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国外工程师 Colton Voege)就在这种浪潮里陷入了低谷。作为一名对自己工程能力有底气的开发者,我第一次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技能,正以一种绝望的速度落后于时代?那些被捧上天的 “AI 10 倍工程师”,难道真的成了行业新标准?而我,是不是已经成了跟不上节奏的 “恐龙”?
为解焦虑,我试遍了所有热门 AI 编程工具 —— 结果很失望
为了打破这种自我怀疑,我决定亲自验证 “AI 编程革命” 的真实性。我找来当下被吹得最响的 Agentic AI 工具:Claude Code、Cursor、Roo Code、Zed,在不同项目里全程用它们写代码,甚至刻意不手动修改生成结果,想看看所谓的 “10 倍效率” 究竟藏在何处。但实际体验,远没有社交平台上说的那么神奇。
这些工具确实擅长写 “模板化代码”—— 比如 JavaScript 里的 React 组件,只要是 StackOverflow 上的热门场景,它能快速输出框架。可一旦脱离 “热门” 范畴,问题就暴露了:它搞不懂我代码库的内部标准,写 Terraform 时频繁出错,甚至会生成带严重安全漏洞的库;即便我提供了详尽的 prompt 和 CLAUDE.md 文档,它也没法理解大型代码库的上下文,遇到小众工具或自定义逻辑,要么胡编乱造(也就是 LLM 常说的 “幻觉”),要么查了文档也抓不住重点。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 “Agent 自动修复测试”,更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它会在错误的尝试间来回切换,消耗大量 token,却没真正积累解决问题的知识。到最后我发现,AI 的最佳用途,不过是写些 “我不在乎底层原理” 的一次性脚本 —— 比如一个简单的日志处理工具,仅此而已。
更让我疑惑的是:如果 AI 真能让生产力翻 10 倍,为什么我连 “比平时快一点” 都没感受到?后来我才想通:那些吹捧 AI 的人,可能根本没算过 “10 倍” 到底意味着什么。

“10 倍生产力” 有多荒谬?先算一笔数学账
所谓 “10 倍生产力”,核心是 “成果翻 10 倍”,而非 “代码行数翻 10 倍”。这意味着过去需要 3 个月(一个季度)完成的项目,现在得在不到两周(7 个工作日)内搞定。但凡参与过实际开发的工程师都该知道,这在现实里根本不可能 —— 因为软件开发不是 “写代码” 这一个环节,而是产品、设计、编码、测试、审查的全流程协作,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实现 10 倍提速。
就拿最基础的 “代码审查” 来说:过去 3 个月的工作量,现在要在 1.5 周内审完,意味着审查者要处理 10 倍的代码量。可实际流程里,你得先标记审查者、等他们有空(大概率要排队)、等待时切换到其他任务、收到反馈后再切回来修改、反复沟通直到通过 —— 哪怕是管理最高效的团队,这个流程也没法压缩 10 倍。毕竟审查者也是人,不是能无限提速的机器。
再看其他角色:产品经理没法用 ChatGPT 写出 10 倍数量的 “经过用户验证、估算准确” 的需求文档(他们总不能一天做 10 次用户访谈);设计师也没法 10 倍速输出符合逻辑的界面;测试人员更不可能在 1.5 周内跑完原本 3 个月的测试用例。就算公司想雇 10 倍的产品经理来跟进,沟通成本和组织效率也会让边际回报迅速归零。
退一步说,就算只看 “写代码” 本身,AI 也没法实现 10 倍提速。你以为编码是 “敲键盘”?其实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代码、思考逻辑、等编译 / 测试运行上 ——LLM 能帮你写几行循环,但没法让 rustc 编译器跑得更快,也没法替你想清楚 “这个架构未来会不会出问题”。
