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亮出人形机器人 “最强大脑”,宇树进化超遥控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钢铁侠的战衣再炫酷,终究要靠贾维斯的超级大脑驱动决策 —— 如今,这个科幻场景正在突破次元壁。近日,英伟达正式官宣:专为物理 AI 与机器人设计的 Jetson AGX Thor
钢铁侠的战衣再炫酷,终究要靠贾维斯的超级大脑驱动决策 —— 如今,这个科幻场景正在突破次元壁。近日,英伟达正式官宣:专为物理 AI 与机器人设计的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及量产模块全面上市,这款被称作 “现实版贾维斯” 的计算平台,用 “碾压级” 的性能升级,重新定义了机器人的 “大脑算力天花板”。


一、性能激进升级:7.5 倍算力跃升,130 瓦扛住 2070 TFLOPS

Jetson Thor 的核心底气,源于英伟达最新的 Blackwell GPU 架构,再加上 128GB 大内存的加持,直接实现了对前一代 Jetson Orin 的 “降维打击”。数据上的提升堪称 “不讲武德”:运算性能暴涨 7.5 倍,能效比提升 3.5 倍,AI 算力最高能飙到 2070 FP4 TeraFLOPS—— 更关键的是,这么强的性能,功耗仅需 130 瓦,对需要紧凑设计的机器人来说,无疑是 “高性能 + 低功耗” 的最优解。


二、突破云端依赖:给机器人装 “本地超级大脑”

比参数更重要的,是 Jetson Thor 重构了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逻辑 ——实时性。它专为生成式推理模型量身打造,能支持由大型 Transformer 模型、视觉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M)驱动的下一代物理 AI 智能体,而且这些智能体能直接在边缘端实时运行,最大限度摆脱对云端的依赖。
这意味着什么?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一颗 “本地超级大脑”:不用再担心网络卡顿导致决策延迟,无论是避障、交互还是执行复杂任务,都能做到 “即时反应”。再加上 Jetson 软件栈的加持,它能轻松满足实时应用对低延迟、高性能的苛刻要求,而且兼容所有主流 AI 框架 —— 从 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 等通用大模型,到 Isaac GR00T N1.5 这样的机器人专用模型,开发者完全可以 “按需折腾”,本地实验、推理都毫无压力。



三、全栈生态护航:从 “训练” 到 “实战” 的完整闭环

Jetson Thor 不是孤立的硬件,而是英伟达物理 AI 解决方案的核心一环。这套完整方案早已形成闭环:
  • DGX:负责 AI 模型的 “大脑培训”,是背后的训练中枢;
  • Omniverse:承担 “虚拟训练场” 角色,生成合成数据并完成机器人仿真测试;
  • Jetson Thor:则是走向现实的 “实战部队”,负责机器人的实际运行与物理交互。
依托英伟达成熟的 CUDA 生态,Jetson Thor 还能随着软件版本更新持续提升吞吐量与响应速度,真正实现 “越用越香”。而且它能完整运行英伟达 AI 软件栈,为所有物理 AI 工作流程加速 —— 无论是机器人领域的 Isaac 平台、视频分析 AI 的 Metropolis 平台,还是传感器处理的 Holoscan 平台,都能无缝衔接。
比如英伟达就演示过:将 500 万像素的 Holoscan 传感器连到 Thor 上,本地运行视频语言模型,4K 立体视频流能直接传入 GPU 处理,整个过程流畅无延迟。开发者甚至能基于此开发出实时分析摄像头流的工人安全 AI 系统,或是为医生提供实时指导的智能手术室方案。


四、开发套件 “开箱即用”:接口集中,配置拉满

对开发者来说,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的设计也足够贴心。套件里配齐了核心组件:Jetson T5000 模块、参考载板、带风扇的主动散热器和电源适配器,唯一需要额外准备的,就是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为了方便搭建,所有 I/O 接口都集中在开发板一侧,整理线缆、接入传感器都很顺手。接口种类也相当丰富:2 个 USB-A、1 个以太网口、1 个 DisplayPort、1 个 HDMI、2 个 USB-C、1 个 QSFP 插槽、1 个 Microfit 电源扩展口,满足多设备连接需求。
存储方面更是诚意满满:开发套件底部有 1 个 M.2 Key-M 插槽(内置 1TB NVMe 存储)和 1 个 M.2 Key-E 插槽(预装无线网卡);另一侧还设计了电源、强制恢复、重置三个按键,操作逻辑清晰。再加上包装内附带的分步安装指南小册子,哪怕是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五、半壁江山入局:机器人、医疗、工业巨头集体站台

Jetson Thor 刚上市,就已经拿下了机器人圈的 “半壁江山”。率先采用的厂商覆盖了多个领域:
  • 机器人领域:Agility Robotics、亚马逊机器人、波士顿动力、Figure、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行业头部玩家;
  • 医疗领域:美敦力、联影医疗等;
  • 工业领域:卡特彼勒(工程机械巨头)、约翰迪尔(农业机械龙头)、万集科技等;
  • 还有 1X、OpenAI、Physical Intelligence 等企业正在评估测试。

不同领域的大佬评价,更能看出 Jetson Thor 的价值:
  • Figure 创始人 Brett Adcock 直言,它 “用紧凑高效的设计实现了服务器级性能,让人形机器人能部署大规模生成式 AI,拥有感知、推理与行动能力”;
  • 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则认为,Thor 的算力飞跃 “让机器人更敏捷、决策更快、自主性更高,这对机器人在现实世界导航交互至关重要”;
  • 连卡特彼勒 CEO Joe Creed 都来站台:“它提供了我们开发未来工程机械、采矿设备所需的 AI 性能,能提升精度、减少浪费、提高安全性”—— 不难想象,未来的工地或许会被 AI 驱动的机械彻底改变。


六、商业策略务实:开发者友好,量产更划算

在价格与量产层面,英伟达也给出了务实方案:
  • 面向开发者的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起售价 34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5023 元),以这个性能来看,性价比相当可观;
  • 针对企业量产需求,英伟达还提供 Jetson Thor T5000 量产模块,而且采购量超过 1000 颗时,单价能降至 2999 美元 —— 妥妥的 “买得越多,省得越多”。


七、英伟达的野心:从 AI 到机器人,押注下一个增长极

黄仁勋早已明确:“机器人是英伟达在 AI 之外最大的增长机会”—— 而 AI 已经让英伟达过去两年销售额增长超三倍。正如英伟达机器人与边缘 AI 副总裁 Deepu Talla 所说:“我们不造机器人、不造汽车,但通过计算平台与软件,赋能整个行业”—— 这正是英伟达反复强调的定位:一家 AI 基础设施公司。
从 2014 年推出 Jetson 平台至今,它已经吸引了超 200 万开发者,生态里有 150 多家合作伙伴,前一代 Jetson Orin 更是服务了 7000 多家客户。如今 Jetson Thor 的落地,不仅是一次硬件升级,更是推动视觉 AI Agent、复杂机器人系统走向普及的关键一步。
“通用机器人时代” 或许还听起来遥远,但技术迭代的速度总能超出预期。当机器人有了 Jetson Thor 这样的 “超级大脑”,或许再过几年,家用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就会从科幻变成现实 —— 只是到那时,我们或许会忍不住调侃:“还是别让这些‘钢铁伙伴’太聪明了,不然人类真要担心‘下岗’了。”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