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国务院 AI 新政出炉,未来十年的财富密码在这里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当 8 月 26 日 17 点 11 分中国政府网推送《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时,多数人可能只当是一份常规政策文件 —— 毕竟几千字的
当 8 月 26 日 17 点 11 分中国政府网推送《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时,多数人可能只当是一份常规政策文件 —— 毕竟几千字的官方文本里,满是陌生的专有名词,总让人望而却步。但只要沉下心读进去就会发现,这是继 2015 年 “互联网 +”、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国家为下一个十年划定的 “技术革命主赛道”:AI 不再是实验室里的 “黑科技”,而是要走进千家万户的 “基础设施”,甚至要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治理方式。
接下来,我们不做枯燥的条文解读,而是从 “政策信号”“战略差异”“机会赛道”“普通人参与路径” 四个维度,拆解这份文件背后的 “十年机遇密码”。


一、政策里的三个 “突破性信号”:读懂国家的 AI 战略重心

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每一个词、每一个时间点都经过反复推敲,藏着清晰的战略意图。这份《意见》里,有三个信号尤其值得关注,它们直接决定了未来十年 AI 的发展方向。

1. 高频词里的 “战略转向”:从 “追技术” 到 “普惠用”

如果把政策文本当作 “战略说明书”,高频词就是最直观的 “关键词”。统计发现,“人工智能” 全文出现 85 次 ——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其他词的出现频率,才真正暴露了重心:
  • “加快” 出现 22 次、“加速” 3 次,合计 25 次。这不是 “慢慢来” 的指导,而是 “时不我待” 的冲锋令,意味着 AI 发展要抢时间、赶进度;
  • “创新” 20 次、“融合” 7 次(含跨界融合、深度融合),指向 “AI 要渗透到所有行业”,不是孤立发展技术,而是要和经济社会 “绑在一起”;
  • 最关键的是 “普惠” 5 次。在 2017 年、2019 年的 AI 政策里,“普惠” 几乎从未出现,而这次从 “智能算力供给普惠易用” 到 “城乡智能普惠”,再到 “平权、互信的 AI 生态”,反复强调 “人人能用、人人受益”。
这背后是一个核心转变:AI 从 “少数人掌握的高端技术”,变成了 “国家要推广的基础设施”。就像 20 年前的互联网,从 “科研工具” 变成 “全民上网”;现在的 AI,要从 “大厂专利” 变成 “像水电一样普及的能力”。

2. 时间节点的 “国家叙事”:AI 嵌入现代化进程

文件提到三个关键年份:2027 年、2030 年、2035 年。看似随意,实则精准对接国家整体战略:
  • 2027 年:实现 70% 智能终端普及率,刚好卡在 “十四五” 收官、“十五五” 启动的节点 —— 要为下一个五年的 AI 发展 “打基础”;
  • 2030 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达 90%,与 “碳达峰” 目标同步 ——AI 要成为实现 “双碳” 的核心工具(比如智能电网、AI 节能制造);
  • 2035 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对应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目标 ——AI 不再是 “辅助工具”,而是 “现代化的核心支撑”。
这不是 “AI 单独发展”,而是把 AI 当成 “国家现代化的引擎”。未来十年,所有与 “现代化” 相关的领域(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都会成为 AI 的 “主战场”。

3. “智能原生” 的横空出世:要孵化 “AI 新物种”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智能原生” 这个全新概念 —— 这是国家级政策文件里第一次出现,定义是 “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
什么是 “智能原生”?和 “AI 改造传统行业” 完全是两回事:
  • 以前的逻辑是 “拿 AI 改旧的”:比如银行用 AI 优化风控、零售用 AI 做推荐,本质是 “给传统业务加个 AI 插件”;
  • 现在的逻辑是 “从 0 到 1 造新的”:比如 ChatGPT 没有 AI 就不存在,Get 笔记(对比得到 APP 的传统模式)从第一行代码就以 AI 为核心,特斯拉从设计之初就把自动驾驶当 “基因”,而不是 “后期加装”。
这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原生应用”:微信、抖音不是 “PC 软件的手机版”,而是为移动场景而生的新物种。未来十年,真正的 AI 巨头,不会是 “传统企业加 AI”,而是 “天生就是 AI 驱动” 的新物种。



二、为什么说这次是 “革命级” 政策?对比两次关键战略的差异

要理解这份文件的分量,必须放在历史坐标里看 —— 对比 2015 年的 “互联网 +” 和 2017 年以来的 AI 政策,才能看清这次 “人工智能 +” 的 “革命性” 在哪里。

1. 中国 AI 战略的三次跃迁:从 “实验室” 到 “全社会”

