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疯狂的报价:AI 公司为何押上全部家当赌 Chrome?
2025 年 AI 圈最劲爆的 “天价求购”,主角不是某家独角兽公司,而是一款诞生 15 年的 “老产品”—— 谷歌 Chrome 浏览器。AI 搜索领域的明星企业 Perplexity,突然抛出 345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个数字足以让整个行业震惊:要知道,Perplexity 自身的估值不过 180 亿美元,相当于押上近两倍的身家,只为拿下 Chrome。更热闹的是,另一巨头 OpenAI 也早早就透露出对 Chrome 的兴趣,两大 AI 玩家隔空 “抢食”,把 Chrome 推上了 AI 时代的 “硬通货” 宝座。
但谷歌的态度始终强硬:面对任何报价,都只给了 “拒绝” 的回应。
这场看似不合常理的竞购战,抛出了一个核心疑问:曾被移动 APP 碾压、被 Chatbot 威胁的浏览器,为何突然成了 AI 公司眼中的 “香饽饽”?要知道,就在几年前,浏览器还被视作 “互联网活化石”—— 用户只有查陌生网站、临时搜信息时才会想起它,入口地位被各类垂直 APP 蚕食得所剩无几。
直到 AI 浪潮席卷而来,尤其是 Agent 技术爆发,这款 “老工具” 突然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简单的网页访问器,而是 AI 时代连接用户、数据与服务的 “超级入口”。而 Chrome,作为全球浏览器市场的绝对霸主(Statcounter 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其市占率高达 67.9%,拥有超 30 亿活跃用户),成了通往这个入口的 “金钥匙”。
二、AI 浏览器的两条生死线:集成派 VS 原生派,谁能活到最后?
当所有玩家都想抢占 “AI 浏览器” 赛道时,一条清晰的分野出现了:以科技巨头为主的 “集成派”,和以 AI 初创公司为核心的 “原生派”,正沿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狂奔。
1. 集成派:巨头的 “保守打法”—— 给老浏览器装个 “AI 插件”
谷歌和微软,这两大浏览器领域的传统强者,选择了最稳妥的路径:在现有浏览器架构上 “打补丁”。谷歌给 Chrome 直接嵌入 AI 模块,用户搜索后能自动提炼内容摘要,但整体界面和操作逻辑与传统版本几乎无差;微软则在 Edge 上推出 “Copilot 模式”,新标签页变成简洁输入框,支持 AI 对话,但关掉该模式,Edge 还是那个熟悉的浏览器。

Edge中开启Copilot模式
用 Agent 算法专家赵江杰的话说,这种模式本质是 “网页管理 + AI 附加功能”——AI 是独立模块,核心还是浏览器的老底子。国内大厂也大多跟风这套打法:腾讯 QQ 浏览器、360AI 浏览器、除夸克外的多数国产 AI 浏览器,都只是在传统功能上叠加 AI 总结、脑图生成、多模态翻译等能力,比如 360AI 浏览器能总结长视频重点,夸克能生成 PPT 和图片,但都没跳出 “工具 + AI” 的框架。这类 AI 浏览器,更准确地说是 “非自主型 AI 工具”:它们能辅助处理信息,却没法自主完成复杂任务,本质还是 “用户指挥一步,AI 动一步”。
2. 原生派:初创公司的 “破局冒险”—— 从 AI 里长出浏览器
与巨头不同,AI 初创公司选择了 “颠覆式重构”:先有 AI 交互,再添网页功能。Perplexity 的 Comet、TheBrowserCompany 的 Dia、FellouAI 的同名浏览器,从开发之初就没把自己当 “浏览器”,而是 “AI 交互平台”。它们的界面几乎全是对话框,网页管理成了附加功能 —— 用户不用输网址、点链接,直接发指令就能让 AI 干活。

FellouAI页面
FellouAI 甚至号称 “全球首个行动型浏览器”:用户说 “在亚马逊搜 RTX4060 显卡,按评分加购最高型号”,它能自动完成 “登录账号→筛选型号→对比评分→一键下单” 的全流程,不用用户碰一下鼠标;Dia 和 Comet 则能跨网站执行多步任务,比如自动汇总多个电商平台的价格、生成社交媒体发帖内容并直接发布。
这类 “自主型 AI 浏览器”,才是初创公司的核心杀器:它们把 AI 从 “辅助工具” 变成 “主导者”,能自主分析需求、拆解任务、跨平台操作,虽然目前成熟场景还局限在 “多标签对比总结”“跨境电商自动报价”“邮件反馈监控” 等重复性工作,但已经展现出与集成派完全不同的潜力。
三、Agent 救了浏览器:从 “工具弃子” 到 “AI 入口之王”
AI 浏览器的崛起,本质是一场 “Agent 与浏览器的双向救赎”——Agent 需要一个能跨平台操作的 “舞台”,而浏览器需要一个重新被重视的 “理由”。
1. 浏览器的 “生死轮回”
浏览器曾有过辉煌时刻:PC 时代,微软 IE 靠 Windows 预装垄断 95% 市场,是用户上网的唯一入口;但移动互联网到来后,苹果 Safari、谷歌 Chrome 虽取代 IE,却挡不住 APP 的冲击 —— 购物用淘宝、社交用微信、娱乐用抖音,浏览器成了 “备用工具”。到了 AI 时代,Chatbot 的出现又给了浏览器一击:用户直接问 ChatGPT 就能拿答案,不用再打开浏览器搜网页。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浏览器会被彻底边缘化时,Agent 技术的爆发,给了它 “起死回生” 的机会。
