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生产大挪移,印度制造能否 “挑大梁”?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每年苹果新品发布会,都是科技圈万众瞩目的 “年度盛宴”,2025 年这场亦不例外。但与往年不同,当外界还在热议 iPhone 17 的外观迭代、iPhone Air 的轻薄设计时,真正将
每年苹果新品发布会,都是科技圈万众瞩目的 “年度盛宴”,2025 年这场亦不例外。但与往年不同,当外界还在热议 iPhone 17 的外观迭代、iPhone Air 的轻薄设计时,真正将改写未来十年全球商业格局的关键信息,却藏在手机包装背面那行不起眼的小字 ——“Assembled in...Made in...”。
发布会尚未开启,外网的讨论焦点已偏离新机本身,转向 iPhone 产地的重大变动。从这一代产品起,美国市场在售的所有 iPhone,生产地都从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苹果产业链集群,以及河南郑州富士康 “iPhone 城”,转移到了印度。
这行地理坐标的悄然变更,绝非简单的生产地址调整,而是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争夺战的缩影。此刻苹果展示的,早已超越更快的芯片、更清晰的摄像头等硬件升级,而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巨头,向外界释放的产业链战略转向信号。这既是苹果为降低单一产地风险的 “去风险化” 布局,更预示着 “中国制造” 与 “印度制造” 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重塑。iPhone 17 是否会全面迈向 “印度制造”,也因此成为观察未来全球经济版图演变的核心窗口。


一、苹果产业链的 “南迁漂流”:从 “加州设计,中国制造” 到 “中国 + 1”

过去二十年,“加州设计,中国制造” 是苹果乃至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黄金法则。以郑州富士康 “iPhone 城” 为代表的超级工厂,凭借庞大的生产规模、高效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纪律严明的海量劳动力,构筑起苹果帝国最稳固的生产根基。
中国以 “世界工厂” 的定位深度嵌入苹果全球价值链,不仅承担整机组装环节,更向上游延伸,成为屏幕、电池、声学元件、精密结构件等核心零部件的关键供应方。这套如同精密时钟般运转的供应链体系,曾被视为全球制造业难以复制的奇迹。
但产业链的 “漂流” 信号,早在 2017 年就已显现。当时苹果尝试让代工厂纬创在印度班加罗尔小批量生产低端 iPhone SE 机型,核心目的是规避印度高额进口关税,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开拓当地市场。彼时,这一动作被普遍解读为针对印度市场的本土化策略,而非全球性供应链调整。
2019 年前后,局势迎来真正转折。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叠加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让苹果管理层意识到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巨大风险。随后爆发的疫情,更是以极端方式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 任一区域生产停摆,都可能引发全球范围的产品 “断供”。“供应链韧性” 与 “多元化”,首次以极高的紧迫性被提上苹果 CEO 蒂姆・库克的战略日程。
自此,苹果 “中国 + 1” 战略全面提速,而印度凭借独特优势,成为了这个 “+1” 的首选。苹果开始系统性推动三大核心代工厂 —— 富士康、和硕、纬创加大在印度的投资,产业链南迁呈现出清晰的加速轨迹:
  • 从旧款到新款:生产机型从最初的 iPhone SE、iPhone XR 等老款机型,逐步升级为与中国同步生产最新旗舰机型。iPhone 14 系列发布时,苹果首次在新品上市后数周内启动印度生产;到 iPhone 15 系列,印度工厂已实现与中国工厂的同步量产,标志着印度产能正式接入苹果核心生产体系。
  • 从组装到组件:苹果不仅推动整机组装环节南迁,更主动引导全球零部件供应商跟随布局印度。尽管印度本土零部件生态仍显薄弱,但这一导向性动作已开始催生初步的产业集群,试图复制中国 “整机组装 + 零部件配套” 的产业链模式。
  • 从外资到本土:2023 年,印度塔塔集团完成对纬创印度工厂的收购,成为印度首家本土 iPhone 代工厂。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印度不再只是承接外来投资的 “世界工厂学徒”,而是开始培育能直接参与全球顶级制造体系的 “本土冠军”,产业链话语权逐步提升。

据摩根大通等机构预测,2025 年印度生产的 iPhone 将占全球总量的 25%,2027 年这一比例或升至 50%。尽管预测准确性仍需时间验证,但趋势已十分明确:苹果产业链的重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完成从东亚到南亚的 “大漂流”。