2017 年至今,国家对 AI 的定位已经变了三次,每一次都对应着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升级:
时间 政策文件 核心定位 关键词 本质
2017 年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技术突破期 深度学习、人机协同、自主操控 让 AI “从实验室走出来”,解决 “能不能用” 的问题
2019 年 《人工智能治理原则》 风险防控期 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 担心 AI “失控”,解决 “怎么安全用” 的问题
2025 年 《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 全面渗透期 科技 - 产业 - 消费 - 民生 - 治理 - 全球合作 让 AI “走进所有领域”,解决 “怎么用得好” 的问题

2025 年的政策,是第一次把 AI 和 “经济、社会、民生、全球合作” 绑在一起 ——AI 不再是 “科技圈的事”,而是 “关乎所有人的事”。

2. “互联网 +” 与 “人工智能 +” 的本质区别:从 “改良” 到 “颠覆”

2015 年的 “互联网 +” 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而这次 “人工智能 +”,不是 “互联网 +” 的升级版,而是 “替代级” 革命。两者的核心差异,藏在政策原文的表述里:
对比维度 “互联网 +”(2015 年) “人工智能 +”(2025 年) 差异核心
核心逻辑 把互联网成果与各领域 “深度融合” 推动 AI 与各领域 “广泛深度融合” 互联网是 “连接工具”,AI 是 “重塑工具”
价值定位 推动 “效率提升”“组织变革” 实现 “生产力革命性跃迁”“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前者是 “改良”(让事做得更快),后者是 “颠覆”(让事变得不同)
重点领域 11 个(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普惠金融等) 6 个(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 前者是 “覆盖广度”,后者是 “渗透深度”(每个领域都要全流程智能化)
底层能力 依赖 “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 依赖 “智能”(理解、生成、决策) 互联网解决 “信息不对称”,AI 解决 “决策不智能”

举个例子:“互联网 + 零售” 催生了电商,让 “买东西更方便”;而 “人工智能 + 零售” 会催生 “AI 导购主动推荐你需要的商品”“AI 供应链自动补货”“AI 门店无人值守”—— 不是 “效率提升”,而是 “商业模式重构”。


三、六大赛道全景图:从 “国家战略” 到 “个人机会” 的落地路径

政策里明确的 “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 六大领域,不是空泛的方向,而是每个都藏着可落地的商业机会。我们拆解每个赛道的 “政策要求 + 落地场景 + 普通人可参与的机会”:

1. 科技领域:AI 要帮人类 “加快科学发现”

政策原文:“加速‘从 0 到 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
核心机会:不是做 “通用 AI”,而是做 “科学领域的专用 AI”。
  • 落地场景:
    比如新药研发,以前找一个候选药物需要 3-5 年,现在用 “生物大模型” 模拟细胞反应,在 AI 虚拟环境里测试,能把时间缩短到 3-6 个月(比如某药企用 AI 发现的抗癌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再比如材料科学,用 AI 设计 “高温超导材料”“高效电池材料”,不用再靠 “试错实验”,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 普通人机会:
    不用懂高深的 AI 技术,可做 “科学 AI 工具的推广者”—— 比如帮科研机构对接 AI 服务商,或开发 “AI 科研辅助工具”(如 AI 文献检索、AI 实验记录分析)。

2. 产业领域:培育 “AI 原生企业” 是核心

政策原文:“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
核心机会:不是 “改传统产业”,而是 “造 AI 原生产业”。
  • 落地场景:
    工业软件:传统 CAD 设计需要工程师手动画图纸,AI 原生的 CAD 能 “根据需求自动生成设计方案”,还能模拟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农业:用 AI 做 “智能育种”,分析种子基因数据和环境数据,培育出 “抗虫害、高产量” 的新品种,甚至能预测不同地区的最佳种植方案。
  • 普通人机会:
    如果你懂某个行业(比如制造业、农业),可以做 “行业 + AI” 的解决方案 —— 比如帮工厂设计 “AI 质检流程”,帮农场搭建 “AI 种植监测系统”(用现成的 AI 工具 + 传感器就能实现)。

3. 消费领域:从 “功能终端” 到 “智能体” 的跃迁

政策原文:“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核心机会:终端不再是 “工具”,而是 “能主动服务的智能体”。
  • 落地场景:
    AI 手机:不是 “语音助手” 那么简单,而是能 “记住你的使用习惯”—— 比如你经常在通勤时听新闻,手机会主动推送;你开会时,自动屏蔽无关消息并记录要点;
    AI 家居:不是 “手机控制灯”,而是 “家居能理解场景”—— 比如你回家时,自动打开灯、调节温度,甚至根据你的健康数据准备温水。
  • 普通人机会:
    做 “AI 终端的内容服务”—— 比如为 AI 音箱设计 “个性化音频内容”,为 AI 手机开发 “场景化小程序”(如老人专属的 AI 健康提醒程序)。