2. Agent 为什么离不开浏览器?
要理解这一点,先得分清 Chatbot 和 Agent 的本质区别:Chatbot 是 “问答机器”,只能根据用户指令输出文字,没有自主意识,也没法执行实际操作;而 Agent 是 “智能助手”,能理解需求、拆解任务、动手干活,甚至主动预判用户需求 —— 比如帮你规划行程、完成报告、下单购物。但 Agent 要 “干活”,必须有一个能连接所有平台的 “接口”。赵江杰把这种关系比喻为:“大模型是人的脑子,Agent 是手和脚,浏览器就是手脚和脑子一起干活的地方。”
Agent 的应用场景分两种:垂直领域(比如只做视频生成、只服务企业内部系统)不需要浏览器;但 toC 的日常场景 —— 网购、订票、查快递、发社交动态,都需要打开不同网站、操作可视化界面,这些都得靠浏览器实现。
更关键的是,浏览器能直接获取用户的本地数据:登录状态、插件信息、存储的账号密码(非明文),这些数据能让 Agent 更精准地完成任务,比如不用反复让用户输密码,就能直接登录电商平台下单;同时,用户也不用把隐私信息交给第三方 AI 工具,降低了泄露风险。
可以说,没有浏览器,Agent 就成了 “没腿的人”—— 能思考,却走不出封闭的系统;而没有 Agent,浏览器永远只是 “查网页的工具”。两者绑定,才让浏览器从 “工具弃子” 变成了 “AI 入口之王”。
四、光环之下的暗礁:AI 浏览器的三重致命困境
尽管 AI 浏览器被炒得火热,但它离 “普及” 还有三座大山要翻 —— 幻觉、生态、习惯,每一座都可能让这场狂欢戛然而止。
1. 甩不掉的 “幻觉诅咒”
AI 浏览器最大的隐患,和 Chatbot 一样:会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为它的内容总结、信息生成全依赖大模型,而大模型的 “幻觉” 问题至今没解决 —— 比如用户让 AI 总结某篇科技报道,它可能编造不存在的技术参数;让它推荐产品,可能列出根本没上架的型号。更麻烦的是,浏览器本身无法降低幻觉:它只是大模型的 “输出窗口”,没法修正模型的错误。
这种 “不可靠性”,让 AI 浏览器在需要精准信息的场景(比如学术搜索、医疗查询)里寸步难行。
2. 没成熟的 “生态烂摊子”
AI 浏览器要 “理解网页”,目前只有两种办法,却都有致命缺陷:一是靠截图识别,但会漏掉下拉菜单、隐藏按钮等元素 —— 比如用户让 AI 填表单,截图可能看不到 “下一步” 按钮,导致任务卡住;二是解析 DOM 树(网页的结构化代码),但这需要大量计算资源,普通设备运行起来卡顿严重,而且很多网站的 DOM 树结构混乱,AI 根本读不懂。
更头疼的是安全验证:AI 操作网页时,很容易触发验证码(比如滑块验证、图文验证),但目前的图像识别技术,还没法像人一样顺畅完成验证,经常导致任务中断。这些问题叠加,让 AI 浏览器的 “用户体验” 大打折扣 —— 看起来智能,用起来却处处卡壳。
3. 改不了的 “习惯惯性”
传统浏览器的核心逻辑是 “用户主动控制”:输网址、点链接、筛选信息,这套操作已经刻进了老用户的骨子里;而 AI 浏览器是 “主动服务”:用户发指令,AI 替你操作,相当于把 “控制权” 交给了机器。这种转变,比想象中更难。一位行业从业者坦言:“哪怕是谷歌、微软,推出 AI 浏览器时也不敢删掉传统界面 —— 怕用户不适应。” 而对于习惯了 “自己动手” 的用户来说,让 AI 替自己操作,不仅有 “失控感”,还可能因为 AI 理解偏差,做出不符合预期的操作(比如买错型号、下错单)。
这种 “习惯鸿沟”,可能比技术难题更难跨越 —— 毕竟,用户不会为了 “新鲜感”,放弃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操作逻辑。
五、终极博弈:谁能掌控 AI 时代的 “数据水龙头”?
