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国产卫星星座:一些发自内心的观察与思考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近期,卫星互联网成为全网焦点。热度源于两大事件:一是中国星网在短短 21 天内完成 5 次发射,将 38 颗卫星送入轨道,GW 星座部署节奏显著提速;二是卫星互联网牌照即将发放的传闻,三
近期,卫星互联网成为全网焦点。热度源于两大事件:一是中国星网在短短 21 天内完成 5 次发射,将 38 颗卫星送入轨道,GW 星座部署节奏显著提速;二是卫星互联网牌照即将发放的传闻,三大运营商、中国星网及上海垣信均在潜在名单之列。
两大消息叠加,瞬间点燃市场热情 —— 媒体争相报道、资本市场疯狂挖掘投资标的,仿佛卫星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已触手可及。但作为长期关注该领域的观察者,我必须提醒:这波行情更需理性看待。事实上,国产卫星互联网正处在 “看似火热,实则艰难” 的境地,挑战远超想象,成功概率远低于市场预期。


一、从 “跟跑” 到 “追赶”:国产卫星通信的 40 年突围史

要理解当下的困境,需先回望国产卫星通信的发展脉络 —— 这条道路,始终伴随着 “技术落后” 与 “被动追赶”。
国产民用卫星通信的起点,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为转播访华新闻,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通信设备被空运至中国;新闻报道结束后,这套设备被赠予中方,我们才得以 “边用边学”,迈出民用卫星通信的第一步。
整个 80-90 年代,国内虽有零星尝试,但技术水平始终停留在 “初级阶段”。直至 2000 年后,民用商业卫星通信仍未形成规模:仅有少数单位采购 VSAT 设备满足基本需求,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国产卫星终端的身影。2010 年前后,我身边有人从事卫星电话销售,彼时国内市场全是铱星、Inmarsat、舒拉亚等国外品牌,服务对象仅限远洋渔业、大型国企或政府部门 ——2008 年汶川地震时,国内甚至没有自主卫星电话可用,只能依赖租用国外设备,这成为国产卫星通信发展的 “耻辱性转折点”。
汶川地震后,国内才真正加大卫星通信投入,逐步实现突破:
  • 2017 年 4 月,中星 16 发射,成为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Ka 频段),通信总容量达 20Gbps,打破 “无自主高通量卫星” 的局面;
  • 2020 年 7 月,“亚太 6D” 成功入轨,作为我国首颗 Ku 频段高通量卫星,容量提升至 50Gbps;
  • 2023 年 2 月,中星 26 发射,容量突破百 Gbps,标志着国产中高轨卫星技术迈入新阶段。
但必须清醒认识:这些突破集中在中高轨卫星领域 —— 单颗卫星覆盖范围广、技术路径相对成熟,与我们擅长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模式高度契合。而真正的 “硬骨头”,是低轨卫星星座。



二、低轨星座:国产卫星互联网的 “生死局”

卫星互联网的核心是 “低轨星座”—— 与中高轨卫星相比,低轨卫星距离地面更近(通常 200-2000 公里),单颗覆盖范围小,但需通过成千上万颗卫星组网,才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而这一领域,恰恰是国产卫星互联网的 “软肋”。

1. 马斯克的 “降维打击”:成本逻辑的颠覆

低轨星座的核心矛盾是 “成本”。早年行业普遍认为,低轨星座需频繁发射卫星(卫星生命周期仅数年,需持续补充),成本过高且不可行 —— 直到马斯克的 SpaceX 用 “可重复使用火箭” 打破了这一认知。
SpaceX 通过猎鹰 9 号火箭回收技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数千万美元降至百万美元级别;同时,资本市场对其商业逻辑的认可,为其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这种 “技术创新 + 商业化融资” 的组合,彻底重塑了低轨星座的成本逻辑,也给国产星座带来了巨大压力:
  • 国产火箭仍以一次性火箭为主,发射成本远高于猎鹰 9 号;
  • 民营航天起步晚,技术成熟度、可靠性仍需验证,难以承担 “千颗级” 卫星组网任务;
  • 商业化融资渠道有限,更多依赖政府支持,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成本投入。
我们擅长的 “地面基建逻辑”(如 5G 基站、光纤通信)在此完全失效:地面工程可通过国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产业链协同降低成本,但低轨星座需面对 “全球覆盖 + 持续补网” 的挑战,现有模式难以适配。


2. 时间紧迫:ITU 规则下的 “生死倒计时”

除了成本,国产星座还面临 “时间压力”—— 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为其设定了严格的部署期限。
根据 ITU 规定,卫星星座申请人需在提出申请 7 年后,2 年内完成 10% 部署、5 年内完成 50%、7 年内完成全部部署,否则将收回频谱、轨道资源。这意味着:
  • 中国星网 GW 星座(2020 年申请,规划 13000 颗卫星)需在 2029 年前部署 1300 颗、2032 年前部署 6500 颗、2035 年前完成全部组网;
  • 上海垣信千帆星座(2023 年申请,规划 15000 颗卫星)需在 2032 年前部署 1500 颗、2038 年前完成全部组网。
但截至 2025 年 8 月,中国星网仅部署不到 100 颗卫星,未来 4 年需年均部署 300 颗才能完成 10% 目标;上海垣信虽已部署 90 颗,但火箭资源优先向中国星网倾斜,其计划面临 “资源挤压” 风险。
更严峻的是,国内现有火箭运力、可靠性均难以支撑 “年均 300 颗” 的部署节奏 —— 一旦出现发射失败或技术故障,错过 ITU 期限,前期投入的频谱、轨道资源将付诸东流,国产星座可能失去 “入场资格”。