4. 民生领域:“普惠” 是关键词,人人可参与

政策原文:“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
核心机会:用 AI 解决 “资源不均衡” 的问题,做 “有温度的 AI 民生产品”。
  • 落地场景:
    教育:山村小学没有优质英语老师,AI 学伴能 “一对一教英语”,还能根据学生的进度调整难度;
    医疗:社区老人不用跑大医院,AI 健康助手能 “实时监测血压、血糖”,异常时自动提醒医生,甚至推荐附近的社区医院。
  • 普通人机会:
    做 “AI 民生产品的落地者”—— 比如帮乡村学校部署 AI 学伴设备,帮社区老人培训使用 AI 健康工具,甚至开发 “本地化的 AI 民生服务”(如方言版 AI 医疗咨询)。

5. 治理领域:政务和安全的 “智能革命”

政策原文:“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构建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
核心机会:ToG(面向政府)市场,解决 “治理效率” 和 “安全风险” 问题。
  • 落地场景:
    智能政务:以前办社保需要跑窗口、填表格,现在 AI 能 “自动识别你的需求”—— 比如你刚失业,AI 主动推送失业金申请流程,甚至帮你填好部分信息;
    公共安全:AI 能 “同时监测人、数字人、机器人”—— 比如商场里的 AI 监控,不仅能识别人流拥挤,还能监测机器人(如服务机器人)是否异常,避免碰撞。
  • 普通人机会:
    如果你懂政务流程或安全领域,可做 “AI 治理解决方案的咨询”—— 比如帮地方政府设计 “AI 政务服务流程”,帮企业搭建 “AI 安全监测系统”。

6. 全球合作领域:从 “跟随” 到 “引领” 的机会

政策原文:“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打造平权、互信的 AI 开放生态”。
核心机会:中国 AI 技术 “走出去”,服务发展中国家。
  • 落地场景:
    比如东南亚国家经常受台风影响,中国的 “台风预测大模型” 能帮他们提前 3-5 天精准预测路径,减少灾害损失;
    再比如非洲国家的农业,中国的 “AI 种植模型” 能帮他们根据当地气候,选择合适的作物,提升产量。
  • 普通人机会:
    做 “AI 技术出海的桥梁”—— 比如帮中国 AI 企业翻译本地化文档,或对接海外的合作伙伴(如非洲的农业合作社、东南亚的政府部门)。



四、普通人的 “AI 上车指南”:不用懂技术,也能抓住红利

很多人觉得 “AI 是大厂和专家的事”,但这份政策的核心是 “普惠”—— 随着算力越来越便宜、开源模型越来越多,普通人不用懂代码,也能参与 AI 浪潮。这里有三条最实际的路径:

1. 路径一:AI 内容创业 —— 零门槛,见效快

这是普通人最容易切入的领域,核心是 “用 AI 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解决 “信息差” 或 “需求差”。
  • 案例参考:
    浙江义乌有个卖袜子的商户,以前拍带货视频需要雇人、写脚本、剪辑,成本高还慢;现在用 AI 生成 “多语言带货视频”(自动写脚本、生成虚拟主播、配字幕),3 个月卖了 200 万单;
    广西农民黄金庆,用 AI 把 “种地场景” 剪成短视频(AI 自动加字幕、配背景音乐),3 个月涨粉 1 万多,还带村民一起用 AI 卖农产品,成了当地的 “AI 带货达人”。
  • 工具推荐:
    文案:ChatGPT、豆包;视频:剪映 AI、Runway(自动生成视频);设计:Midjourney、Canva AI(自动做海报)。
  • 关键提醒:不要做 “泛内容”,要做 “垂直领域”—— 比如专注 “AI 教老人用手机”“AI 帮宝妈做辅食”,精准解决某类人的需求。

2. 路径二:垂直行业 AI 解决方案 —— 用 “行业经验” 换机会

如果你在某个行业做了几年(比如 HR、教师、会计、销售),不用学 AI 技术,只要懂 “行业痛点”,就能用现成的 AI 工具做解决方案。
  • 案例参考:
    有个做了 10 年 HR 的人,发现中小企业 “筛选简历效率低”,于是用 AI 工具开发了一个 “简历筛选插件”—— 只要输入岗位要求,AI 自动给简历打分,标出匹配度高的候选人,半年就服务了 200 多家小企业;
    有个初中数学老师,用 AI 做了 “错题分析系统”—— 学生拍照上传错题,AI 自动分析 “错在哪类知识点”,还推荐相似题目练习,现在已经在 10 多所学校使用。
  • 关键提醒:不要贪大,要做 “小而美” 的解决方案 —— 比如 “AI 帮餐馆算库存”“AI 帮装修公司做报价”,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就够了。