二、印度为何能成为苹果的 “第二选择”?优势与短板并存

若说苹果产业链南迁是为规避风险,那么印度能成为首选目的地,根源在于其自身难以替代的 “天时、地利、人和” 优势,但同时,印度制造业的短板也不容忽视。

(一)印度的核心吸引力:人口、市场与政策红利

  1. 无可比拟的人口红利与成本优势
    联合国数据显示,印度已于 2023 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且人口结构极度年轻,年龄中位数约 28 岁,比中国年轻近 10 岁。这意味着未来数十年,印度将持续拥有规模庞大、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供给 ——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电子组装产业而言,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人才蓄水池”。
目前,印度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远低于中国。尽管印度工人在生产效率、技能熟练度上,与经过二十年产业锤炼的中国工人存在差距,但在绝对成本优势面前,苹果及其代工厂有足够动力通过加强培训、优化管理来弥补短板。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向成本洼地转移是天然的商业逻辑。
  1. 潜力巨大的本土市场
    与中国不同,苹果在印度的布局并非 “借地生产、全球销售”,而是 “在地生产、在地销售”。印度拥有超 14 亿人口,智能手机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是全球少有的增量市场。但印度政府对进口电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直接进口的 iPhone 价格竞争力不足。
通过在印度本土生产,苹果既能规避关税壁垒、降低售价,又能满足印度政府 “本地采购” 要求,从而更顺利地开拓这一战略性市场。对苹果而言,印度既是生产基地,也是未来增长的核心市场,双重属性使其战略优先级大幅提升。
  1. 政策激励与地缘优势
    近年来,莫迪政府将制造业发展列为国策核心,推出 “印度制造” 计划,其中针对电子制造业的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 更是关键催化剂。该计划为在印度生产并实现销售增量的企业提供 4%~6% 的现金返还,直接降低了企业建厂的初期成本与风险,极大刺激了外资投资热情。
在地缘政治层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推动 “去中国化” 的 “安全供应链” 建设。印度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上与西方更亲近,自然成为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理想选择。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为苹果的战略转移提供了强大外部推力。


(二)印度制造业的 “成长烦恼”

尽管优势显著,但印度制造业的短板也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其承接产业链转移的关键瓶颈:
  • 基础设施与产业生态薄弱:印度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效率远低于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链不完善,多数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中国等国家进口,增加了生产复杂度与成本。
  • 生产效率与品控问题:此前有报道称,印度工厂生产的 iPhone 外壳等零部件不良率一度高达 50%,远超苹果 “近乎零不良率” 的标准;甚至传出过印度制造 iPhone 大肠杆菌超标的争议。尽管部分争议存在夸大,但印度工厂品控与中国存在差距,已是行业共识。
  • 管理与安全隐患:印度工厂时有发生安全事故,暴露了生产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此外,印度复杂的劳动法规、官僚体系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增加了企业运营难度。这些问题意味着,印度要将庞大的劳动力转化为符合顶级制造标准的稳定产能,仍需长期投入与改造。


三、“龙象竞合”:中国制造的核心优势与全球分工新局

这场看似 “印度进、中国退” 的产业转移,实则正在催生 “龙象竞合” 的全新格局。中国制造的深厚底蕴与转型决心,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

(一)中国手机品牌的 “反向出海” 胜利

就在苹果推动生产线迁入印度时,中国手机品牌早已在印度市场深耕多年,并取得亮眼成绩。以 vivo 为例,凭借精准的本土化策略、强大的渠道能力,多次登顶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榜首;华为、小米、OPPO 等品牌也共同构成 “中国军团”,不仅将产品销往印度,更早早在当地设厂生产,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与销售网络。
中国品牌的成功,本质上是 “反向出海” 的胜利 —— 它们凭借对供应链的极致管理、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强大的产品定义能力,在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站稳脚跟。这背后,是 “中国制造” 体系能力的整体溢出,证明中国企业并非被动接受产业链安排,而是具备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二)中国制造的 “护城河”:不可替代的产业链生态

印度的优势在于 “点”(劳动力、成本),而中国的优势在于 “面”—— 一个由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人才储备构成的系统性网络,其中最坚固的 “护城河” 便是无与伦比的产业链生态。
目前,iPhone 超过一半的供应商仍位于中国,OLED 屏幕、高端摄像头模组、精密结构件等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依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正如《经济学人》所言:“尽管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趋势明显,但撼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为中国建立的技术、物流、熟练工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复制。”


(三)全球产业链的 “双中心” 未来

未来的全球产业链格局,并非简单的 “此消彼长”,而是更复杂的分工与竞合:以中国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与研发集群,和以印度为核心的大规模最终组装集群,或将共同构成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的 “双中心”—— 中国提供核心零部件与技术支持,印度承担规模化组装,两者相互依存又彼此竞争。
回到最初的问题:“iPhone 17 未来会不会由印度制造?” 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完整。更准确的描述是:“iPhone 17 部分在印度组装,但核心零部件仍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最终在苹果主导的全球新分工体系下完成生产。”
包装上的产地标识,未来将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全球化新阶段的注脚 —— 它记录的不是 “工厂大逃亡”,而是全球资源围绕效率、成本、安全与市场的重新配置。在这场产业链重构中,“龙” 与 “象” 的竞逐与共舞,将共同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全球制造业版图。
对中国而言,真正的考验并非留住几家组装工厂,而是在变革中巩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 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言:“创新决定了你是领袖还是跟风者。” 唯有持续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产业链生态上突破,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