3. 商业化困局:全球市场难突破,国内需求待验证

低轨星座要长期存活,必须依赖商业化运营 —— 用营收覆盖成本,而非单纯依赖政府补贴。但这一目标,面临双重挑战:

(1)全球市场:地缘政治下的 “准入难题”

低轨星座是 “全球型系统”,需在其他国家落地服务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但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国产星座出海” 难度极大:
  • 马斯克的星链已在多个国家遇阻(如印度要求数据本地化,欧洲对其频谱使用严格限制),国产星座作为 “中国背景” 的系统,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 中国星网作为国企,缺乏跨国商业运营经验,如何与当地政府、运营商谈判合作,如何获得用户认可,仍是未知数。

(2)国内市场:需求与成本的 “错配”

国内市场看似有潜力,但存在 “需求弱、成本高” 的错配:
  • 地面通信已实现 “99% 以上覆盖”,卫星互联网仅作为补充,普通用户对卫星通信的需求极低(绝大部分时间用不到);
  • 卫星互联网的终端成本、通信资费均高于地面网络,终端厂商对支持卫星通信持观望态度(需投入芯片、天线研发成本,却面临低需求风险);
  • 即便在应急、海洋、航空等特定场景,现有中高轨卫星(如中国电信天通卫星)已能满足基本需求,低轨星座的 “差异化优势” 尚未凸显。
若商业化遇阻,仅靠政府补贴支撑 13000 颗卫星的运营,成本压力将难以承受 —— 这是国产星座必须面对的 “生存问题”。



三、牌照与玩家:热闹背后的 “真实格局”

近期 “卫星互联网牌照” 的传闻,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热度,但需厘清其 “真实意义”:与国外 “牌照绑定频段” 不同,卫星通信的频段资源由 ITU 分配,国内牌照更多是 “行政许可”,而非 “资源授予”。
此次拟发放的是 “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A13)”,其中 A13-1 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 这标志着国内正式推动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但距离实际落地仍有距离:
  • 牌照更多是 “政策信号”,而非 “运营通行证”:当前星座部署进度不足,真正开放商业运营至少需 2-3 年;
  • 玩家定位差异明显:中国星网、上海垣信聚焦低轨星座,而三大运营商的角色更偏向 “中高轨补充”—— 中国电信有天通卫星基础,中国联通基于天通做技术验证,中国移动通过 “01 星” 试验卫星布局,三者均不涉及低轨大规模组网,仅服务应急、政企等特定场景。

这种 “分工格局” 背后,是对低轨星座风险的共识:三大运营商不愿承担 “高成本、高风险” 的低轨任务,选择以 “低风险、稳收益” 的中高轨业务切入,进一步凸显低轨星座的 “孤独性”—— 中国星网需独自扛起 “国产低轨星座” 的大旗,压力可见一斑。


四、终端瓶颈:星座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低轨星座的商业化,还需突破 “终端瓶颈”—— 普通用户不会为了 “偶尔使用” 的卫星通信,专门购买终端设备。当前行业的核心方向是 “普通手机直连卫星”:利用运营商常规频段,将 “基站搬上卫星”,无需改造手机硬件、无需专用芯片。
这一技术已在国外实现实验突破,但仍面临挑战:
  • 对星座技术要求极高:需卫星具备更强的信号处理能力,确保手机与卫星的 “弱信号连接”;
  • 终端厂商态度谨慎:手机厂商需权衡 “卫星功能成本” 与 “用户需求”,若星座用户规模不足,搭载卫星功能的手机可能面临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
  • 资费问题待解:卫星通信成本高于地面,如何设定 “用户可接受” 的资费,仍是商业化的关键。

星链的DTC技术

终端是 “连接星座与用户” 的桥梁,若终端问题无法解决,即便星座组网完成,也难以实现 “商业闭环”。


五、结语:国产星座,路远且艰,但非走不可

客观来看,国产卫星互联网仍处于 “起步阶段”:成本高、时间紧、商业化难、终端弱,每一个问题都是 “硬骨头”。但即便如此,低轨星座仍是 “必选项”—— 它不仅是地面通信的补充,更是国家在 “空天信息领域” 的战略布局,关乎频谱、轨道等核心资源的争夺,关乎应急、国防等关键领域的安全。
中国星网的提速、牌照的即将发放,是国产星座 “破局” 的第一步,但这一步之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需要火箭技术的突破(降低发射成本)、商业化模式的创新(找到盈利点)、终端生态的协同(推动手机直连落地),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持续支持与产业链的深度协同。
市场的热情可以理解,但理性更重要。国产星座的成功,不会是 “一蹴而就” 的狂欢,而会是 “长期攻坚” 的结果。我们期待看到国产星座突破困境、实现突围,但更需正视挑战、脚踏实地 —— 毕竟,在航天领域,没有 “捷径” 可走,唯有 “啃硬骨头” 的决心与耐心,才能最终抵达目标。
加油,国产卫星互联网;加油,中国星座!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