更关键的是,AI 生成的代码需要大量修正:要么不符合代码库规范,要么有隐藏 bug,要么逻辑走不通。你要么花时间重新 prompt(运气好能解决,运气差就是浪费时间),要么亲自修改 —— 这时候你的效率,其实和不用 AI 的普通工程师没区别,甚至更糟:习惯了 “氛围编程”(vibe coding)后,你可能会忘记如何写严谨的代码。
10 倍的差距,相当于 “小型货车” 和 “超音速喷气机” 的区别。可就算你开着喷气机在城市里通勤,一个 60 秒的红绿灯就能耗尽 “10 倍提速” 的时间预算 —— 就像 F1 赛车过弯时,也得减速到和货车差不多的速度。任何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 “最高速” 状态下度过的,AI 也没法改变这一点。
至于 “100 倍生产力”(两天做完过去一年的活),连反驳的必要都没有 —— 那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常识问题了。
真正的 “10 倍工程师” 存在吗?答案和 AI 无关
我本不想卷入 “10 倍工程师是否存在” 的争论,但亲身经历告诉我:偶尔可能有,但和 AI 没半点关系。我见过的 “高产工程师”,从不是因为写代码更快 —— 而是他们能 “阻止大量不必要的工作”:比如说服产品经理放弃根本不可行的功能,拦住想盲目搭建多余微服务的同事,推动优化开发工具让所有人节省时间,或是认真记录文档让后续工程师少走弯路。这些动作积累下来,给公司节省的时间,可能是他们个人投入的 10 倍。
但这种 “10 倍” 是有前提的:它只在 “做决策”“优化流程” 时出现,一旦进入 “开发具体功能” 的阶段,再优秀的工程师也会遇到瓶颈 —— 他们可能比初级工程师快两倍,但绝不可能持续完成 10 倍的工作量。我从没见过有人能长期达到 “10 倍故事点”,哪怕是用最宽松的衡量标准。
更讽刺的是,AI 不仅帮不上 “减少不必要工作” 的忙,反而会鼓励草率决策:当你问 AI “这个架构要不要做”,它会给出看似合理的答案,但等你冷静一晚或和同事聊过,就会发现根本没必要实现。AI 能让你 “写得快”,但没法让你 “做得对”—— 而 “做得对”,才是 “10 倍价值” 的核心。

那些吹捧 AI 的人,到底在说什么?
我观察了很久,发现那些喊着 “AI 10 倍生产力” 的人,大概能分三类 —— 他们的动机不同,但都在无意间放大了焦虑。
第一类:善意的误判者 —— 没算清 “10 倍” 的账
这类人大多是普通工程师,只是陷入了 “生产力错觉”。比如我曾用 AI 在 5 分钟内生成一个 ESLint 规则,而如果自己写要花 3 小时 —— 这确实是 “60 倍提速”,但问题是:我一年也写不了一条 ESLint 规则。这种 “爆发式效率” 没法规模化,一旦成为常规工作,你还是得花时间学习底层逻辑,AI 的优势会迅速消失。还有人把 “换环境的效率提升” 归给了 AI:从流程繁琐的大公司跳到灵活的初创公司,自然会觉得生产力变高,却误以为是 AI 的功劳;或是刚用 AI 时觉得 “新鲜有趣”,就错把 “新鲜感” 当成了 “高效率”—— 就像我第一次用 Python 时,也觉得像 “喝了火箭燃料”,但新鲜感过后,终究会回归现实。
他们不是在说谎,只是没认真想过:AI 能让某些任务快 20%~50%,但软件开发的瓶颈(流程、决策、协作),会让这部分提升根本转化不成 “整体生产力提升”,更别说 10 倍了。
第二类:利益相关者 —— 激励机制让他们必须吹捧
这类人包括 AI 初创公司创始人、投资者,或是被老板施压的工程师。用高中经济学的话说:“激励机制决定了他们的立场”。如果你的公司靠 AI 融资,而同行都在说 “AI 能提效 10 倍”,你敢说 “只能提效 20%” 吗?肯定不敢 —— 投资者不会买账。如果老板问你 “你用 AI 实现 10 倍效率了吗?和其他人一样”,你敢说 “没有” 吗?大概率也不敢 —— 怕被贴上 “跟不上时代” 的标签。
