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破局:四大 “首次” 勾勒 “人工智能 +” 新边界
不同于以往聚焦技术研发或特定领域应用的政策,《意见》以四大 “首次” 突破,构建起更立体的人工智能发展框架:
- 首次覆盖全产业智能化路径:明确第一、二、三产业需在技术、组织、流程、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上系统性融合 AI,例如工业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操作路径、农业传感器网络结合气候模型降本增效,从微观生产到宏观产业协同实现全链条智能升级。
- 首次布局智能原生业态:不再局限于 “AI + 传统行业” 的改造模式,而是瞄准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原生场景,推动 AI 从 “辅助工具” 变为 “创新引擎”,例如产业大脑系统压缩研发 - 生产 - 物流协同周期,催生全新商业模式。
- 首次提出全球合作新模式: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意见》明确通过 “一带一路” 数字合作、多边机制参与等方式,将我国 AI 发展融入全球治理,既规避技术孤立风险,也为全球智能经济提供 “中国方案”。
- 首次跨学科融合哲学社科:创造性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AI4S)范畴,推动 AI 不仅赋能自然科学研究,更成为哲学思辨、社会分析的工具 —— 正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所言,“AI4S 是对研究对象、工具和研究者的全面提升,已有学者通过 AI 对话深化哲学思考,甚至引发‘AI 是否需对齐人类伦理’的深度讨论”。
战略演进: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十年驱动力
从 2015 年 “互联网 +” 到 2025 年 “人工智能 +” 的跃迁,背后是我国科技战略逻辑的根本转变。周伯文 —— 这位曾获 “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的专家,将其核心驱动力概括为 “四重协同”:
- 国际竞争倒逼:2016 年以来,人工智能成为全球高技术领域竞争 “主战场”,政策必须优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
- 国内发展牵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对效率与质量的需求,叠加数字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推动 AI 从 “可选项” 变为 “必选项”;
- 技术规律适配:AI 已从单一模型发展为 “形态多元化(模型、智能体、终端)、能力高阶化(价值创造提升)、体系化(与多领域深度融合)” 阶段,需要政策从 “技术扶持” 转向 “生态培育”;
- 制度优势支撑:新型举国体制让我国能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而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齐全、200 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则为 AI 提供了最丰富的应用试验场。
全程参与《意见》起草的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进一步补充:“如果说此前 AI 政策是‘单点突围’,《意见》则是‘系统作战’—— 以场景开放为引擎,以应用繁荣为抓手,以要素协同为根基,以安全治理为护航,让 AI 真正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要素。”
阶段目标:从 “补短板” 到 “成体系” 的三步走逻辑
《意见》提出的 2027 年、2030 年、2035 年三阶段目标,并非简单的时间递进,而是一套 “压力 - 能力 - 实力” 的转化机制:
- 2027 年:基础夯实期:核心目标是 “AI 与 6 大重点领域广泛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 70%。刘枝解读,这一阶段聚焦 “强基础、补短板”,通过普及率指标倒逼技术落地,同时完善 AI 开放合作体系,对冲逆全球化风险;
- 2030 年:能力跃升期:普及率目标提至 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 “重要极”。此时恰逢 “十五五” 规划收官,政策重点转向 “促升级、提质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话语权,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 2035 年:实力引领期:全面步入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这一阶段旨在完成 “从跟跑到领跑” 的跨越,让 AI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核心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与全要素协同的 “中国底气”
在全球 AI 竞速中,我国并非依赖单一要素领先,而是构建了 “政策 - 场景 - 数据 - 算力 - 人才” 的系统性优势:
- 超大规模市场托底:14 亿人口 + 完整产业体系,形成全球最复杂、最多样的 AI 应用场景 —— 从工业质检到农业植保,从医疗诊断到城市治理,场景反哺技术迭代的 “闭环”,让我国 AI 模型在特定领域泛化能力领先;
- 全要素支撑完备:数据生产量全球前列,跨行业融合与合规流通优势显著;“东数西算” 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算力成本与调度效率优势突出;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为 AI 产业提供稳定人才供给;
- 生态协同效应显著:已形成 “算力基础设施 - 行业解决方案 - 开源生态” 的完整产业链,例如开源社区加速技术迭代,行业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 AI 应用门槛,政策则通过 “新型举国体制” 整合各方资源,避免重复研发。
周伯文认为,这种系统性优势让我国在 “AI 产业化速度、跨行业渗透深度、成本控制能力” 上形成独特竞争力,“未来随着量子计算突破、开源生态成熟,我国有望从‘应用领跑’迈向‘技术引领’”。
落地影响:从产业到民生的 “智能红利”
《意见》的实施,将让 “人工智能 +” 从政策文本走进现实,带来看得见的改变:
- 对产业:开启 “加速赛道”:场景开放将拓展 AI 应用广度,例如制造业 “AI + 质检” 覆盖率提升,服务业 “AI + 客服” 效率优化;技术迭代加速推动产品落地,例如家用智能终端、工业智能体成本下降;投资热度升温则为 AI 企业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 “技术 - 应用 - 资本” 的正向循环;
- 对民生:重构 “生活方式”:工作中,智能助手降低高强度、高风险岗位负担;教育中,AI 推动个性化学习,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生活里,“AI + 医疗” 提升诊断效率,“AI + 康养” 改善老年服务,“AI + 文旅” 丰富消费体验。
但周伯文也提醒,AI 应用绝非 “替代人”,而是 “提升人”——“AI 的核心价值不是降低人力成本,而是创造新价值、提高民生福祉,比如加速新药研发、应对气候变化、优化社会治理。”
向善之道:让 AI 真正惠及每个人
要实现 “人工智能 +” 的良性发展,还需突破三大关键问题:
- 明确企业责任:AI 企业作为直接参与者,需将 “惠及民生” 纳入发展目标,避免技术滥用,例如不开发可能加剧就业歧视、隐私泄露的应用;
- 加强普及教育:提升全民 AI 应用能力,避免 “数字鸿沟”—— 无论是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终端,还是职场人掌握 AI 工具,只有每个人都能享受技术红利,“智能社会” 才名副其实;
- 完善政策引导: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划定 “安全红线”,例如明确 AI 伦理准则,规范数据使用,平衡技术发展与风险防控。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