回到这场 “Chrome 争夺战” 的原点,我们会发现:这根本不是 “买一款浏览器” 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 AI 时代 “数据主权” 和 “技术标准” 的终极博弈。
1. Chrome 的真正价值:不止是浏览器,更是 “数据银行”
AI 公司疯狂想收购 Chrome,核心不是看中它的 67.9% 市占率,而是它背后的 “数据金矿”—— 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网页停留、每一个纠错反馈,都是训练 AI 模型的珍贵素材。有了这些数据,AI 公司能快速优化模型、改进产品,让 AI 更 “懂” 用户;更重要的是,Chrome 的跨平台兼容性和插件生态,是其他浏览器无法复制的 —— 赵江杰直言:“自研一款能媲美 Chrome 的浏览器,复杂度堪比做一个操作系统,市面上多数浏览器都是 Chrome 的‘套壳产品’。”
对 AI 公司来说,收购 Chrome 相当于 “买了一张直达 AI 时代核心的门票”—— 既省去了从零积累用户的时间,又拿到了训练模型的核心数据,还掌控了 Agent 的 “操作舞台”。
2. 谷歌的坚守:Chrome 是 “不可分割的命脉”
谷歌之所以拒绝所有报价,甚至不惜对抗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压力(司法部一直要求谷歌拆分 Chrome),是因为它比谁都清楚:Chrome 不是 “子业务”,而是谷歌整个生态的 “基石”。Chrome 连接着谷歌搜索、YouTube、Google Drive 等核心服务,是用户获取谷歌生态资源的主要入口;更关键的是,Chrome 积累的用户数据,是谷歌大模型训练的核心燃料。一旦卖掉 Chrome,谷歌不仅会失去浏览器市场的主导权,还会丢掉 AI 时代的 “数据水龙头”—— 没有数据,再强的技术也成了 “无米之炊”。
3. 未来的赢家:重写规则的人
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不止会改变浏览器的市场格局,更会主导 AI 时代的 “游戏规则”:- 若 AI 公司成功收购 Chrome,它们将掌控全球最大的用户数据池和 Agent 入口,可能重新定义 AI 产品的技术标准;
- 若谷歌保住 Chrome,它将继续通过 Chrome 巩固生态,在 AI 时代保持 “数据主权”,甚至可能推出更强大的自研 AI 浏览器,挤压其他玩家的空间;
- 而那些走原生路线的初创公司,若能突破生态和习惯的困境,也可能凭借 “自主型 AI 浏览器” 开辟新赛道,成为搅局者。
尾声
AI 浏览器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科技行业从不是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是 “旧事物被新技术重新激活”。浏览器从 PC 时代的 “入口之王”,到移动时代的 “工具弃子”,再到 AI 时代的 “超级入口”,它的命运转折,本质是技术浪潮下 “价值重构” 的缩影。但眼下,AI 浏览器还处在 “概念大于实用” 的阶段 —— 幻觉没解决、生态不成熟、习惯难改变,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攻克。而那场关于 Chrome 的 “天价求购”,更像是一场预热:它告诉所有人,AI 时代的竞争,早已不是 “谁的模型更强”,而是 “谁能掌控连接用户与 AI 的核心入口”。
至于最终谁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许要等 AI 浏览器真正突破困境、走进普通人生活的那一天,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掌控 “浏览器” 这个入口,谁就握住了 AI 时代最宝贵的 “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