而 CEO 们转述这些话时,也不是在说谎 —— 他们只是把 “听到的” 当成了 “事实”。就像过去大家吹捧 Agile(敏捷)、Meyers-Briggs(性格测试)能 “释放无限生产力” 一样,LinkedIn 上永远需要新的热词,AI 只是恰好成了这一轮的主角。
第三类:蓄意施压者 —— 用焦虑操控工程师
这类人最值得警惕,比如某些老板。他们说 “不用 AI 就淘汰”,不是真的相信 AI,而是想让你觉得 “职位不稳固”—— 就像几年前有人说 “编程训练营 3 个月能培养出和大学生一样的工程师”,本质是同一个逻辑:通过制造危机感,让你不敢要求加薪,不敢轻易辞职。但事实是:他们根本没法用 AI 取代你 ——AI 写不出符合业务逻辑的核心代码,也解决不了复杂的系统问题。他们只是在利用焦虑,做低成本的管理。
就算不用 AI,也没关系 —— 愉悦感比 “效率” 更重要
试过所有工具、想通所有逻辑后,我还有最后一个焦虑:我就是不喜欢用 AI 编程,这有错吗?阅读 AI 生成的代码让我烦躁,反复提醒它 “别用幻觉库” 让我疲惫,一旦依赖它,我会觉得 “编码的乐趣消失了”。可如果 AI 真能让我快 20%,我是不是该强迫自己接受?
后来我想通了:牺牲效率换工作愉悦感,不仅没错,反而很必要。
软件开发不只是 “写代码”,还包括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同事沟通 —— 当你喜欢自己的工作方式时,你会在这些环节做得更好,也更难 burnout( burnout)。就像数字音乐比黑胶唱片 “高效”,但有人就是喜欢翻唱片的仪式感 —— 因为这份喜欢,他们会听更多音乐,也更能享受音乐。
编码也是一样:如果你喜欢手写代码,享受调试逻辑的过程,那就坚持 —— 长期来看,你会花更多时间在代码上,也会写出更严谨、更易维护的代码;如果你觉得 AI 编程很有趣,能让你更投入,那也很好 —— 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而不是被 “10 倍效率” 的口号绑架。

对公司来说:别用 AI 焦虑逼工程师
让工程师永远活在 “没达到 10 倍效率” 的焦虑里,对公司百害而无一利。焦虑会让工程师追求错误的指标 —— 比如堆代码行数,而忽视代码质量;会让他们跳过必要的代码审查,积累大量技术债务;长期下来,整个团队的效率会越来越低,甚至留不住优秀的人。
真正聪明的 AI 领导者,不会逼工程师 “用够多少 token”,而是会信任他们的专业判断:软件工程师本就擅长拥抱有用的新工具,如果 AI 真能带来质的提升,他们会主动申请使用。你要做的,只是提供工具、组织简单的培训,然后观察结果 —— 而不是用 “不用 AI 就淘汰” 的焦虑,逼他们做违背本心的事。
良好的代码库和公司,都需要 “平衡当下与未来”—— 给工程师喘息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把事情做好,才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最后想说:你没有错过任何事
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被 “AI 10 倍工程师” 的说法搞得焦虑,希望你能记住:没有一种草药能包治百病,就像没有一种 AI 工具能让生产力翻 10 倍。那些社交平台上的截图和口号,大多是 “幸存者偏差” 或 “利益包装”—— 你没试过的工具,没掌握的技巧,其实都不是 “落后的证据”。
相信自己的技术积累,相信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这些才是工程师的核心价值,AI 带不走,也替代不了。
哦对了,还有一个小建议:别再刷 LinkedIn 或 X 了。那本就是个放大焦虑、堆砌热词的场域,与其在里面自我怀疑,不如多花点时间写几行自己喜欢的代码 —— 毕竟,能享受工作的人,才是真正的 “高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