。没有硅谷产品常见的冷冰蓝色,也没有 ChatGPT 式的极简黑白,它用暖色调搭配轻巧的手绘插画,更像一款治愈系独立游戏,或是一只软乎乎的电子宠物 —— 就像 “马卡龙” 这个名字本身,自带柔软与甜意。第一次打开应用时,它不会直接抛来功能面板,而是用三个类似 MBTI 却更轻松的 “破冰问题” 认识你:没有正确答案,却能让你真切感受到 “它在适配我”,而非 “我在迁就它”。

第一个尝试是 “影视、书籍、游戏记录工具”。本以为只是简单的记录功能,没想到马卡龙不仅快速抓住需求,还主动扩展了时间线、收藏统计、豆瓣同步功能,甚至加入了主题色切换选项。10 分钟后,一个完整可用的小程序摆在眼前 —— 对不会编程的我来说,这种 “想法落地” 的快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尝试制作第一个应用|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看着简陋,功能都有|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不过这需求问一下AI就行了|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二、深用:“徒有其表” 的应用,撑不起 “Personal Agent” 的期待
在连续创建多个小程序后,我发现一个共性问题:所有工具都 “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只要细用、真用,就会暴露功能上的 “残缺”,甚至完全失效。最先 “翻车” 的是最初让我惊艳的 “影音游记录”。记录功能本身没问题,但尝试连接豆瓣账号时,输入 ID 虽能检测到条目,点击 “同步” 后豆瓣主页空空如也,小程序里反而多出几条 AI 乱生成的记录;自定义外观的选项更是摆设,修改半天界面毫无变化。
右边是AI生成的记录|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禁食助手” 的情况更典型:所谓的 “成就系统”“心情标签” 几乎无法使用,预设选项形同虚设,真正能运转的只有一个基础计时器 —— 之前承诺的 “贴心功能”,全成了 “画饼”。
我还试着做了 “运动日志”,本希望能连接 Apple Watch 同步数据,结果只能手动输入;“每日推荐爵士专辑” 修改多轮后,仍无法显示中文,专辑封面加载失败,“在豆瓣查看” 的链接甚至会跳转到不相干的页面;“类似角色匹配器” 更彻底,全程提示 “搜索错误”,根本无法使用。
更让人失望的是马卡龙的 “灵感库”—— 这里预设了大量小程序,从 “宠物心情追踪器” 到 “行李打包指南”,号称 “全方位生活助手”,且只需 1/5 自制应用的积分就能获取。但点开下载才发现,大部分程序只是 AI 生成的静态网页:热门的 “年货助手” 就是一张无法编辑的清单,连打勾功能都没有;“专业指南针” 号称给准大学生推荐专业,却只有信息罗列,没有任何交互;“书籍匹配” 声称能根据喜好定制推荐,结果推荐的全是 AI 瞎编的书名。

马卡龙的灵感库|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官方宣传片里的 “植物医生”,实际体验更是离谱:三株植物两株识别失败,唯一识别对的那株,诊断结果也完全是 “胡扯”。

三株植物,识别失败两株|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除了功能失效,马卡龙还有一堆硬伤:半小时不打开应用,再次启动需要 40 秒加载(官方解释为 “休眠省资源”);生成应用的选项看似丰富,修改两三次后声称 “已解决问题”,实际毫无变化;无法与外部 App 或网站打通,简单搜索都耗时久、失败率高;内容过度依赖 AI 生成,信息可靠性存疑;即便在中文界面和对话下,仍会随机出现英文内容;价格也不便宜 —— 新用户送 30 积分,生成一个应用需 10 积分(约 30 元),订阅套餐更贵。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马卡龙能做的,其实用 “快捷指令” 或其他 AI 也能实现,它本质上只是提供了一个 “看起来更友好的界面”,而非真正的 “个性化智能助手”。

马卡龙的价格不算便宜|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三、矛盾:“情感陪伴” 与 “工具可靠” 的拧巴,让它成了 “半成品”
马卡龙官方给它的定位是 “陪伴型、成长型 AI 助手”—— 希望既有情感温度,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冷冰冰的工具。但实际体验中,这种 “双重定位” 反而成了矛盾点:追求 “情绪价值” 的用户抱怨几句不顺心,它只会机械回应 “要不要我做个小工具解决这个问题”;被 “个性化工具” 吸引的用户,更关心功能是否可靠、操作是否顺手,而马卡龙的 “贴心” 在 “不可用” 面前,显得格外多余。最终,无论用户期待的是情感陪伴还是工具价值,马卡龙都会导向 “工具属性”,可当用户需要稳定、可靠、能联动的工具时,它的 “情感化设计” 又显得拧巴。
理想中的 “Personal Agent”,应该是能理解你的需求、熟悉你的生活,在不同场景下提供个性化服务:快速落地想法、主动提供帮助、与其他应用 / 设备协同,还能随着使用不断学习优化。马卡龙选的 “情感 + 工具” 方向没错 —— 就像人类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没人会把 Excel 当 “陪伴”,只讲实用的工具往往 “用完即弃”。
但目前的马卡龙,只是实现了 “Personal Agent” 的一部分愿景:它能用对话快速生成工具,也会尝试感知需求并回应。可在深度理解需求、主动提供实用帮助、跨平台协作这些核心能力上,它都显得力不从心。
就像一块看起来香甜的马卡龙,咬下去才发现,夹心不仅不够饱满,还带着明显的 “夹生”—— 它确实迈出了探索 “Personal Agent” 的第一步,却也辜负了用户对 “完整体验” 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