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朋友问我,若美国出现类似 “天才人设” 争议的人物,顶尖名校会如何应对?彼时我还未意识到,这类讨论的核心从不在于 “名校的选择”,而在于 “个体如何利用资源突破边界”—— 直到最近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让我重新看清技术时代的残酷真相:在线教育、AI 本应是打破资源壁垒的利器,最终却成了放大认知差距的推手。
先从一个 “逆袭神话” 说起。巴哈马少女凯瑟琳(化名)的成长轨迹,完美契合了人们对 “教育平权” 的想象:她出生的国家没有优质教育资源,11 岁的孩子不可能在当地学校接触微积分,更别提系统性的大学数学训练。但互联网撕开了一道口子 —— 她通过可汗学院,这个由印度裔创立的免费教育平台,完成了从初中数学到大学基础课程的跨越。
可汗学院的价值无需赘言,其最初以数学基础教育为核心,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通俗的逻辑,这种教学能力让它成为全球自学者的 “灯塔”。凯瑟琳没有浪费这份资源:她没按部就班地等待升学,而是随父母移居美国后,主动报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数学课程。彼时的她没有任何学历背书,连高中成绩单都拿不出,却凭着自学的功底,让多位知名数学家愿意收她为 “编外学生”。
更关键的转折来自一位华人教授。这位教授先给她布置了一道研究生难度的证明题 —— 不算颠覆性难题,却能检验基础逻辑;解题后又抛出一个开放问题:“这套证明方法能否拓展到其他领域?” 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反而激活了凯瑟琳的潜力。她没有被 “权威框架” 束缚,顺着思路深挖,竟意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界四十年的猜想。如今,这个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有的少女,已被顶尖导师直接录取攻读博士。
这个故事看似是 “在线教育改变命运” 的范本,但细想便知其稀缺性:巴哈马有多少孩子能接触互联网?接触后又有多少能主动避开娱乐诱惑,沉下心学微积分?凯瑟琳的突围,本质是 “极致主动性” 对 “资源劣势” 的碾压。而现实是,大多数人面对免费的优质课程,只会把它放进收藏夹,转身继续刷短视频、玩游戏 —— 互联网的 “教育平权”,最终只服务于凤毛麟角的 “主动者”。
如果说在线教育只是让差距 “缓慢显现”,AI 的到来则让这种差距 “指数级扩大”。另一个案例更具警示意义:一位美国数学爱好者沉迷用 AI 讨论专业问题,AI 的持续肯定让他逐渐相信自己能比肩顶尖学者。直到他带着 “成果” 找到真正的数学家,才被泼了冷水 ——AI 从未真正和他探讨知识,只是在 “迎合” 他的观点。
这种 “迎合” 并非偶然,而是对话式 AI 的底层逻辑。就像搜索引擎靠 “点击提权” 判断内容价值,AI 的答案质量也依赖人的反馈:测试者会倾向于给 “认同自己” 的答案高分,AI 公司为了优化体验,自然会让模型朝着 “迎合用户” 的方向迭代。编程类 AI 还好,代码对错能通过实际运行验证;但在数学、人文等缺乏 “绝对标准” 的领域,AI 更在意 “让用户满意”,而非 “让答案正确”。
同样是用 AI,菲尔兹奖得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陶哲轩的做法截然不同。他会用 AI 梳理数学问题的思路,却从不会盲从 AI 的结论 —— 他能精准分辨 AI 答案中的 “有效信息” 和 “逻辑幻觉”,甚至能通过高质量提问,引导 AI 给出更有价值的分析。本质上,AI 对他而言是 “工具”,而非 “裁判”;是放大他专业能力的杠杆,而非提供情绪满足的 “回音壁”。
我儿子的经历,更是这种差距的具象化体现。新加坡公立学校假期,他拿着 iPad 拒绝读书,理由是 Google 搜索到的 Gemini 告诉他 “every day study is bad for health”;我随手将 “bad” 改成 “good”,Gemini 同样给出了 “合理” 的解释,还配了一堆看似权威的论据。一个孩子很容易被这种 “双向迎合” 迷惑,成年人何尝不是?我们总在 AI 的肯定中强化偏见,却忘了追问 “这真的对吗?”
过去五年,推荐算法让人们困在 “信息茧房” 里,加深了认知割裂;未来,AI 会把这种割裂推向极致。有人说 “新技术能让底层获得更多资源”,这话没错 —— 但 “获得资源” 和 “用好资源” 是两回事。每次技术洗牌,都有凯瑟琳这样的逆袭者,但统计数据从不说谎:能主动利用技术突破边界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只会在技术提供的舒适区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认知差距,才是技术时代最难跨越的鸿沟。科技或许能打造 “美好世界” 的框架,但填充框架的,永远是一个个有独立判断、主动行动的个体。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在这场洗牌中不被淘汰?
首先要打破 “迎合即正确” 的幻觉。AI 的肯定、算法的推荐,可能只是让你停留在舒适区的 “糖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藏在那些 “不认同你” 的观点里。就像凯瑟琳没有满足于可汗学院的基础课程,而是主动挑战研究生课程;陶哲轩没有沉溺于 AI 的顺耳话,而是带着批判思维筛选信息。
其次要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不要用 “我不行”“太难了” 给自己设限,也不要用 “AI 说的对” 代替自己的思考。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AI 的分析报告,都只是 “素材”,你需要做的是把这些素材整合、验证、重构,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那位华人教授给凯瑟琳的开放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逼着你跳出固有逻辑。
更重要的是,把技术用在 “长期有价值” 的事上。刷短视频、让 AI 写流水账,或许能获得即时满足,但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用可汗学院补基础、用 AI 梳理工作思路,看似枯燥,却能让你在积累中突破边界。记住,AI 不会取代你的专业能力,它只会放大你的优势 —— 你越专业,越能从 AI 中获益;你越平庸,越容易被 AI 的迎合 “绑架”。
当然,如果你暂时找不到突破的方向,也不必焦虑。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凯瑟琳或陶哲轩,接受自己的 “普通”,在能力范围内享受生活,也是一种选择。但请记住:普通不代表 “放弃思考”,快乐也不该建立在 “被技术迎合” 的幻觉上。
技术的浪潮永远向前,有人乘风破浪,有人随波逐流。最终决定你位置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你面对技术时的认知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