3. 路径三:AI 落地咨询 —— 做 “传统企业” 和 “AI” 的桥梁

很多传统企业想做 AI,但不知道从哪下手 —— 这时候 “AI 落地咨询” 就是刚需,核心是 “帮企业选工具、搭流程,不用自己开发”。
  • 案例参考:
    有个 AI 咨询顾问,帮一家连锁餐馆做 “AI 改造”:用 AI 工具做 “客流预测”(提前知道哪天人多,准备多少食材),用 AI 语音助手接订餐电话,还帮服务员培训 “用 AI 查菜单”,半年帮餐馆节省了 20% 的成本;
    有个团队帮制造工厂做 “AI 质检咨询”:推荐合适的 AI 视觉检测工具,教工人怎么用,帮工厂把质检效率提升了 3 倍,次品率下降了 50%。
  • 关键提醒:要 “懂行业 + 懂 AI 工具”,不用懂底层技术 —— 比如知道 “哪个 AI 工具适合做质检”“哪个工具适合做客户服务”,就能帮企业落地。


五、未来十年:抓住机遇,也要警惕风险

这份政策打开了 “AI 十年红利期” 的大门,但机遇背后,也有需要警惕的风险。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行动建议。

1. 机遇窗口期的三个判断

  • 政策红利刚启动:2015 年 “互联网 +” 后,移动支付、电商、共享经济用了 3 年爆发;这次 “人工智能 +”,政策刚发布,未来 3-5 年是 “早期布局期”,先入场者更容易抢占先机;
  • 技术门槛快速降低:以前训练 AI 模型需要博士和百万级算力,现在用 DeepSeek、通义千问等开源模型,普通人在电脑上花几十分钟就能搭一个简单的 AI 应用;
  • 市场教育已完成:经过 ChatGPT、豆包等产品,普通人对 AI 不再陌生,不用再 “教育用户”,只要有好的产品,就能快速推广。

2. 需要警惕的三大风险

  • 技术迭代太快:今天先进的技术,可能 6 个月后就被淘汰 —— 比如现在的 AI 大模型,每隔几个月就更新一次,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 竞争会快速红海化:政策红利会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比如 “AI 内容创业”,现在可能是蓝海,1 年后可能就有上万人竞争,必须尽早建立 “护城河”(比如专属的用户群、独特的行业经验);
  • 伦理和合规风险:政策里强调 “公平公正、安全可控”,比如 AI 生成内容要避免虚假信息,AI 招聘要避免歧视 —— 做 AI 相关业务,必须提前了解合规要求,避免踩坑。

3. 不同人群的行动清单

  • 学生:不用盲目学 “AI 技术开发”,更要学 “AI 应用思维”—— 比如了解 AI 在自己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教育)的应用场景,未来找工作时,“行业 + AI” 的复合人才更吃香;
  • 职场人:主动用 AI 提升工作效率,成为 “部门里的 AI 专家”—— 比如用 AI 写报告、做 PPT、分析数据,甚至帮领导设计 “部门 AI 应用方案”,避免被 AI 替代,而是用 AI 提升不可替代性;
  • 创业者:聚焦 “政策支持的细分场景”,比如 “AI + 农业育种”“AI + 社区医疗”,这些领域既有政策红利,又有真实需求,避免做 “纯概念” 的 AI 项目;
  • 投资者:看 “落地能力” 而非 “技术噱头”—— 比如一个 AI 项目,要看它是否已经服务了真实客户、是否有收入,而不是只看 “技术多先进”,避免被 “AI 泡沫” 割韭菜。


结语:十年后回望,现在就是 “AI 革命” 的起点

凯文・凯利在《2049》里说:“25 年前不存在的事物,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2008 年中国第一趟高铁开通时,没人想到 17 年后高铁会改变亿万人的出行;今天 AI 新政发布时,我们也很难想象,10 年后的智能社会会是什么样。
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十年,AI 会像水电、互联网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份政策说 “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而 “共享” 的前提,是先 “参与”—— 无论是用 AI 提升工作效率,还是做一份 AI 相关的小事业,甚至只是学习 AI 的基本应用,都是在 “参与” 这场革命。
机会已经摆在面前,关键是: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