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米 “钢铁巨物” 的极限挑战:从结构到任务的全面突破
此次登场的星舰,堪称目前人类最受瞩目的 “太空载具” 之一 —— 全长约 120 米、直径约 9 米,由两大部分组成:长 70 米的 “超重型” 助推器,以及承担最终飞行任务的 “星舰” 上级飞船。不同于传统火箭的材料选择,这两部分均采用不锈钢打造,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快速、完全的重复使用,大幅降低太空探索成本。而本次试飞的任务设计,从一开始就带着 “极限找茬” 的意味 —— 没有选择之前尝试过的 “筷子夹火箭”(助推器返回发射场着陆),而是让超重型助推器前往墨西哥湾外海受控溅落,同时让星舰上级飞船继续飞行至印度洋完成溅落。这种 “远距离、多场景” 的任务设置,本身就是对星舰性能的一次高压测试。

(马斯克站在星舰底下,图片来自马斯克社交平台)
飞行过程的每一个节点,都在牵动着外界的神经:
- 点火升空与 Max-Q 突破:星舰搭载的 33 台猛禽发动机全程运行稳定,顺利冲破了 “最大动压阶段”(Max-Q)—— 这是火箭从地面穿越大气层时,速度与空气密度共同作用产生的 “压力峰值时刻”,也是飞行中最易出现结构风险的阶段之一。
- 助推器的 “刹车考验”:当上级飞船与助推器分离后,助推器首先完成了 “控制翻转”—— 将发动机转向正确方向,为后续减速做准备;随后点燃发动机进行 “反向推力回推”,像踩下刹车一样脱离上升轨迹,转入下降路径。更具挑战性的是,在最后的 “着陆” 阶段,SpaceX 故意关闭了助推器原本用于着陆的三台中央发动机中的一台 —— 如同测试 “高速爆胎的汽车能否稳刹”,最终助推器仅靠两台发动机在海面上方短暂悬停,再关闭发动机坠入墨西哥湾,全程表现堪称完美。
- 上级飞船的 “多重任务通关”:进入二级飞行阶段后,星舰上级飞船的表现同样亮眼。它首次成功完成了 8 颗星链模拟卫星的部署 —— 每分钟释放一颗,全程有序,而这些模拟器与下一代星链 V2 Plus 卫星规格一致,相当于为未来发射 V3 卫星做了一次关键彩排(据悉,单次星舰发射 V3 卫星,预计能为星链网络增加 60 Tbps 容量,是猎鹰 9 号单次发射容量的 20 倍)。
- 此外,飞船还在太空环境下成功重新点燃了一台猛禽发动机 —— 这一动作对未来的轨道机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星舰能否在太空中调整轨迹、对接空间站或前往更远天体。

主动 “自虐” 的测试逻辑:在缺陷中找答案
SpaceX 的试飞哲学,从来不是 “求稳”,而是 “主动找问题”。本次星舰的测试,更是将这种 “自虐式验证” 发挥到了极致 —— 毕竟对要飞往火星的载具而言,任何隐藏的软肋都可能成为致命隐患。为了测试飞船的耐热极限,研发团队提前拆掉了一部分隔热瓦,让裸露的机体直接承受大气层的高温冲击,目的就是观察 “无保护区域会出现哪些问题”;同时,他们还在飞船上安装了多种不同材料的金属隔热瓦,通过实战对比哪种方案更可靠。此外,针对第六次试飞中出现的 “高温热点” 问题,团队特意将隔热瓦边缘打磨得更锋利,让气流能更顺畅地滑过,避免局部积热。

最终,星舰按计划在印度洋完成受控溅落,虽在溅落后发生爆炸,但从 “完成任务目标” 的角度看,此次试飞已远超预期。
从 “四连炸” 到两次跳票:星舰的坎坷前半生
此次成功的背后,是星舰一连串的失败与挫折。对 SpaceX 而言,“延期” 和 “爆炸” 几乎成了星舰试飞的 “家常便饭”。就在本次发射前,星舰还经历了两次临时跳票:8 月 25 日凌晨,因地面系统液氧泄漏,发射窗口在最后一刻关闭;次日重新加注燃料后,又因发射场上空悬着一朵 “砧状云层” 被迫暂停 —— 这种云层内部蕴含强烈电荷,一旦引发闪电,装满液氧和甲烷的星舰可能在发射架上直接化为火球。


马斯克的太空野望:从 40 分钟全球直达,到火星移民 B 计划
试飞成功后,亲自督战的马斯克出现在官方直播间,与主持人、星舰工程副总裁 Bill Riley 对话 30 分钟,再次重申了他对星舰的宏大定位:“星舰从设计之初就和猎鹰火箭不同 —— 我们要的不是造一艘、飞一次,而是大规模量产,未来每年要造数千艘。这是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城市的前提。”

目标一:人类的 “火星移民计划”
他曾给出过具体的时间表:2026 年底,首批星舰将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擎天柱” 登陆火星;若顺利,载人火星任务最早可能在 2029 年实施(不过到了今年 5 月,他的表述变得更谨慎:“运气好的话会尝试,但成功率大概只有 50%”)。对马斯克而言,星舰就是人类的 “B 计划”—— 无论地球未来面临何种风险,都能通过星舰让人类文明在火星延续,成为 “多星球物种”。目标二:40 分钟全球直达的 “地球快递”
除了火星,马斯克还想让星舰改变人类在地球的出行方式:利用轨道火箭的速度优势,实现 “点对点全球运输”—— 从洛杉矶到悉尼不到半小时,纽约到新加坡半小时,横跨大西洋仅需 10 分钟,速度是商用飞机的 30 倍。不过,连续两次跳票也提醒着外界:即便愿景再宏大,液氧泄漏、天气影响等现实技术挑战,仍需要一步步攻克。
航天的魅力:在不确定性中仰望星空
SpaceX 的开发理念,始终带着一种 “反传统” 的激进 —— 不同于传统航天巨头的 “稳字当头”,他们奉行 “先试后改”,哪怕每次失败都代价亿万,也坚持用最快的迭代节奏推进技术突破。这种 “野路子” 让星舰距离火星越来越近,但也面临着现实考验:随着星舰向载人飞行靠近,容错率会急剧降低,而 NASA 对载人航天的安全标准极其严苛,星舰要达到载人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或许,这正是航天事业的魅力所在 —— 它永远在挑战物理定律的极限,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却也永远能让人类抬头仰望,为一个 “够远、够难、够疯狂” 的目标不断折腾。
正如马斯克所说:“研发星舰的核心原因,是希望人类能成为多星球物种。” 火星或许不需要人类,但人类永远需要火星 —— 需要这样一个目标,推动我们跳出舒适区,在探索中寻找文明延续的更多可能。而星舰第十次试飞的成功,正是这场漫长探索中,一次响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