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无所不能,人凭什么站稳 “不可替代” 的阵地?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当 ChatGPT 交出比保罗・施拉德本人更 “施拉德式” 的剧本创意,当 2024 年底各公司因 AI 编程的强势而砍掉初级程序员岗位,当名校计算机毕业生面临 “会写代
当 ChatGPT 交出比保罗・施拉德本人更 “施拉德式” 的剧本创意,当 2024 年底各公司因 AI 编程的强势而砍掉初级程序员岗位,当名校计算机毕业生面临 “会写代码却找不到工作” 的困境,人们终于不再只惊叹 AI 的强大 —— 而是开始恐慌:智能的稀缺性正在消失,人还剩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流行的答案总绕着 “创新”“情商” 打转:有人说 AI 没有真正的创造力,创新是人的专属;有人笃定 “AI 再聪明也是机器,情商永远不如人”。但现实早把这些安慰性的结论击碎:GPT-4.5 写的小说让资深编剧侧目,AI 的医疗诊断准确率逼近顶尖医生,就连需要共情的心理咨询、需要说服力的沟通场景,AI 都在悄悄超越人类。所谓 “情商低”,不过是人类对 AI 的傲慢误解 ——AI 能用更高的智商拆解 “人的情绪逻辑”,它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人。
OpenAI 的研究者预言,AGI(通用人工智能)将在两三年内落地,紧随其后的 ASI(超级人工智能)甚至能做出人类无法企及的科学发现。当智能不再稀缺,难道普通人只能依赖全民基本收入,沦为资本与 AI 的附庸?答案恰恰相反:人的前景非但不暗淡,反而会在 AI 的衬托下,凸显出更本质的价值 —— 那就是 “微决策”。


一、旧观点的崩塌:AI 早已突破 “人的专属领域”

我们曾以为 “创造力” 是人的最后堡垒,直到施拉德在 Facebook 坦言 “ChatGPT 生成了更好的‘我的风格’创意”;我们曾坚信 “情商” 是机器的死穴,却看到 AI 能精准捕捉心理咨询者的情绪漏洞,用比人类更稳定的共情能力提供疏导;我们曾觉得 “专业判断” 离不开人的经验,可 AI 在影像诊断、法律文书分析上的准确率,已让不少初级专业岗位失去存在意义。
这些案例不是 “AI 即将取代人” 的预警,而是 “智能≠人的价值” 的证明。AI 能生成无数个 “好方案”,却无法决定 “哪个方案该落地”;它能分析千万种 “情绪反应”,却无法替人选择 “此刻该给病人一个拥抱,还是一句理性建议”;它能写出逻辑严密的文章,却写不出 “带着作者体温的观点”—— 而这些 “无法做到” 的部分,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人的不可替代性:两个 AI 永远跨不过的门槛

为什么 AI 做不到 “决策”?答案藏在人的两个本质特点里,这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复制的 “人性基因”。
第一个特点,是人 “不可复制的脆弱性”。从数学层面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你的基因序列、童年经历、某次偶然的情绪波动,甚至今天早上没吃早饭的饥饿感,都在塑造独属于你的 “决策偏好”。你会衰老、会受伤、会死亡,这些 “不完美” 恰恰让你变得 “宝贵”—— 因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带着 “不可逆” 的重量,而 AI 可以无限复制、不会痛苦、没有损耗,它的 “决策” 永远缺乏 “对结果负责” 的根基。正因为人是脆弱的,世界才需要人的 “最终拍板权”;正因为拍板权在人手里,人才需要承担决策的责任 —— 这是 AI 永远无法拥有的 “人性闭环”。
第二个特点,是人 “无法量化的意识黑箱”。你的需求从来不是 “理性计算” 的结果:可能某天突然厌烦算法推荐的电影,可能毫无征兆地为一款小众鞋款买单,可能因为一句歌词掀起一场社会运动。这些 “莫名的选择”,源于你过去无数经历与当下环境的微妙互动 —— 这个过程太复杂,复杂到无法用数据量化给 AI。在 AI 眼里,人永远是 “主动性的发起者”,而不是 “可预测的计算对象”;人能创造 “意外”,而 AI 只能在既有框架里生成 “可能性”—— 这是 AI 无法替代决策的关键。


三、决策的本质:不是演算,是冒险的 “人性过程”

