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A 股的热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股 AI 龙头英伟达在公布 2026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后,却遭遇股价大跌。但从业绩数据看,其 “成绩单” 依旧亮眼,核心营收与数据中心业务均保持高增长,具体如下表所示:
业绩指标 | 具体数据 | 环比变化 | 同比变化 |
---|---|---|---|
总营收 | 467 亿美元 | 增长 6% | 增长 56% |
数据中心收入 | 411 亿美元 | 增长 5% | 增长 56% |
Blackwell 数据中心收入 | - | 增长 17% | - |
如今的英伟达,已从昔日的游戏显卡厂商蜕变为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 AI 巨头,堪称 AI 时代 “稳赚不赔的卖铲人”。也正因如此,本次财报被市场视为 “解答 AI 泡沫疑虑的关键答卷”—— 其持续高增的业绩,印证了 AI 基础设施需求的真实性。
英伟达的 “甜蜜诅咒”:被超预期绑架的市场
英伟达正陷入一种 “成功的烦恼”:过去多个财季,它始终以 “营收超预期 + 上调业绩指引” 的模式打破市场预期,这种惯性已让投资者形成 “更高期待”—— 当英伟达习惯交出 110 分的答卷时,哪怕是 100 分的达标业绩,也会被视为 “不及格”。本次财报前夕,市场的核心关注点集中在新一代 Blackwell GPU 与 NVL72 机架的大规模部署。这种期待并非空穴来风:英伟达耗时数年打造的 Blackwell NVLink 72 系统,是一次关键的技术跃迁 —— 它从 “节点级计算”(NVLink 8,单台计算机为一个节点)升级为 “机架级计算”(NVLink 72,整个机架为一个单一巨型 GPU),不仅带来性能的量级提升,更显著降低了 Token 生成成本、提升了能效。


按照规划,Blackwell 之后,2026 年将推出代号 “Rubin” 的新架构,2027 年跟进 “Rubin Ultra”—— 这种 “快速迭代、持续领先” 的节奏,既巩固了自身优势,也让竞争对手始终处于追赶状态。

战略跃迁:从 GPU 厂商到 “AI 基础设施帝国”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英伟达 CFO Colette Kress 抛出了更宏大的野心:“我们正处在一场将改变所有行业的工业革命开端。预计到本十年末,AI 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达到 3 到 4 万亿美元,增长主要来自云厂商与企业的资本开支 —— 仅今年,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与算力投资就将达 6000 亿美元,较两年前几乎翻倍。”这一表述并非首次出现,而是英伟达战略转型的核心宣示:它已不再是单纯的 GPU 供应商,而是 “全栈 AI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黄仁勋以 “1GW 规模 AI 工厂” 为例进一步解释:“这类工厂造价约 500-600 亿美元,其中 35% 左右由英伟达提供 —— 客户获得的不只是 GPU。要打造 Rubin AI 超级计算机,需要 6 种不同类型的芯片;要扩展到 1GW 数据中心,需数十万 GPU 计算节点与大量机架。我们的定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 AI 基础设施公司。”
英伟达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 “能效壁垒” 上:在电力受限的数据中心中,性能功耗比直接决定收入,而英伟达平台的性能功耗比远超其他计算方案 ——“买得越多,成长越快”。此外,随着推理型 AI、智能体(Agent)的普及,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这成为其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更重要的是,英伟达的 CUDA 并行计算平台、推理加速库、行业 AI 模型框架已形成 “生态壁垒”—— 客户一旦采用其方案,替换成本极高,这也让其 “全栈解决方案” 成为 AI 工厂的首选。
中国市场:500 亿美元机遇与 “合规芯片” 博弈
本次财报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扎眼:2026 财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为 27.69 亿美元,较 2025 财年同期的 36.67 亿美元缩水近 9 亿美元;黄仁勋同时透露,中国市场在其数据中心总收入中的占比已降至 “低个位数百分比”。面对这一情况,英伟达的应对策略清晰 ——推出符合出口管制的 “合规芯片” :这一思路始于 Hopper 架构的 H20,如今将延续至 Blackwell 产品线。据路透社报道,英伟达正研发专为中国定制的 Blackwell 削减版 GPU(代号 B30A),性能介于受限的 H20 与国际版高端 GPU 之间,若获批准将瞄准中国高端算力需求;此外,还有一款低规格推理芯片 RTX6000D,专门适配中国市场特定场景。
黄仁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并未降低:他认为,中国今年对英伟达而言是 “约 50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3577 亿元)的市场机会”,且增速将保持在每年 50% 左右;同时,他肯定了中国开源模型的实力 ——“DeepSeek、Qwen、Kimi 等模型质量优秀,且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不断涌现,这些开源模型正推动全球企业对 AI 的采用”。
上个月,黄仁勋曾亲自来华斡旋,表态 “将不遗余力优化产品以符合监管要求,坚定服务中国市场”,并明确 “将 Blackwell 带入中国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
国产突围:从 “技术适配” 到 “生态共建”
就在英伟达调整中国策略的同时,国内力量正加速崛起,核心突破点集中在 “技术适配” 与 “生态协同”。近期,DeepSeek 发布最新版本 V3.1(被称为 “迈向 Agent 时代的第一步”),其中最关键的创新是引入 “UE8M0 FP8 Scale” 新参数精度格式 —— 该格式明确 “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在 8 位位宽限制下,通过 “丢弃尾数、扩展指数动态范围”,让国产芯片在大模型训练中更稳定,同时有效缓解了国产芯片 HBM 高带宽内存不足的短板,充分释放硬件性能。


结语:“卖铲人” 与 “本土铁匠铺” 的长期角力
英伟达依旧是 AI 淘金热中最稳的 “卖铲人”,但其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正面临挑战;而国内的 “本土铁匠铺”,正用更适配本地需求的技术(如 FP8 格式)、更协同的生态,打造适合 “中国矿工” 的工具。这场 AI 基础设施的博弈,不再是单一企业的技术比拼,而是 “全栈能力 + 本土适配 + 生态协同” 的综合较量 —— 最终谁能占据主动,或许取决于谁能更精准地抓住市场需求、更快速地突破技术瓶颈、更深入地构建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