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专项政策简报,深度剖析了中国镓管制措施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尤其聚焦美国及其盟友的应对困境。该简报不仅梳理了管制措施的演进脉络,更揭示了镓在先进半导体、国防雷达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为理解中美关键矿物博弈提供了关键参考。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此编译简报核心内容,旨在为国内各界把握全球资源竞争态势、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借鉴(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
一、镓:被低估的 “战略命门”,中国掌握绝对话语权
中美博弈的焦点正从传统贸易领域转向关键矿物赛道,镓凭借其在高端制造与国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成为这场资源争夺战的核心。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更关注中国对稀土的管制,却忽视了镓供应链断裂可能引发的连锁危机。CSIS 的最新分析指出,中国已具备通过镓资源 “卡脖子” 重创美国及其盟友经济与国防生产的能力。
(一)中国镓管制:从 “敲山震虎” 到 “系统封锁”
截至 2025 年 5 月,中国已对 16 种关键矿物及合金实施出口限制,这些矿物覆盖从消费电子到 F-35 战斗机的全产业链。其中,镓的管制进程极具代表性,呈现出 “逐步加码、层层收紧” 的特征:- 2023 年 7 月:初步反制,将镓与锗一同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要求企业披露客户最终用途信息。此举被视为对美日荷半导体管制的回应,既展示了中国影响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又避免对全球经济造成过度冲击。
- 2024 年 12 月:全面禁运,在美国将 140 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黑名单后,中国次日更新管制清单,实质上禁止向美国出口镓、锗等资源,并首次启用《出口管制法》的 “域外管辖” 条款 —— 即便境外实体违规转运,也将面临中国法律追责,彻底堵死第三国转口路径。
- 2025 年 1 月:技术封锁,修订出口管制目录,将镓提取核心技术(如从铝土矿、锌矿中分离镓的工艺)纳入管制,切断非中国生产商获取关键技术的渠道。
- 2025 年 5 月:执法升级,启动跨部门协调机制,联合商务部、国家安全部等 10 余个部委打击镓走私,恰逢中美日内瓦贸易磋商,彰显中国完善管制体系的决心。
(二)中国的绝对优势:98% 产量 + 独家技术
镓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中国的主导地位:它并非独立开采矿产,而是铝土矿冶炼的伴生产物,中国凭借全球领先的铝工业规模,占据了全球 98% 的低纯度镓产量(2024 年数据),远超在锗(68%)、锑(48%)等矿物中的份额。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着镓提取的 “杀手锏” 技术 —— 高性能螯合树脂。以蓝晓科技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的树脂占全球 90% 供应,其吸附能力与使用寿命远超替代产品,能大幅降低镓提取成本。2025 年 1 月,中国将该技术纳入管制后,高性能树脂出口已完全停止,非中国生产商即便拥有原料,也难以在成本上与中国竞争。


图源:简报原文
二、美国的 “虚假安全感”:价格暴涨、原料依赖与技术断层
中国镓管制措施落地后,美国初期表现出盲目乐观:企业声称 “供应链已多元化”,政府官员如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 “全球镓来源众多”,贸易数据也显示美国从中国直接进口的镓有限。但随着管制升级,美国供应链的三大脆弱性逐渐暴露。

图源:简报原文
(一)境内外价格 “冰火两重天”,供应紧缺席卷盟友
2023 年 8 月管制生效后,全球镓市场迅速分化:- 鹿特丹低纯度镓价 1 个月内暴涨 43%,2024 年初境外价格达到国内的 2 倍;
- 2024 年 12 月对美全面禁运后,镓价飙升至 2011 年以来新高,2025 年 5 月鹿特丹价格较管制前暴涨 150%,达每公斤 687 美元;
-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镓价因供应充足反而走低。


图源:简报原文
(二)“替代来源” 假象:非中国产能仍依赖中国原料
美国从日德等国进口镓的 “多元化” 表象下,隐藏着深层依赖:- 全球下游镓产品(如高纯度镓、镓化合物)的原料,90% 以上仍来自中国低纯度镓。例如日本的镓精炼产能中,60% 原料依赖中国,剩余 40% 来自国内废料回收,但回收成本高、产能有限,长期需消耗库存;
- 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4 年研究显示,若中国全面禁运镓,美国 GDP 将损失 80 亿美元,半导体产业首当其冲,暴露供应链的根本脆弱性。
(三)技术断层:无替代树脂,重建产能 “无米之炊”
镓提取技术的管制,为美国重建供应链设置了最大障碍。非中国生产商面临两大困境:- 缺乏高性能树脂:中国境外几乎无产能,替代树脂吸附效率低、损耗大,导致提取成本比中国高 30%-50%;
- 铝工业规模不足:镓提取依赖铝土矿冶炼,美国仅存 1 家氧化铝精炼厂(路易斯安那州格拉默西炼厂),改造需额外投资且回报有限,企业积极性不足。
三、镓为何成为美国国防 “软肋”?1.1 万组件依赖,85% 供应链含中企
镓的战略价值,在国防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官方统计的年消费量约 20 吨,但计入镓基晶圆、LED 等进口产品后,实际消费量高达 200 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国防系统。