从数学角度看,AI 擅长的是 “给定边界条件下的方程求解”:只要参数足够,它能算出最优解。但真实世界的决策,恰恰卡在两个 “无法突破的限制” 里。
一是 “环境参数无法全面量化”。你决定结婚纪念日去新餐馆还是老地方,要考虑的不只是大众点评的评分 —— 可能老餐馆有你们第一次约会的回忆,新餐馆的灯光让你想起童年的某个傍晚,甚至同行伴侣今天的心情好坏,都在影响你的选择。这些 “隐性参数” 无法一一列举给 AI,AI 自然算不出 “最适合你的答案”。
二是 “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根据史蒂芬・沃尔夫勒姆的 “计算不可约性理论”,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提前预知复杂系统的演化结果 —— 就像没人能精准预测一个月后的天气,你必须等它真实发生。真实世界的决策也是如此:没有 “万全之策”,只有 “在不确定中选择”。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说:“一个决断如果没有经历过无可决断之折磨,那它将不可能是一个自由的决断,它只会仅仅是程序化的应用或一个计算好的过程的展开。” 这才是决策的本质:AI 的 “决策” 是计算的结果,而人的决策是 “在犹豫、纠结、冒险中做出选择” 的过程。你选新餐馆,可能踩雷,也可能收获惊喜;你给病人一个拥抱,可能打破专业边界,也可能治愈对方的心理防线 —— 这种 “带着风险的选择”,才是人的决策与 AI 的根本区别。
我们为什么关心阿根廷队赢世界杯,却不关心两个 AI 下棋的结果?因为阿根廷队的胜利,是球员过去的汗水、教练的战术、赛场上的偶然失误共同编织的 “真实故事”,它把 “无数可能性” 变成了 “唯一的世界线”;而 AI 下棋的结果,只是数学公式里的一个解,没有温度,没有延续,没有 “人的痕迹”。


四、微决策:不是 “领导专属”,是每个人的日常价值

很多人以为 “决策” 是老板、领导的事,只在项目关键节点出现 —— 但真相是,决策藏在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里,这就是 “微决策”。
喜剧演员杰瑞・宋飞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点。20 世纪 90 年代拍《宋飞传》时,有人建议他请麦肯锡做流程化管理(就像今天用 AI 辅助创作),宋飞却拒绝了:“如果你高效,那你就是在错误的方式下工作。正确的方式是艰难的方式 —— 每个字、每句台词、每一条拍摄、每一次剪辑、每一个选角都由我把关。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宋飞把控的,就是 “微决策”。AI 能写出好笑的台词,但无法决定 “这句台词该用轻松的语气还是讽刺的语气”;AI 能生成镜头脚本,但无法判断 “这个镜头多停留 0.5 秒会不会更有味道”。这些微小的选择,不是 “正确与否” 的判断,而是 “风格与个性” 的表达 —— 你选 “实用的软件功能” 还是 “花哨的设计”,你让主人公 “更勇敢” 还是 “更犹豫”,你跟顾客 “开句玩笑” 还是 “保持专业”,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 “你的作品”,也在定义 “你是谁”。
以前,我们要花大量时间学习 “技能” 才能做微决策:想画画,得先练好几年用笔;想写文章,得先掌握遣词造句。但 AI 改变了这一切 —— 现在你可以让 AI 生成 10 张画,然后选 “这张光影更符合我的感觉”,再让 AI 修改 “把天空的蓝色调浅一点”;你可以让 AI 写出初稿,然后调整 “这段情绪再强烈一点”,删掉 “这句太生硬的话”。AI 帮我们完成了 “把事做对” 的部分,而我们终于能专注于 “决定什么是对”—— 这才是 AI 对人的真正赋能。


五、趋势已现:人们要的不是 “AI 的完美”,而是 “人的痕迹”

纯粹的 AI 生成内容,正在从 “新奇” 走向 “乏味”:AI 画的图再精致,看多了也会觉得缺少 “人的温度”;AI 写的文章再流畅,读多了也会发现是 “公式化的套路”。人们开始期待 “人的干预”—— 期待看到创作者在 AI 生成的基础上,留下自己的选择、修改、甚至 “不完美”。
我们听一个人的观点,不是因为他 “说得对”,而是因为他 “用自己的声望为观点背书”;我们看一部作品,不是因为它 “逻辑无懈可击”,而是因为它藏着创作者的 “纠结与冒险”;我们认可一份工作,不是因为它 “完成了任务”,而是因为它带着执行者的 “风格与思考”。
AI 生成的永远是 “数学的可能性”,而人做的,是把 “可能性” 变成 “真实的世界”。你给病人的一个拥抱,可能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你给顾客的一句玩笑,可能让他成为长期客户;你在软件里加的一个小功能,可能让无数人觉得 “这个产品懂我”—— 这些微小的影响,是 AI 永远无法替代的 “人的力量”。


结尾:你就是你的微决策

AI 没有让我们 “过时”,反而把我们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拥抱每一次微决策的自由。以前我们没精力做这些选择,因为要花太多时间 “学技能”“做执行”;现在 AI 接过了这些工作,我们终于能专注于 “做自己”—— 专注于那些能体现个性、风格、价值观的微小选择。


得到图书:《人比AI凶》

作者:万维钢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你是谁?不是你会什么技能,不是你能完成什么任务,而是你在无数个瞬间里,选择了什么。你选择去新餐馆冒险,你选择给病人一个拥抱,你选择让台词多一点温度,你选择让功能多一点贴心 —— 这些微决策加起来,就是 “你”。
AI 时代的终极答案,从来不是 “人该如何打败 AI”,而是 “人该如何更像人”。而 “更像人” 的方式,就藏在每一次微小的、带着温度的、属于你的决策里。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