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 95% 企业 AI 试点难落地,问题出在哪?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全球 95% 的 AI 项目都凉了”—— 近期 MIT 那份刷屏的《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让 “AI 寒冬” 的论调再
“全球 95% 的 AI 项目都凉了”—— 近期 MIT 那份刷屏的《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让 “AI 寒冬” 的论调再次抬头。

但翻完 26 页报告和摩根士丹利的补充分析才发现:AI 没凉,只是企业的 “自上而下” 模式彻底失灵了。员工早已用个人 AI 工具掀起 “自下而上” 的生产力革命,而高管们还在为僵化的定制系统买单。


一、MIT 报告:拆解 “AI 失败” 的真相 —— 不是技术不行,是企业走偏了

媒体紧抓 “95% 企业 AI 试点失败” 大做文章,但报告的核心恰恰是 “反转”:这 95% 的失败仅针对昂贵、僵化的定制化企业级 AI 系统;与此同时,90% 的员工正用 ChatGPT、Claude 等个人工具高效办公,上演着 “企业史上最快的技术普及”。

1. 90% 员工 “偷用” AI:一场未被统计的 “影子革命”

报告抛出了一组颠覆认知的数据:
  • 仅 40% 的企业为员工订阅了官方大模型服务;
  • 90% 的员工会频繁使用个人 AI 工具,且不是 “浅尝辄止”—— 每周每天都会用,普及速度远超当年的电子邮件、智能手机和云计算;
  • 这种 “员工用 AI 频率是企业采纳率 2 倍多” 的现象,被称为 “影子 AI 经济”。


最真实的案例莫过于一家法务公司:企业斥资 5 万美元采购专业 AI 合同分析工具,律师却坚持用 ChatGPT 起草文件 —— 理由很直接,“ChatGPT 生成的内容质量更高,哪怕供应商说用的是同样的基础技术”。就连微软内部员工、制药巨头 Amgen 的员工,也纷纷弃用企业推行的 Copilot,转投 ChatGPT。
本质上,员工的选择标准很简单:消费级 AI 灵活、响应快、贴合实际工作流;企业级 AI 死板、不会学习、设置繁琐。正如一位首席信息官直言:“今年看了几十个企业 AI 演示,只有 1-2 个真有用,其余不是华而不实,就是纸上谈兵。”


2. 企业级 AI 为何惨败?核心是 “没有学习能力”

那些登上 “95% 失败率” 名单的企业级 AI,问题出在 “底层设计”:
  • 无法保存用户反馈、不能适应上下文情境、不会随时间优化 —— 每次使用都要手动输入背景信息,相当于 “每次都是全新开始”;
 
  • 数据佐证:通用消费级 AI(如 ChatGPT)投入生产的成功率是 40%,而定制化企业级 AI 的成功率仅5% 。

这也解释了员工的另一个选择偏好:处理邮件、基础分析等快速任务时,70% 的人找 AI 而非同事;但面对复杂高风险工作,90% 的人更信任人类。分界线不是 “智能高低”,而是 “AI 能否像人一样记忆、适应” —— 显然,当前的企业级 AI 还差得远。


3. 破局之道:停止 “自建”,向员工学习,与供应商合作

报告给企业指了两条明路:
  • 别再执着于内部自建 AI:数据显示,与 AI 供应商合作的项目,67% 能成功部署;而内部自建的成功率仅 33%。成功的企业都把 AI 初创公司当 “业务伙伴”,聚焦实际成果而非花哨演示;
  • 向 90% 用对 AI 的员工取经:员工已经解决了 “AI 如何融入工作流” 的核心难题,企业要做的是分析员工常用的个人工具,找到真正创造价值的场景,再采购适配的方案,而非 “自上而下强推”。


4. 行业差异:科技媒体 “狂奔”,医疗金融 “审慎”

AI 的渗透速度在行业间差异巨大:
  • 已被颠覆的行业:仅科技、媒体行业,因能承受高风险,AI 带来了结构性变革 —— 超 80% 高管预计 24 个月内缩减招聘规模;
  • 慢半拍的行业:医疗、金融、制造等 7 大行业,虽频繁试点 AI,但内部结构变化微小。比如医疗、能源领域,多数高管表示未来 5 年无裁员计划。

这种 “慢” 并非失败,而是理性:这些行业涉及生命、资金安全,需要深思熟虑后再落地。更关键的是,企业 AI 预算的 50% 砸在了销售营销上,却忽视了后台自动化 —— 而后者才是 “隐形摇钱树” :通过 AI 替代外包合同,企业每年能省 200 万 - 1000 万美元的客服、文档处理成本,还能砍掉 30% 外包创意费用,且无需裁员。


二、摩根士丹利:宏观印证 ——AI 能为标普 500 年省 9200 亿,市值或增 16 万亿

如果说 MIT 报告是 “微观洞察”,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则从宏观层面印证了 “AI 革命未停”:AI 不仅不是 “投机概念”,更是未来十年企业盈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1. 惊人效益:省成本、提市值,AI 是 “利润加速器”

  • 成本端:AI 或能为标普 500 公司每年节省 9200 亿美元成本,相当于总薪酬的 41%、2026 年税前利润的 28%(主要通过自动化、自然流失实现,非大规模裁员);
  • 市值端:这些效益最终有望转化为 13 万亿 - 16 万亿美元的市值增长,相当于当前标普 500 总市值的近 1/4。


2. 行业冲击:零售、物流受影响最大,半导体相对小

不同行业的 AI 价值潜力差异显著:
  • 高潜力行业:日常消费品分销与零售、房地产管理、交通运输 ——AI 驱动的潜在生产力提升,预计超过 2026 年预测收益的 100%;
  • 低潜力行业:半导体、硬件等 —— 人力成本占比低,AI 可挖掘的价值相对有限。
 

3. 岗位变革:不是 “全替代”,而是 “重组 + 新增”

摩根士丹利特别强调:AI 对岗位的影响不是 “非黑即白” 的替代:
  • 软件 AI(智能体):更倾向于 “任务重组”—— 比如优化流程、分担基础工作,而非取消岗位;
  •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实体零售等领域构成直接替代风险;
  • 新岗位诞生:与早期技术革命类似,AI 会催生首席 AI 官、AI 治理专家等全新职位类别。

同时,报告也提醒:AI 全面普及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企业初期会优先通过 “自然流失 + 流程优化” 降本,而非立即大规模裁员(尤其面向客户的岗位)。


三、结论:AI 革命没失败,只是换了 “主角”

无论是 MIT 的微观观察,还是摩根士丹利的宏观分析,都指向一个共识:
  • AI 的成功早已发生:它不在企业高管的定制系统里,而在员工每天的 ChatGPT 对话中,在后台自动化节省的数百万成本里;
  • 企业的核心问题是 “思路错了”:执着于 “自上而下强推”“内部自建”,却忽视了员工已经验证的 “灵活工具 + 贴合工作流” 路径;
  • 未来的机会在 “顺势而为”:停止纠结于 “95% 的失败项目”,转而向 90% 用对 AI 的员工学习,与供应商深度合作,聚焦后台自动化等 “隐形高价值场景”—— 这才是抓住万亿 AI 机遇的关键。
Contextual AI创始人认为,GenAI项目失败根本原因不在模型,而是上下文重要性被忽视
正如报告中一位制造业高管的困惑:“处理合同快了,但仅此而已”—— 他没看到的是,当 “合同提速” 乘以数百万员工、数万项任务,最终会引爆的生产力洪流。AI 革命从未降温,它只是以 “自下而上” 的方式,悄悄改写着企业的生存法则。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