图源:简报原文
(一)国防技术的 “不可替代性”
镓化合物(如氮化镓 GaN、氧化镓)是 “宽带隙” 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性能远超硅半导体,是先进雷达、电子战系统的 “心脏”:
- 海军 AN/SPY-6 雷达、陆军 LTAMDS 雷达、F-35 战斗机 AESA 雷达等,均依赖氮化镓芯片实现远距离高精度探测;
- 美国导弹防御局的 AN/TPY-2 雷达、阿拉斯加部署的远程识别雷达(抵御弹道导弹),也以镓技术为核心;
- 国防部正研发的氧化镓技术,性能比氮化镓更优,将进一步加深对镓的依赖。
(二)供应链的 “中国烙印”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国防部使用的 1.1 万余个组件需依赖镓,而涉及镓的国防供应链中,85% 至少包含一家中国供应商。这种依赖还蔓延至盟友:波兰、沙特等国采购的美制氮化镓雷达,其上游原料仍来自中国,形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风险格局。
四、美国的突围路径:本土重建与盟友协作,但障碍重重
面对镓供应危机,CSIS 简报提出 “本土产能 + 盟友协作” 的解决方案,但实施过程中面临市场机制局限、政策支持不足、盟友利益分歧等多重挑战。
(一)本土重建:政策驱动是关键,短期难见成效
美国本土镓产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政府强力干预突破市场瓶颈:- 技术研发:能源部 2024 年投入 1000 万美元,支持镓回收、分离技术研发,但与中国成熟的树脂技术仍有差距;
- 现有设施改造:阿塔尔科公司格拉默西炼厂、尼尔斯塔公司田纳西州锌厂可通过改造实现镓回收,但前者需资金支持,后者曾因资金链断裂搁置项目;
- 新兴项目:MTM 关键金属公司计划 2026 年在德克萨斯州投产镓回收工厂,拟与铟公司(美国镓供应龙头)签署长期协议,但能否如期落地仍存疑;
- 战略储备:国防部目前未将镓纳入国防战略储备,即便《统一综合法案》提供 20 亿美元关键矿物储备资金,短期内仍难以建立有效库存(镓保质期仅 1 年,需精细管理)。
(二)盟友协作:潜力与风险并存
美国需依赖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洲等盟友的产能,但面临利益协调难题:- 加拿大:尼奥公司可通过废料回收过渡,力拓集团计划从魁北克氧化铝厂尾矿提取镓,若投产可年产 40 吨,改善北美供应;
- 澳大利亚:南 32 公司、美国铝业西澳氧化铝厂具备规模优势,改造后年产可达 40 吨,是近期最可能实现的增量;
- 日本:与美韩达成三边协议,计划提升镓精炼能力,但国内 60% 原料依赖中国,短期难摆脱依赖;
- 欧洲:希腊 Metlen 集团、德国施塔德精炼厂分别计划 2027 年投产,年产合计 90 吨,但欧盟可能优先保障本土需求,美国需提前签署长期协议。
五、政策建议:美国如何破局?CSIS 的四大核心方案
为构建镓供应链韧性,CSIS 为美国政策制定者提出四点关键建议:
(一)依托《国防生产法》,建立镓战略储备
建议国防部在五年内储备至少 50 吨镓,优先从非中国供应商采购,由国防后勤局负责库存管理(应对镓保质期短的问题)。同时,从 20 亿美元关键矿物储备资金中划拨专项经费,并要求国会每年评估镓供应充足性,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二)扩大联邦资金,支持现有工厂改造
参照 48C 先进能源项目税收抵免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氧化铝厂、锌厂增设镓回收设施,重点扶持南 32 公司西澳工厂、尼尔斯塔公司克拉克斯维尔冶炼厂等项目。同时,通过保底价格、长期采购协议,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三)联合盟友采购,稳定市场信号
携手日本、欧盟、加拿大等盟友,建立镓联合采购体系,采用 “远期承购协议” 形式,设定以中国国内价格为基准的保底价格,避免中国通过低价冲击新产能。可由美国国防后勤局、日本 JOGMEC、欧盟原材料研究院联合管理,化解初期产能投资风险。(四)深化多边协调,优化跨境合作
依托 “矿物安全伙伴关系”(MSP),构建镓产业全链条数据库,共享产能、审批、融资信息;推动盟友设立镓项目 “绿色通道”,简化跨境投资审批;加强与希腊、德国等国的外交协调,确保美国在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框架下获得稳定供应。
六、结语:镓博弈背后的全球资源竞争新逻辑
中国对镓的系统性管制,不仅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反制,更重塑了全球关键矿物的竞争规则 —— 从 “资源储量竞争” 转向 “技术 + 产能 + 管制体系” 的综合实力竞争。对美国而言,镓供应链危机暴露了其 “去中国化” 战略的局限性:即便能找到替代产能,也难以在短期内突破技术壁垒与成本劣势;对中国而言,镓管制的成功经验,为后续扩大关键矿物管控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未来,中美在关键矿物领域的博弈将更趋复杂,而镓作为 “先行者”,其走向将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重构、技术竞争格局乃至大国战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